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诚的野望
张士诚,是他起义成功后的名字,其原名为张九四与朱元璋的朱重八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张士诚的童年却比朱元璋幸福得多,虽然也很清苦,但在家人和兄弟姐妹的陪伴下,虽然穷,但很快乐,长大后他与家中的三个弟弟,分别是张士义、张士德、张世信一起做起了私盐生意,但后来却走漏了风声,让当地的豪绅抓住了把柄,后来被官差围剿。
张士诚
最后,张士诚与自己的弟弟以及李伯升等人,一同起义,杀了围剿的官差,顺便烧了一些为富不仁的富户,扯起大旗与元朝对抗,因为这次起义一共只有18个人参与,后来也被称为“18条扁担起义”。
张士诚在起义后,通过一下的一系列的政策慢慢地俘获了人心。
朱元璋
第一:张士诚在兵临苏州城下后,虽然守军迫使百姓守城你,但在起义军攻城时,仍旧避免伤及百姓,在入城后,张士诚三令五申的,整顿部队,一再要求不要骚扰百姓,在入城后,张士诚便开仓放粮,来赈济灾民,而且最为让人振奋的是,张士诚还十分的重视教育,他花费重金在城中建立起了一座学堂,唤作弘文馆,许多名士都在其中教过学,其中就包括:罗贯中,施耐庵。
朱元璋
第二:张士诚早年靠贩卖私盐为生,他很了解底层民众的疾苦,清楚他们身上的担子究竟有多重,为此他痛定思痛,在当政后,十分果断的免除了元朝统治者强行附加在百姓身上的各种赋税。使得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动了质的飞跃,仅此一条,就俘获了人心。
第三:张士诚虽然自己读书不多。但他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为此他办理了诸多的学堂,使受教育的权力惠及到每个人,与此同时,为了让自己的人才团队不断壮大,他也前后两次举行了科举考试,为的就是挑选出有志向的能人志士。
但事物的发展是有 针对性的,有好的一面,自然就会有坏的一面,虽然他颇受属地人民爱戴,但在那个乱世中,仅仅靠这个是不够的,以张士诚的能力,做个偏安一隅的草头王还算可以,但他还是没能逃脱自身的禁锢,同时他也欠缺争霸天下的能力,最后终究是技不如人,被朱元璋打败,最后下场十分凄惨。当时的历史大趋势便是一统,张士诚偏安江南的想法在历史的车轮面前,显得有多么的可笑啊!
偏安江南的张士诚
结语
到后来,张士诚兵败被俘,天下归一,明朝建立,江南的百姓依旧念及张士诚的好,使得朱元璋勃然大怒,下诏使得江南地区的赋税增加一倍,同时在民间诋毁张士诚,但即使这样,张士诚当然做出的壮举依然被传唱至今,只能说张士诚是一个好人,但好人做不了开国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