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文帝,是对底层人民最友好的封建皇帝?

汉文帝,是对底层人民最友好的封建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560 更新时间:2024/2/28 19:31:16

当然,是主观意愿上的,而历史告诉我们,好心却可能办坏事。

公元前157年夏,阴历六月初一,汉文帝崩于未央宫,自公元前180年继位,至此,凡23年。

这23年间,他有遗憾。

比如,虽竭力通过和亲送礼来保持与匈奴的和平,但野蛮落后的匈奴部族,并不太把和约当回事儿。三次大规模入侵,不计其数的小规模骚扰,给汉边境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家园被毁坏,生命被残害。

作为天之子,汉文帝没能保护好他的全部人民。

比如,淮南王刘长,他的异母弟弟,恃宠而骄,最终死于谋反流放途中,民间歌谣说“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犹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作为兄长,汉文帝在对待淮南王刘长上,很难不让人联想起春秋第一个枭雄郑庄公

而且,这事儿,还留了尾巴,贻害儿孙辈。

再比如,文帝的舅舅薄昭犯法当杀,文帝吸取了刘长的教训,就暗示让薄昭自杀;而薄国舅有所犹豫,他就派大臣穿着孝服上他舅舅家哭。

这事儿,极为欣赏文帝的司马光都看不过去,批评文帝应该早些时候让薄昭学习仁义道德、防患于未萌,而不是出事了逼死老母亲唯一的兄弟。

作为外甥和儿子,他在这件事上显得过于爱惜自己的羽毛。

而最大的遗憾,则来自刚登基从代邸到未央宫的那一晚,夏侯婴刘兴居的清宫行动是在他的领导下进行的。

法统上讲,本是天命有归的他,却因此不得不面临弑君谋逆的指责。

凡此种种,对素来以仁君、圣君要求自己的汉文帝刘恒,大概也会每每心有块垒吧!

但这些瑕疵之外,他做得无可挑剔。

他延续并光大了孝惠帝、高后时代无为而治的基本国策,还为黄老之术留了一个坚定的卫道者窦太后,极大保证了政策的延续性,为汉武帝攒足了家底,也对汉武帝的政策转向起到制动装置的作用。

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

文帝十二年,把田亩租税减半,由十五税一变为三十税一。

文帝十三年,则干脆免除了全部田租。这一免就是十余年,直到景帝继位,才重新恢复到三十税一。

不过,免税十余年这事存疑。根据景帝时恢复三十税一,免税十余年好像没问题,多位史学大家都赞成这一说法。

但林剑鸣在《秦汉史》里有不同意见。他说,班固在写《汉书》时,只要没在税制改变之后标明持续几年的,都视为一年。也就是说,林剑鸣认为文帝只免了一年田亩租税。

从逻辑上,我支持多年免税的说法,但从常识上,我觉得在当时,十余年免租,可行性颇低。

这个问题就先搁置吧。但不管是免一年,还是免十年,都是了不起的善政。

——有多了不起呢?奢靡无度的乾隆皇帝读《资治通鉴》读到这里,就曾经表示:怎么可能?

了不起到十全老人都亲自下场表演犬吠了。

何况,三十税一在古代也是极低的田租。

免田租之外,文帝后六年,因为天下大旱,他还下令开放山泽,免除诸侯的贡赋。

这些事,包括上边的免田租,理论上都对保障民生很有利。

但我们这里提出两个问题。

第一,免田租,对土地多的人更有利呢,还是对土地少的人更有利?

第二,开放山泽,是穷苦农民有资本经营呢,还是豪强大族有资本经营?

这两个问题,很容易回答。这也是为什么我开头说,文帝是主观意愿上对底层人民最友好的封建皇帝。

不过,这是另一个话题。本文,我们主要赞扬这种主观意愿。在封建帝制时代,单单这种不与民争利的主观意愿已极具先进性。

文帝还废除了肉刑。

起因是齐太仓令淳于公犯法,其女儿缇萦上书请求代父受过。

这件事引发了汉朝高层对肉刑残酷的思考与讨论。

讨论结果是:废除肉刑,代之以笞刑。

不过,笞刑过重,一度引起不少受刑不过死亡的案例。于是,到汉景帝期间,将笞刑的数量进一步减少,原来需要打300下的,减为200。

至于用法宽平的事,在《宽厚仁德的汉文帝,内心可能很狂野》里,文帝与廷尉张释之关于判罚的争论已有所体现。

最后,文帝在个人生活上,是颇为简朴的。

稍举几例。

文帝自己常常穿着粗布衣服,所宠幸的慎夫人,为了省布料,衣服的裙摆通常较短,是为“衣不曳地”。

文帝曾经想盖个露台。召工匠算了算,需要花一百金。就说“一百金都顶得上10户中产之家的财产了”,因此作罢。

文帝在位二十余年,用于个人享受的宫室、狗马、园囿、衣服车驾都没有额外添置。

这些,难保不以偏概全、进而夸张美化,但节俭寡欲无疑是文帝执政理念的一部分。

而他驾崩前,留遗诏,丧事从简、陪葬从薄,却是经考古证实的——“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

这些事情,后来或许有副作用,但那更多是人类社会演变的问题——没有一直行之有效的顶层设计,后继者当随势设变。

一代人做一代事,在文帝,他针对当时中国的迫切问题,交出了一份高分的答卷。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武将爆料!无冕之后,步练师和孙权的传奇往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孙权武将排名,孙权最强的五个武将,步练师与孙权的传奇故事

