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以来都称自己为中华民族,可见,对于现代的中国人来说,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是非常自豪的。其实在古代,也是如此。古人对于民族有别,是非常重视的,曾经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说的其实就是古人的民族情节,当然这也是古代的历史写照。
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中华民族被外族入侵的事件,外族在以前有很多种叫法,不同的时期,名称也是不同,但,这些外族人入侵的目的,千百年来,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抢夺资源。因此,古代帝王们往往要为外族入侵做好准备,秦始皇修建长城,就是为了抗击匈奴。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末三国时期,国内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居然没有外族入侵,这又是这么回事呢?
汉末时期的外族,其实也并不是没有来华骚扰过,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当时有一个乌横国,想要趁汉末时期动乱的时候,南下入侵来捞点好处,但却被中原部队打了回去,这时的中原部队,带领部队的大将名叫公孙瓒。公孙瓒乃何许人也,他是大名鼎鼎的汉末群雄之一,令人闻风丧胆的铁血将军。
公孙瓒出生于将军世家,只是由于自己的母亲出身卑微,因此自己在公孙世家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但此人成年后,外貌十分英俊,身材魁梧,声音也特别洪亮,犹如大钟。当时的辽东太守认为,此人非常适合带兵打仗,于是便让公孙瓒做了自己的女婿,为了能让自己这女婿平步青云,辽东太守后来把公孙瓒推荐给了当时的门阀,卢植的手底下,从此进入军营,开始了往上爬的道路。
刚入军营的公孙瓒只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只能带领着几十人的小队,冲锋陷阵。有一次,公孙瓒的小队正在边境巡逻,突然发现边境线外有一群几百人的乌横国士兵,他们此时正在一块大石头旁边休息,就在众人庆幸地方没有发现自己的时候,公孙瓒却认为,虽然敌人多,我们人手少,但是,我们在暗处,敌人在明处,我们有突袭的优势。于是公孙瓒便带领着这几十人的小队,突袭打败了乌横国几百人的队伍,对方丢盔卸甲,落荒而逃。
公孙瓒一战成名,被提拔称为了县令,甚至还为此收到了朝廷的重用,朝廷派他镇守边关。边关辽东地区,长久以来一直是乌横国的眼中钉,乌横国的外族人常常前来骚扰,往常的镇守边关的将军,根本无法彻底解决外族来袭的问题。公孙瓒得令后,觉得自己必须要拿出点手段,彻底解决外族骚扰问题。
于是乎,刚上任的公孙瓒,便下令,对前来骚扰的乌横国外族,格杀勿论,就连俘虏,也毫不留情的杀掉,哪怕是投降的敌人,也毫不留情的杀掉。在这种铁血手腕之下,乌横国对公孙瓒是闻风丧胆,乌横国的士兵,平日里巡逻的时候也是胆战心惊的。最后,乌横国甚至因此,再也不敢前来骚扰中原了。
汉朝灭亡之后,曹魏政权建立。一个国家的新建,正是社会动乱的时刻,魏国周边自然也有不少的外族对此虎视眈眈,例如羌族等等。幸好,魏国的开国元勋们,并不是一群酒囊饭袋,其中就有着和公孙瓒类似的铁血大将,例如当时的田豫。
不过田豫与刘备私交甚好,朝中大臣们,都认为不能重用田豫,以免养虎为患,但曹丕却认为田豫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此时正值国难当头,不应该有私心,毕竟相对于国难来说,这点问题都不算什么。于是曹丕便把田豫派去镇守边关。
初来乍到的田豫,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于是决定派人去打探这些外族的情报先,从这些情报中,他发现,虽然外族人口众多,但国与国之间,并不和睦,只是表面上有交情。于是便想到了使用离间计来对付外族。当时的外族之间,相互约定好,都不能卖马给中原,免得令中原部队强大起来。
田豫看中了这一点,于是他派人花了大量的金钱布匹,去贿赂束里王,束里王得到了好处,便偷偷的将马匹卖给了中原,而后,田豫便把这个消息,散布给了其他外族国家,这另其他外族非常愤怒,认为束里王背叛了外族同盟,于是束里王的国家被外族围攻,束里王只得向田豫求救。
而田豫却并不打算救束里王,因为这也是在他的算计之中。就在外族围攻束里王的时候,田豫调集兵马,攻击除束里王外的,其他外族的老巢,直接来了个一锅端。得知此消息的外族人,根本无心恋战,急忙回国支援。结果就是,田豫大胜而归,外族损失惨重,从此,外族再也不敢在中原胡来了。
与魏国一样,刘备称帝后,蜀国周边也有大量的外族。但刘备对这些外族还不错,出台了许多对外族优惠的政策,这让当时的外族也觉得刘备此人可交,于是便不来攻打蜀国了,大家都相安无事。可好景不长,刘备兵败夷陵之后,蜀国没钱了,当时蜀国的百姓已经无力交税,于是刘备只能提高外族的税收,于是外族便逐渐开始不满起来。
刘备去世后,外族中的蛮族,直接发动了战争。虽然刘备去世了,但诸葛亮还在,当时的诸葛亮认为,要想讨伐魏国,至少先得把自己的国家安定下来,才能行动。于是便下令,进攻蛮族,为了减少伤亡,诸葛亮采用攻心计,他认为蛮族的城池不重要,但一定要让蛮族人对蜀国心服口服,这点很重要,以免落下后患。
于是,军队每到一个新地方,诸葛亮都会派人发大量的物质给蛮族老百姓,蛮族不善于农耕织布,诸葛亮也派人去传授技能,就这样,许多南蛮人士向诸葛亮屈服了。这里还发生了一个历史典故,当时的南蛮首领孟获非常不服,多次带兵入侵,被诸葛亮抓了七次,但诸葛亮都没杀他,最后还把他放了。这就是七擒孟获的故事。
诸葛亮去世之后,蛮族虽然内心蠢蠢欲动,但蜀国还有大量的能人志士,对蛮族依然延续了诸葛亮的怀柔策略,因此,外族入侵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同样,孙权建立吴国的时候,发现吴国周围的外族,势力非常庞大。按理来说,外族都是少数民族,但吴国周边的外族,人口却一点也不少,他们是山越族。早在秦朝时期,山越人便威名赫赫了,只不过当时的山越不叫山越,叫百越。山越继承了百越的彪悍,作战威猛,不死不休,这让孙权很是头疼。
后来有大臣提议,说我们既然武力上不能做到碾压山越,那可以效仿诸葛亮,采取攻心策略,说不定有奇效。于是乎,在攻下一个城池之后,吴国士兵并不烧杀抢掠,而是采取优待俘虏的政策,去感化他们,对于愿意归顺的山越,编入军营,待遇从优,对于不愿意归顺的,将其赶走,迁徙到其他地方,切断与山越其他山头的联系。
就这样,山越人中,有能力叛乱的人越来越少,山越也几乎完全归顺了吴国,吴国也彻底太平了起来。
从三国对外族的策略中,我们不难发现,有时候,武力并不能解决问题,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要武力强大,还得要有应对他国的谋略。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