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偶尔也会有例外。三国时的大魔头董卓,曾经在汉末三国时期手握天下大权,堪称当时的第一任霸主。他年轻时的一段经历,就堪称励志典型。但因为他一生罪恶累累,祸乱朝纲,残害忠良,掳掠百姓,挑起战争,一手把汉朝拖进三国乱世,被人千古唾弃。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董卓出身汉朝基层小官吏之家,他的父亲名叫董君雅,曾经担任过豫州颍川郡轮氏县尉,属于县令手下的辅助小吏,地位卑微薪水微薄。但即使如此,董君雅的饭碗也没能保住。失业之后的董君雅无以为生,无法养活一家老小,只得带着两个儿子董卓和董旻回到老家临洮。
回到老家后,为了谋生糊口,董君雅重新拿起了锄头,从此当起了农民。他一年到头汗流浃背在田中劳作,依然无法保证家人温饱。为了帮助家人减轻负担,少年董卓很早就开始下地劳动,受尽艰辛。
董卓随着年龄增大,越来越不满足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毫无希望的生活,但他又不知出路何在,于是经常在农闲时分到各处游历。他的老家临近西北游牧部族羌人的领地。董卓很喜欢羌人粗犷豪放的性格,结交了很多羌人朋友。
有一次,他的十几个羌人朋友来临洮回访他,董卓为了表示自己的欢迎和热情,想好好招待一下朋友们。但他家里实在太穷,于是就把家里唯一的一头耕牛杀掉,让有人美餐一顿。羌人们都非常感激他的盛情,认定他是可交之人,回去后给他送来一千多头各种牲畜,董卓一下子有了起家的资本,也在西北游牧部族中威望日隆。
后来,北方胡人入侵陇西郡,当地官府招募兵马,董卓认为这是改变命运的机会,于是挺身从军,成为东汉西北边防军中的一个小兵。在抗击匈奴的作战中,董卓悍不畏死,猛打猛冲,屡立战功,博得长官的信任赏识,从小兵一步步熬成了下级武官羽林郎。
董卓在军中苦练武艺,“卓有才武,膂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他力大无比,骑术和箭术都很出众,能够骑在飞驰的战马上左右开弓射中目标。董卓曾和羌人多有往来,因此非常熟悉游牧部族作战特点,在与胡人骑兵作战时,“领兵骑讨捕,大破之,斩获千计”,由此进一步升职,成为中郎将张奂的军司马。
永康元年(167年)冬,西北羌人骑兵大举入寇,董卓带兵出征,斩其首领,俘虏万余人,逐渐声誉鹊起,成为东汉王朝在西北地区的名将,被朝廷倚重为西北长城,先后提拔他为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并州刺史、河东太守,成了坐镇一方的军政长官,手下拥兵数万,实现了从一个农村穷小子到封疆大吏的完美变身。
可以看出,董卓直到此时,仍然是一个满怀报国之心的朝廷武将,在作战中不避生死,保卫汉朝边疆。但随着黄巾起义的爆发,董卓第一次带兵进入中原,亲眼目睹了朝廷的衰弱腐朽,与各地军阀的骄横不法行为,才逐渐滋生了称王称霸的野心,最终蜕变成一个贪婪凶残、罪恶累累的盗世奸雄。
参考资料:《后汉书》《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