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备进位汉中王,到底有什么依据?史书上的记载很尴尬

刘备进位汉中王,到底有什么依据?史书上的记载很尴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84 更新时间:2024/2/7 9:54:50

这里有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由于当时汉献帝在曹操手中,诸侯的册立分封都需要曹操把关,所以刘备这个汉中王其实没有经过皇帝册封,谈不上名正言顺。刘备虽然号称中山靖王之后,又被汉献帝认亲,成了大名鼎鼎的刘皇叔。但是,他并没有继承中山靖王的爵位,汉献帝也没有给他封王,此时进位汉中王,纯属自立。

事实上,无论是蜀汉群臣还是刘备自己,都给刘备称王找了许多所谓的依据。关于这些,陈寿在《三国志》里面写得很清楚。

比如说刘备是皇室后裔、汉家重臣,有心救国,却因地位身份低微,无法号召天下,统帅勤王之师,所以需要一个镇得住的名分。为此,他们还举了东汉名臣窦融的例子,当初河西之地,几位郡守各自为政,本是一盘散沙,直到推举了窦融为盟主,才得以建功立业。

昔河西太守梁统等值汉中兴,限于山河,位同权均,不能相率,咸推窦融以为元帅,卒立效绩,摧破隗嚣。

其意思很明显,刘备进位汉中王,其实是为了更好的团结力量,兴复汉室。

而刘备的理由更是露骨,他直接以周朝为例,称周王室衰微之后,全仰仗在晋、郑等同姓诸侯国的辅佐才得以中兴,而西汉也是依靠同姓诸侯的力量才得以剿灭诸吕,保稳社稷。如今汉室衰微,宗室子弟凋零,皇族中根本没有拿得出手的诸侯,那么这时候自己进位汉中王,无疑可以效仿汉初刘姓诸侯一般,诛灭曹操,兴复汉室。

周监二代,并建诸姬,实赖晋、郑夹辅之福。高祖龙兴,尊王子弟,大九国,卒斩诸吕,以安大宗。

这些都可以作为刘备称王的依据,但却无法作为法理依据,其大都是想当然,自认为道德上行得通而已,至于所谓法理这种需要正规手续的依据,根本没有。

刘备从身份姓氏而言,符合刘邦白马之盟中非刘不王的标准。刘邦当年建立大汉平定天下的时候,与群臣斩杀白马,嗜血为盟,立下白马之盟,此盟约的内容是:

“非刘氏不王,天下共击之”

然而,这并不代表你刘备就可以在没有册封的情况下自立。如果白马之盟可以成为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法理依据,那么刘表刘虞还有刘璋这些人都有资格称王了。

毕竟我只需要姓刘就可以了,至于称帝的理由,一切为了兴复汉室。这显然说不通,如果没有皇帝的册封承认,就能随意裂土封王,这东汉天下早就遍地王侯了。

所以,当时劝进刘备称王的马超等刘备集团部下,在上表汉献帝的奏书中,将刘备称王的责任揽在了自己身上,称这是他们为了拯救汉室,擅自为之,属于因时变通之举。

夫权宜之制,苟利社稷,专之可也。然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矫罪,虽死无恨。

而刘备在称王之后,也上表了汉献帝,奏书中同样是称自己称王,纯属被迫,乃是属僚们以天下大义相逼,纯属权宜之计。

既宗室微弱,帝族无位,斟酌古式,依假权宜,上臣大司马汉中王。

这两次上表,名义上是给汉献帝看的,但实际上是在告诉天下人,我刘备称王,乃是为了天下大义,拯救汉室,虽然是无诏自立,但着实是情有可原。

然而,不管怎么动机如何大义凛然,不管行为如何众望所归,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刘备这个汉中王是自立的,并没有得到汉献帝的诏书册封。这就好比一个赛车手,他驾驶技术高超,在大赛中拔得头筹,但最终却是没有驾驶证,属于无证驾驶,比赛成绩不被承认。

之所以找这么多借口,其实就是为了掩盖自己无证上岗,非法自立的尴尬,但凡刘备能找到一丝的法理依据,刘备都不会浪费这么多口水,来给自己找借口。比如说,如果刘邦定下刘姓占据一州者可王之这样的黑马之盟,那么刘备问都不带问一下汉献帝的。

当然了,这也不能怪刘备,当时汉献帝在曹操手里,很显然他是无法通过正规流程封王的,只能是选择自立。

当然,他可以不称王,但是那样的话,刘备的权威将会低很多。刘备在进位汉中王之前,官职爵位分别是左将军与宜城亭侯。

论官职而言,刘备的左将军自然是最大。但是论爵位,其麾下能找出不少人与他平级,比如关羽是汉寿亭侯,马超是都亭侯,张飞是新亭侯,他们都是亭侯,属于东汉侯爵中最低一级,再往上还有乡侯,县侯。其中关羽和马超的爵位,都是和刘备一样,乃是由东汉朝廷亲封。

刘备的爵位在自家阵营尚且无法超然,更遑论于天下了。要知道,当时曹操已经称魏王了,其王子皆为列侯,麾下谋士武将,随便挑一个出来,爵位都不输刘备,其中许多都是东汉朝廷亲封。

这是地位碾压,如果刘备不给自己和部下升升官儿,打打气,还有什么号召力。如此说来,马超等人在劝进上表中的理由倒也算是真情流露。

而且话说回来,曹操作为一个异姓尚且能逼迫汉帝封其为魏王,这违背了汉高祖刘邦定下的“非刘姓者不得为王”的白马之盟。刘备作为汉室之胄称王,也不能说人家完全坏规矩,至少道理上是说得过去的。

更多文章

  • 卫青漠北之战支开李广,到底有没有受到汉武帝的指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广迷路导致卫青差点战败,李广死后卫青怎么样了,李广的死是卫青造成的吗

