曾国藩出生于一个晚清的地主家庭,自幼就比较勤奋好学,在道光十八年他参加会试,自此开始踏入仕途,先从翰林院编修做起,之后升任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在太平天国运动时,他建立湘军,领军打仗,最后一路升到两江总督,可以说他的一生在官场上是青云直上的,那么是否存在着官场上的“潜规则”呢?我们一起来探秘。
两江总督的收入丰厚为何曾国藩一家却过着简朴的生活呢?
在1862年1月31日(同治元年),曾国藩任职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总管两江地区的军民政务。两江地区在现在应指的是江苏、安徽、上海市以及江西省,这些地方在清朝时可是重要的财赋重地,两江总督可以说是地方上最高的长官了,那么把这么重要的官职给了曾国藩他的年俸禄有多少呢?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年工资有多少呢?
如果只是看他的基础工资,绝对会让你大吃一惊的。大清王朝的两江总督年俸禄竟然只有155两白银,如果用一两白银兑换为200人民币来计算的话,也就是他一年的工资就是30100元,平均每个月为2583元。这小小的2583元恐怕养家糊口都不够吧!用今天的工资结构来说都是底薪加提成,对应到古代平均的2583元也就是底薪。从雍正时期皇帝特批给督抚们的补贴也叫“养廉银”就是相应的提成。在乾隆十二年时朝廷给两江总督的补贴达到了18000两,这个数字在全国的总督中算是较高的水平了。
实际上,皇帝特批的“养廉银”还不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对于身在官场上的官僚们来说重要的收入是“规费”。那么何为“规费”呢?用今天的解释就是一些违规的“灰色收入”这些灰色收入也就是代表着腐败的滋生,但对当时的朝廷和百姓来说应该是默认了这种“潜规则”的存在,因为这种行为早已保持在人们的日常习惯中了。根据张仲礼的研究表明,当时的“规费”已到达了十八万两,这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了。如此说来曾国藩也算是大清的富豪了吧!
然而事实上的富豪曾国藩却过的和穷人一样。
在他担任两江总督时,他经常以不修边幅,邋遢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赵烈文曾说在第一次见到他时是这样描述的:“所衣不过练帛,冠靴弊旧。”对于这一记载,在同治二年外国人戈登那得到了印证,戈登在安庆和曾国藩会面时,发现曾国藩的衣着陈旧,衣服皱褶颇多还蹭有斑斑油迹……
不光是曾国藩自己过着简朴的生活,他对家人的要求也是如此,他要求曾家的女人们每天进行体力训练,从日常的生活做起,比如洗衣做饭研制小菜、纺线绣花做鞋缝衣等杂事都要亲力亲为。
曾国藩在官场上是如何收礼和送礼的呢?
进入官场后,总是身不由己,也不可避免遇见送礼的情况。一旦升官或是家眷过喜事又或是乔迁之喜时,任何来谒见的同僚或是下属都会带着贺礼前来,想要做到正真的两袖清风,不收礼那是不可能的。一般在无法拒绝的情况下,曾国藩都是先从贺礼中挑出几件价值最轻的收下。
曾国藩有一名大将名叫鲍超,说起此人素以能战、能抢而闻名,故而他是一个大老粗又是一个富人。曾国藩的其他部下都知道他不爱收礼也不敢送,但鲍超这个大老粗就毫不在意。在咸丰十一年十月初九这天,鲍超就亲赴安庆,其一是来共同商量军务,另一方面就是给曾国藩送礼,他总共带来了16包礼物,其中多的是古玩珍藏,这些都是价值连城的宝贝,而曾国藩只是收而笑之,之从中调了一件不起眼的草帽收下了。他在日记中是这样记载的:“鲍春霆来,带礼物十六包,以余生日也。多珍贵之件,将收之小帽一顶,余泽全璧耳。”对于只收下小帽一顶,鲍超也是无可奈何了。只好将其他礼物又原封不动的带回去了。
当然对于曾国藩的收礼,相应的他也在送礼。
曾国藩身在官场,难免要有人情世故上的来往,两江总督本来是一个“肥”差,他的前任们手笔都比较阔绰,因此曾国藩也不得不萧规曹随。
曾国藩身在官场多年,知道每笔“炭敬”对京城官员的重要意义,所谓的“炭敬”就是“取暖费”因此他送的对象主要为湖南籍的京官。对于花费的“炭敬”数目每年至少都有数千两的开销。除了“炭敬”之外还有一笔较大的花费就是程仪,通俗的讲就是路费。这个是怎样送出去的呢?有官员出差来到你的地盘,那肯定是要请吃饭的,好好招待一番,等到离去时,就要再给些路费。
那么这些开支费是从哪里来的,曾国藩也有自己的“小金库”。
前面说到过,总督会收取“规费”一年的话就有18万两,这些“小金库”是他在财政司中建有的。但是曾国藩不许自己的送他贵重的礼物,也不收现金,这样在“收礼”方面就损失一大半。在曾国藩任职总督之际,“小金库”里总共存下了三万两左右,除去“送礼”的花销,大抵还能剩余一万,按照官场的惯例是完全可以将剩下的银两带回家的,但是他却没这样做,在对纪泽的信件中是这样说的,意思就是当家里实在需要花钱的地方了,是可以用掉一些的,否则临全家北上时要想办法捐掉的。
对于曾国藩的做法,他称得上是清代的好官,他的“清廉”是问心无愧的。但身处官场总是有着身不由己的无可奈何,他也在接受着官场的“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