    历史上第一位被追封为皇后的女人——步练师。步练师,孙权宠妃。祖先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步叔乘,与丞相步骘是同族。步练师美丽端庄,性格不妒还经常推荐他人,一直受到爱敬。孙权称帝时几次打算立步练师为后,都因为太子孙登的反对而空悬后位。皇宫内外都尊称步练师为皇后,却直至步练师去世,才得到了孙权的追封。作为历

  • 杨广和胡亥是不一样的,为何隋和秦灭亡得非常相似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杨广和胡亥,隋亡唐兴秦亡汉兴,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不同

    杨坚非常节俭爱民,秦皇暴政。而杨广却装作模仿杨坚,却实则心机太深。而他的科举推广的进度太快得罪了关陇集团,得罪了中原世家,不但大量启用南人为官,还娶了南人当皇后,失去关陇集团和中原世家的支持。科举推广开始缓慢动摇世家的根基,本来永不动摇的世家出现了世家阶级还在但谁当世家出现变化的情况,隋末虽说是起义

  • 张良的谋略来自太公兵法,韩信的军事才能来源又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而韩信则是一位军事奇才,韩信有三能。一是韩信善于招募和练士兵,刘邦每次战败,便去夺韩信的兵权,将其手下的兵全部接管,但不久后韩信又能建立起一支强大、强劲的部队。刘邦老是为无兵而发愁,但韩信似乎从来就没有担心过没有兵;二是韩信有很强的军队统帅能力,这是刘邦远不能及的,所谓“韩信带兵,多多益善”;三是韩

  • 除了魏国和蜀汉的守城大将,你知道东吴的守城名将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国时期魏国镇守东吴的大将,东吴西蜀魏国,魏国抗击东吴的人是谁

    在三国中,似乎永远都是魏国和蜀汉之间的戏份多,东吴的戏份少。对于魏国和蜀汉的名将、名臣,大家都知道的不少,然而吴国的名将相对有感的则少得多。但客观来说,尽管《三国志》将蜀志放在吴志之前,《三国演义》尊刘贬曹,但都改变不了吴国才是三国中第二强国的事实。说起武将来,吴国并不比蜀汉少,三国中可不止是魏国和

  • 陈宫为什么背叛曹操,投靠吕布?吕布有什么可取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知吕布不行陈宫为什么不投刘备,陈宫给吕布出过哪些计谋,陈宫吕布

    在《三国演义》中陈宫是因为看到了曹操人品不好的一点,所以果断离开了曹操,虽说吕布人品也不怎么样,但是相对于来吕布这个人不虚伪,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不服就干,而这样的性格正是陈宫最为欣赏的。主要就是当时被曹操的一句很霸气的话给吓到了:“宁可我负天下人,我不负天下人”。陈宫在《三国演义》中,属于哪种有点

  • 三国中只有张飞敢跟吕布单挑?错,这个无名小卒才是真正的大佬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正史张飞打得过吕布吗,正史里张飞和吕布正面交战过吗,吕布vs张飞

    在此之后,吕布与曹操,刘备,袁术等人时敌时友。现在很多人对吕布的评价忽高忽低,不过小编还是比较赞同,陈宫和高顺对吕布的评价,这种评价算是比较中肯的。陈宫:“君,骁勇无敌,善战无前,然勇而少计,暴而少仁。恐众叛旦夕之间。” 高顺:“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

  • 刘备活捉1员虎将刚想劝降,被诸葛亮下令斩了,理由简直太过离谱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谁将刘备的军事部署图送给诸葛亮,诸葛亮帮刘备指挥第一次战役,诸葛亮为刘备立下的所有战功

    但是刘备的崛起并不是一帆风顺,他的前半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逃亡之中,几乎没有一个能够安定的地方落脚。对于人才的话刘备可以说是十分渴望,尤其是在曹操那里呆了一段时间后,更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来投效自己,刘备从汉献帝那里得到了两个好东西,其中一个就是被承认为汉室宗亲,成为了当时皇帝的叔叔。还有一个就是血衣诏书,

  • 三国时期,为何少年英豪多数出自江东?这两个原因不得不说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你最喜欢谁,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数据,三国时期青年才俊

    第一,榜样的力量:江东的基业是孙策一手打下来的,195年孙策脱离袁术渡江开始平定江东之战,用了几年时间一举平定江东六郡,可惜公元200年遇刺身亡,时年二十五岁。195年的时候孙策20岁,不过孙策少年成名,十几岁就结交豪杰之士在寿春一带已经小有名气(和孙策同年的周瑜就是这一时期和他认识的),189年孙

  • 武则天和狄仁杰是什么关系 狄大人死后武则天说出四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武则天死后狄仁杰哪去了,武则天与狄仁杰谁死得早,武则天与狄仁杰的关系融洽吗

    在很多的电视剧里,武则天和狄仁杰的关系总是被编剧们加些似有若无的暧昧,让观众们在茶余饭后为这一对君臣编排了不少的段子。但是,实际上武则天与狄仁杰的关系真的是与一般的君臣不一样,但是绝无那种龌龊。狄仁杰确实是以为很有才干的人,但是他的大好年华,都被埋没在唐高宗李治的时期,从科举进入仕途,一直都是担任的

  • 安史之乱后,唐朝受藩王威胁,为何皇帝没有像汉朝推恩令一样削藩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安史之乱后唐朝怎么反败的,安史之乱为什么成为唐朝转折点,唐朝安史之乱藩镇情况

    其实唐朝的皇帝们也非常的无奈,他们自己确实是削了,可最后不管怎么样都是不管用的,像是我们历史上最成功的一个削藩就是推恩令,但是唐朝皇帝们其实一直在玩这个,只不过就是不管用。玩的规模小一点,力度轻一点,没有什么价值。最典型的就是在安史之乱后,安禄山这个派系的力量最后被分成了幽州、成德、魏博和昭仪四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