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的女子宛若飘萍,生死荣辱都由不得自己,即使身份极度高贵者也概莫能外,其中,宋高宗赵构心爱的发妻、宪节皇后邢秉懿,便是典型代表。原本邢秉懿跟赵构过着夫唱妇随、如胶似漆的甜蜜生活,然而“靖康之变”的发生,却将邢秉懿的命运抛入最低谷。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在将这座无比繁华的城市洗劫一空后,又把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二人押解北迁,同时被挟裹而去的,还包括所有的皇子(只有康王赵构逃脱)、公主及有位号的宫人,人数多达三千余人。在这些人中,便包括赵构的发妻邢秉懿,两位侧室田春罗、姜醉媚,以及赵构的五个女儿。
邢秉懿在“靖康之变”后被掳掠至金国
邢秉懿生于开封府祥符县,其父邢焕曾任朝请郎,年既及笄后嫁给康王赵构为妻,封号为嘉国夫人。金兵攻破汴梁时,赵构因为在外“勤王”得以幸免于难,但家中的妻妾、儿女则无一人逃出京城,全部被金兵劫掠至北方,并由此开启一段极度屈辱、坎坷的历程(“王出使,无人留居蕃衍宅。金人犯京师,夫人从三宫北迁。”见《宋史·卷二百四十三》)。
由于女真人在押解路上很少提供食宿,所以北宋的降人们(不仅包括皇室成员,还有大量的官员、工匠及民间女子)一路上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受尽了各种磨难。此时,有孕在身的邢秉懿还因坠马流产,并在途中遭受金国大将完颜宗贤的侮辱,逼得她几乎要自尽而死。
邢秉懿等人在被押解途中受尽屈辱
在跋涉十余日后,北宋的降人们终于进入金国境内的燕山府(今北京),此时宋徽宗利用金兵看守松懈的良机,命大臣曹勋潜逃回故国,并亲笔写了一封御书命他藏在衣领中,内容为“可便即真,来救父母”,意思是让幸免于难的康王赵构即位称帝,然后派军来解救徽钦二帝及其家人。
曹勋奉命南返前,邢秉懿脱下一只金耳环,命侍者交付曹勋,请他转交给赵构,并且含泪叮嘱道:“请代我告诉大王,我希望能像这只耳环一样,能早日与他相见。”曹勋闻言落泪,并满口答应此事(“上皇遣曹勋归,夫人脱所御金环,使内侍持付勋曰:‘幸为吾白大王,愿如此环,得早相见也。’”引文同上)。
宋徽宗昏庸无道,导致“靖康之变”发生
事后,曹勋费尽千辛万苦,最终成功地回返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向当时已登基为帝的宋高宗赵构一一汇报,时在建炎元年(1127年)七月。赵构见到邢秉懿的耳环后,不禁勾起对发妻的万般思念,顿时间便哭成了泪人。很快,宋高宗遥册邢秉懿为皇后,并授予她的亲属25人为官。
然而此时的中原残破至极,宋高宗根本无法组织起一支数量充足、战斗精良的军队北伐,也没有足以支撑北伐事业顺利进行的财力,所以尽管内心很想解救父母、妻儿于火坑之中,但却是心有余力而气不足。但就在宋高宗为北伐事业无比发愁之际,邢秉懿的遭遇开始变得更差。
原来,与其他的皇族女眷一样,邢秉懿到达上京后被送入浣衣院,除从事繁重的劳役外,还需要时时服侍金国贵族,至于会遭受怎样的屈辱,可想而知。直到绍兴五年(1135年),金国才将邢秉懿送至五国城安置,并封她为宋国建炎夫人。
邢秉懿在金国为奴12载,备受身体和精神折磨而死
虽然被送往五国城且获得封号,但对于邢秉懿来讲,不过是换个地方继续遭受屈辱罢了,实际上的生活状态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就在日复一日忍受屈辱的生活中,邢秉懿终因不堪忍受精神和身体上双重折磨,在绍兴九年(1139年)撒手人寰,终年才34岁。
绍兴十二年(1142年)三月,在抗金名将岳飞遇害后不久,宋金两国达成“绍兴和议”,正式划定双方的边界并停止战争状态。同年四月,金熙宗按照约定,派人将韦贤妃护送回南宋,与此同时,宋徽宗、邢秉懿的遗骸也一并南返。至此,宋高宗才得知发妻已经亡故3年时间。
宋高宗为哀悼发妻,不仅为她辍朝数日、亲自发丧,还为其上谥号为懿节皇后,并安置在圣献太后(高宗的伯母,哲宗的皇后孟氏)梓宫的西北。在此后的岁月里,宋高宗虽然听从母亲的建议,册立吴氏为皇后,但仍然时时常思念邢秉懿,很久都走不出情绪的低谷。
宋高宗时时思念亡妻,久久不能走出阴影
45年后(1189年),宋高宗驾崩,终年81岁。宋高宗去世后,宋孝宗为邢秉懿改谥号为宪节皇后,并祔其神主于宋高宗庙中。至此,夫妻二人在地下又得以“重逢”(“帝思后,殊惨不乐,皇后吴氏知帝意,乃请为其侄珣、琚婚邢氏二女,以慰帝心。淳熙末,改谥宪节,祔高宗庙。”引文同上)。
史料来源:《宋史》、《续资治通鉴》、《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续资治通鉴长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