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时刘邦的心中韩信的地位甚至于要高于张良和萧何。萧何有经世之才但对兵法武功并不见长,张良固然熟读兵法然而若要凭此让汉军将士信服尚属难事。唯有韩信能将实力本不如项羽军队的汉军化作一柄利器,总而言之韩信也是刘邦敢于与项羽争霸的信心基础中的一大部分,但韩信与刘邦的矛盾不可调和,在双方彼此需要时矛盾并不会凸显,但它从未消失。
当年忍受胯下之辱的韩信也许在心中并不那么坦然,仅凭一个避免吃亏而受尽屈辱的理性判断也并不那么使韩信释然,他是一个高傲的人,从来都是。万事靠自己,将来飞黄腾达时再还以颜色。韩信功成后再见当年屈辱他那人时的“大度”在小墨看来并不是他慈悲的体现。此事念念不忘实属正常,但韩信的归来更多的是一种复仇的心态。我不杀你,但我享受你的惶恐。韩信的复仇方式并不是杀人而是诛心。
根本矛盾的突显
当然,以上的例子只是来证明韩信的高傲,但高傲并不是韩信与刘邦的根本矛盾所在,思想才是。张良也好,萧何也罢,他们为刘邦效力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封妻荫子,位极人臣,天下太平才是他们的夙愿。所以在他们看来刘邦是君主,是那个有资格实现天下太平的人。心中的敬仰化作言行上的君臣之礼,所以刘邦虽对二人有所猜忌但一直未起杀心(当然,建国后二人也明哲保身)。
而韩信则不同,韩信的目标只是在一生中有所成就,一展抱负。项羽也好,刘邦也罢,谁能给他登入上层阶级的机会他便为谁效力。所以在韩信看来刘邦更像是一个合作者。韩信觉得这样没有错,你需要我来帮你打天下,我需要你来带我攀登荣耀,当我们的目标都达到时就各自分开岂不甚好。当刘邦被困请求援助时韩信意识到了自己机会的到来,只有我能救他,那么便拿高位来换你的命!
可他错在自己的想法并不是刘邦的想法,你为臣,我为君!为何要看起来与你平起平坐?刘邦最希望的是能办事但手中无能够威胁到他皇位的顺从臣子。换句话说刘邦更想要一群以他为唯一依靠的奴才。这显然是每个臣子都无法接受的(毕竟大家都知道刘邦为人,谁也不敢没有防范之心)。但要么辞官退隐,要么放权保身,再无其他选择。
韩信军权在握,能力出众,最重要的是他对刘邦没有敬畏之心,刘邦极其强大的控制欲绝不容得韩信如此作为,天下平定后,在刘邦看来韩信莫非下一个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