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鞅是如何变法,将秦国改造成强国的:农是战之本,战是农之基

商鞅是如何变法,将秦国改造成强国的:农是战之本,战是农之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864 更新时间:2024/2/6 22:00:10

秦国经秦穆公之手兴盛过一段时间,地处西陲的它得到属于春秋五霸的荣耀,进入混乱的战国后,秦国被东边的魏国威逼强攻,不断在丧军失地、质子他国,亡国之危不只在外,内部宗室斗争也没停。秦献公一朝,虽有励精图治、强军西征,但始终没有摆脱“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境地。秦孝公刚即位时,外面的魏国咄咄逼人、与其他诸国谋划共同瓜分秦国。正是在这种情况,秦孝公没有丝毫慌张,应对完外部危机后,用商鞅,开始变法革新。早在秦国之前,魏、楚、韩等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不同变法。例如当时的霸主魏国,也是经过吴起变法才开始强盛起来,有了数十年的霸业。

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着眼于治国、强军、立政、改民等等,其内容涉及到经济、政治、民生、军事、民俗等方面。二十年不到的时间,秦国焕然一新,成为一等一的战国强者,列国无不效仿学习。自变法后,秦国一日强过一日,军队一日凶过一日。在那个血气争先的战国时代,并不是只有走秦国的路才能强大,其他国家的治国思想也不差,也能够与秦抗衡。但是为什么只有秦国能完成扫六合、结乱世的伟业呢?商鞅变法是至关重要。

商鞅的农战变法

战争的规模受人类文明的发展影响,由三皇五帝时期、部落时代的几分钟几小时几天,演变到春秋战国至唐宋元明清的动不动数月数年,再到火器昌盛、科技发达的现代,时间又变短。春秋战国的战争规模正不断扩大,耗费时间越来越长,一战而胜的战争越来越少。过去车阵一鼓作气的战争形式已被战术多变的步骑联动、攻防合一的战争取代。随着列国土地、人口、军队、资源、粮食的不断增多,战争时间越来越长。战争逐渐变为比拼国力,比拼粮食储备的多少。桂陵之战历四年,即墨之战历六年,长平之战历三年而决,种种战例。秦军以步兵为主,赵军以骑军称雄,各有千秋,两者之战是强强碰撞,并非白起的无敌或是赵孝成王的无谋,及赵括的纸上谈兵。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赵之败不在军队战力,而在两军背后的国力。长平之战是迫于后方粮草无以为继,只能换将打破僵局,否则将陷入不战自溃的窘境。反观秦军,屡次东征、北伐和南讨,从未出现粮草短缺、战士无食的问题。几十万秦军数年鏖战异乡,粮草器械源源不断而来,没有强大国力支撑是不可能。因而这就引出商鞅变法的核心关键:治——富——强——王,战法必本于政胜。商鞅这一施政理念是古往今来、放眼世界的稳健强国霸天下之法。治国使其富,富国之后进一步发展至强国,最终完成王天下的伟业。

而这一起的根本在“农”,所谓“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农业兴、国力盛、战力强。因此商鞅提出的变法富强的基石所在“农战”,农服务战,战为农提供土地和人口,两相辅助、相得益彰。好比人类世界的水与火,缺一个都不行。

“农”是强国之保障

商鞅入秦变法前,秦献公执政晚年,东出与魏国争夺河西,发动石门大战因粮草不济,打出明胜暗败的结果。战争已经不是军队一方的简单事宜,不再是士卒武器精良和训练良莠的直观所见,还有各方军队背后国家的综合国力比拼。《商君书·农战》记载:“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国家不重视农业,与列国诸侯争锋将处于弱势下风口,不能按自己所希望的那样发展。只有让农业不断发展,才能适应不断扩大规模的战争需要。秦国贫弱,摆在台面的原因是“地广人稀”,即便是如此,还是有许多流民没有土地给他们耕种,农业难以发展。

[var1]

针对秦国农业弊病,商鞅决定从几个方面来提高秦人的开垦、秦人对待农事的积极性及秦国人口数量。第一,整顿吏治。吏治是统治天下的基石,影响王朝政令效力的直接对象,因此需要确保官吏能够严格准确地执行中央政令。在此基础,商鞅将全国所有郡县的政令规划权力收归中央,由中央统一下发。从而达到官吏清明、提到百姓积极参与农业生产的目的。

