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帝王成就千秋霸业以后,都会把功高盖主的大臣处死。比如当时刘邦杀了韩信,朱元璋更是把34个开国功臣杀了30个,赵匡胤虽然没有赶尽杀绝,但也杯酒释兵权,逼得功臣们纷纷请辞还乡。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害怕这些功臣起了谋反的心思,对自己的皇位不利。
然而清朝的鳌拜却并没有遭遇这些,他作为开国大将,战功赫赫,后来更是辅佐清朝三代皇帝,分别是皇太极,顺治和康熙。手握北方四十万兵权的他为什么造反呢?为什么不把年幼的康熙从皇位上拉下来呢?其实道理很简单,让我们接着往下看吧。
顾及旧情,不愿意反
鳌拜作为三朝元老,他对清朝是有深厚的感情的,这一点便可以从他从小对康熙的培养看出来。因此,虽然鳌拜嚣张跋扈,做事不计后果,但在当时,他心里却从来没有想过谋反。
鳌拜不仅对清朝有感情,对从小看着长大的康熙难道没有感情吗?
首先,与刘备白帝城托孤类似的是,顺治帝在去世前也把康熙托付给了鳌拜。这就足以证明顺治帝对鳌拜的信任,鳌拜内心应当也是充满感激的。在鳌拜摄政期间,之所以对康熙态度不好,只是因为在他看来,康熙只是一个毛头小子,他的能力还不足以配得上皇位罢了。
然而,当他一天天的看着康熙皇帝长大,看着他逐渐展现出卓越的领导能力。再加上鳌拜心里其实也有一种望子成龙的复杂感情,所以压根不愿造反。只是鳌拜此人嚣张跋扈惯了,又是朝中老人,没人管的住他。久而久之他就变得目中无人了,也逐渐习惯了手握重权的生活。
形式不容乐观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当时的局势不容鳌拜造反。北方还有大将吴三桂镇守在山海关附近,虽然他表面上已向大清投诚,但他终究是明朝余党。如果这个时候,朝廷内部起了内讧,吴三桂,很可能趁虚而入,反清复明。就像之前李自成战胜后,不发展国力,非要与吴三桂大战,使得满清坐收渔翁之利一样。
在这个节骨眼上,鳌拜如果和康熙发起了战斗,历史便很有可能重演,坐收渔翁之利的就是吴三桂了,这样的局面是谁都不想看到的。作为三朝元老的鳌拜,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当时鳌拜一党打算秘密的谋反,当询问到鳌拜的意见时,鳌拜只给出了一个字,那就是“隐”。
这个隐不仅仅是让手底下的人暂时放下谋反的想法,也证明了鳌拜当时压根没有打算去造反。虽然他在朝堂之上嚣张跋扈,但是自家人的争斗,怎么会让吴三桂这个外人占了便宜呢。鳌拜选择了继续拥护康熙,这样也是为了国家社稷而考虑。在这方面,鳌拜无疑是值得敬佩的,他没有因为一己私欲蒙蔽了双眼,从而做出危害国家的事情,这也称得上是一种大义了。
没有实力反
鳌拜没有反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当时鳌拜的实力,并不足以支撑他谋反。可能有人要说了,鳌拜手中有北方的四十万大军,怎么会没有实力谋反呢?但事实上,鳌拜的四十万大军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八旗军,他们本质上是隶属于清朝王室的军队,并不是鳌拜的私人军队。
其次满清皇室是一个复杂的大家族,他们互相联姻结盟,早已拧成了一股绳。哪怕是鳌拜推翻了康熙,也不见得可以当皇帝。还有可能遭到其他家族的反击,而且康熙身后还有一个招惹不得的人物,那就是孝庄太后。
孝庄太后也是辅佐三位皇帝,更是亲手把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培养成才,每当清朝遇到各种危难关头的时候,孝庄太后总能力挽狂澜,就清朝于水深火热之中。她声望已经在朝廷中达到了一个顶峰,而康熙又是孝庄太后努力培养的人,所以鳌拜想要名正言顺的登上皇位难度是非常大的。
而且,再加上当时鳌拜年龄也非常大了,如果篡权失败的话,还要被扣上一个大逆不道的帽子,这怎么算都是划不来的。站在鳌拜的角度去想,他是极其珍贵的三朝元老,又手握大权,就这样安安分分的当个忠臣也挺好的,一把年纪了,安享晚年才是明智之举。
结语
可怜鳌拜并没有要反的想法,最终却被康熙囚禁了余生。在康熙看来,鳌拜当时在朝堂上的肆意妄为,早已确定了他日后被监禁的结果。而鳌拜也没有落下一个好名声,一直到了雍正年间,雍正皇帝重新翻阅了资料以后,才正式为鳌拜平反。
鳌拜的经历也给了我们一个教训,那就是在生活中,做人做事一定不能过分嚣张,虽然我们可能做出过卓越的贡献,但也一定要保持清醒,保持谦逊。过度的自满和放纵,只会给我们带来灾祸。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