    但是,因为司马迁在李广传记中来一个神来之笔: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这就给人一个悬念,汉武帝到底有没有说过这个话,如果说过,如记载,是阴告,显然不算公开说的,这话谁流传出去的?背后的事情是,卫青把李广派到东路,究竟是汉武帝的安排,还是卫青自己的考虑。下文是卫将军列传的原文。在

  • 赤壁之战阻止了一个盛世的到来?估计连曹操本人也没这份自信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赤壁之战粉碎了曹操霸业,赤壁之战曹操真的有百万大军吗,曹操对赤壁之战评价

    第一,东汉末年的各路诸侯之间并没有什么道德高下之分,统一天下、创造治世,并非曹氏的“独家事业”。确实,当时的曹操统一了北方,而且发展生产、恢复秩序,带给了人们久违的安居乐业。但他的那些对手们又何尝不是呢?比如袁绍,曾经统一了冀、青、幽、并等河北四州,在当地推行德政、颇得民心(后来当他死后,河北百姓无

  • 《大秦赋》版嬴政太仁慈?满口仁义道德,做起事来却狠辣无比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大秦赋嬴政最后独白,大秦赋嬴政经典语录,嬴政事迹

    首先不可否认,《大秦赋》的确存在一些问题。正如一些网友所吐槽,想看的是秦始皇如何荡平六国,而不是一部宫斗剧。《大秦赋》的确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秦始皇与华阳太后一派、吕不韦以及嫪毐的宫斗,在节奏上稍显拖沓。但考虑到《大秦赋》总集数高达78集,勉强还是可以接受的。其次关于嬴政太过仁慈的观点,个人是不认同

  • 司马昭消灭蜀汉后,孤立的东吴,为什么还能坚持17年?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司马昭灭蜀时间,司马昭为何不攻打吴国,司马昭为什么能灭蜀

    一首先,对于东吴来说,之所以还能坚持17年,离不开长江之险的地理优势。在魏蜀吴三国中,魏国在人口、士兵数量、经济等方面均远超蜀汉和东吴。而对于东吴和蜀汉,之所以可以抗衡强大的曹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险可守。就蜀汉来说,有山川之险,也即蜀道艰险,易守难攻。而就孙权建立的东吴,也有长江天险可守,这也是

  • 司马昭为什么不抢司马师的权力?不是不想,是不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司马师不死会杀司马昭吗,司马昭跟司马师谁厉害,司马师和司马昭啥关系

    在曹魏后期,人才凋零,其次当初追随曹操的老将大部分已经不在人世,因此,即使是司马家族专权,也是没有办法的。曹丕继位后,大肆的限制了宗亲的权力,因此曹魏后期,曹氏家族真正掌权的人没有几个。“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自古以来,争王位都是残酷的。虽然司马家族在后期掌管了曹魏,但是

  • 陈胜身边的那些武将们:吴广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吴广是陈胜杀的吗,吴广帮陈胜,陈涉世家中陈胜和吴广的形象

    《史记·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敌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按照这种说法,吴广与陈胜是等同级别的,都是这支戍守渔阳的队伍的屯长,但这支队伍有九百人,因此屯长可不只有陈胜吴广。《商君书·境内》:“五什一屯长,百人一将。”也就是说,在这支队伍中,至少还有十几名屯长和

  • 和珅如此贪腐,为何能纵横官场数十年不倒,看这三不贪你就明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和珅的三大不贪,和珅从清廉到贪腐的转变,和珅为什么这么能贪8亿

    “二十亿两有奇,政府岁入七千万,而和珅以二十年之阁臣,其所蓄当一国二十年税(岁)入而强。”意思就是:和珅的家产有二十亿还多,满清政府一年岁入不过七千万两,而和珅当了20年的阁臣,他的家产却比一国二十年岁入还多。就这样一个巨贪,为什么能够纵横满清官场数十年之久,看看他的“三不贪”原则,你就懂了。和珅绝

  • 清朝官职九门提督等于现代什么职务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清朝提督相当于什么,清朝湖广提督刘君辅,清朝提督的官职

    事实上,九门提督在清朝的职权包括但不限于京师治安这个领域。所谓的“九门提督”,事实上只是这个职务的简称,这个职务的全称叫做“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从这个比较拗口的官名,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官职的职能范围。所谓的负责巡捕,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长的业务职能:主要内容包括京城的治安维持、可以人口盘查以

  • 高级段子手雍正都批阅过哪些气死大臣的朱批?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雍正朱批从哪里看,雍正如何写朱批,雍正给湖广总督的朱批

    说到这位为国家之事日夜操劳的皇帝,就少不了他曾经批阅过的奏章,据统计,这些朱批加起来足足有一千多万字。这个数字放在那些治国一般的皇帝面前,绝对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当然,这些审批过的朱批风格也是千变万化的。一日,某大臣想要给这位皇帝送礼物,哪知雍正倒好,也不给人家一个台阶下,直接在朱批中写道:汝以朕

  • 红楼梦中三场暗恋故事,曹雪芹写尽暗恋的苦涩和人生的无常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发生了哪些事,红楼梦谁最偏爱曹雪芹,红楼梦中曹雪芹的故事

    第一、贾宝玉对秦可卿的暗恋贾宝玉从小在万花丛中长大,阅过无数美女。但对于女孩子他就是想结交漂亮的女子,可以说仅仅是看颜值,但是对她们并没有什么什么非分之想。在秦可卿的判词中写出了贾珍跟贾宝玉对秦可卿有企图,而贾珍是明目张胆的侵犯了秦可卿,贾宝玉对秦可卿的企图仅仅是暗恋跟意淫。书中有写到贾宝玉陪着贾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