第二,打击贵族。减少贵族阶层在政治、经济和农业等方面上的特权,这样一来就会让侍奉贵族阶层享乐的产业愈来愈少,参与这些产业的百姓越来越少,大量的从业人员可以回到农业生产上。贵族阶层不能在农业上占据特权,直接参与到农业生产中,提高百姓对农业的认同感和重视。

第三,行政法律。商鞅变法通过行政和法律手段,微观和宏观上掌控整个国家的农业生产。让不愿生产、缺少生产工具农业土地、犯下刑法的百姓不得不参与农事,为国家粮食的增加出一份力。

第四,重农抑商。这项国策是商鞅认为和后世王朝连绵不断均在使用的。变法的执行者商鞅明确知道:商业的发达会带来国家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会带来国家国力的削减,致使农业不济的后果出现。农少商多,国贫民富粮稀商人富;农多商少,国富民贫粮多商人穷。孰轻孰重,一目了然。具体措施是:“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废逆旅、贵酒肉之价,重其租、重关市之赋、以商之口数使商。”简单地说就是以税收手段限制商业发展,百姓不得参与商业活动,因而只能事农维持生计。最值得一提的是:商鞅乃法家,但不是真的放弃商业所以选择抑商的,而是秦国国情如此,这样做是最佳的决定。

[var1]

商鞅发展“农”的思想方针的实施中,顺便将秦国王权强化,削弱国之蛀虫的贵族特权,提高全国官吏的行政效率和清正廉洁,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非农业人口,吸引周边各国大量的无地之民前来秦国定居等等。如此一来秦国国力大大增强,积蓄下充足的战争资源,农战国策第一步完成。

“战”是强国之道路

商鞅是卫国公族,姬姓,公孙氏,名鞅,因于秦国变法有功受封地“商”,故称商鞅。年轻的时候商鞅喜爱刑名法术之学,向尸子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往魏国而去投入国相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普罗大众观念中商鞅是法家名士,其实他还有兵家圣手的称号和实力。班固在《汉书》把商鞅和吴起等兵家名士列在一起:“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禽敌立胜,垂著篇籍。”《荀子》载:“齐之田单,楚之庄蹻,秦之卫鞅,燕之缪虮,是皆世俗所谓善用兵者也。”若是只有法家本领,兵家“门外汉”的商鞅怎么可能将秦卒带向举世无敌的高度,得列国“虎狼之师”的凶名,荀子同样不可能赞: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敌秦之锐士。

春秋战国,烽火连天不休,诸侯逐鹿意欲问鼎中原,重中之重的军事战争,首重谋战、其次军阵,商鞅硬生生走出另一条道路,“强兵”。这一招在根本上提高了国家战力,统率军队的将军才能,显得不再那么的重要。秦国在内部采用高压政策解决各类问题,没有危害和矛盾产生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商鞅提出:国强而不战,毒输于内,礼乐虱官生,必削。国家内部出现问题怎么办?对外战争,一直战,一直胜。有没有熟悉的感觉?近代欧洲各国和日本,都是因国内产生经济危机等社会矛盾,国家陷入即将崩溃的窘境,便采取对外战争。打得越凶越多,国内矛盾越大越多。大家看近代史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下,是不是如此。

[var1]

“以战养战,以战止战,以战强国,以战富国”,近代强国的先进战争思想,战国时期的商鞅已经采取使用,早了两千余年。商鞅对待战争也是运用了超越时代的主张:对内“竟内仓、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士之数,以言说取食者之数,利民之数,马、牛、刍藁之数”;对外“兵起而程敌,政不若者勿与战;食不若者勿与客”。秦国军队身上,商鞅还有一个远大并且在不断实现的理想:战必覆人之军,攻必凌人之城。只要迎战就会消灭敌人的军队,只要进攻就能夺取敌方的城市。瞧瞧这话,比“攻必胜,战必取”出现的还早还嚣张。

正因为商鞅是兵家神人,才能让秦之锐士凶名远播,百年不息,何人统军对外征伐无不大胜。秦国的战争,永远是获利的,稳赚不赔的街市买卖。战,掠土夺民,国家和个人都得到好处。商鞅变法下的秦国军事,事无巨细全与军功挂钩,人人充满激情和战意。秦国整个国家都变成一个巨大的战争巨兽,逢战必胜,胜之愈强,这就是秦,以“战”强国。

长平之战案例

长平之战若是加上此后的邯郸保卫战,时间持续长达五年之久,秦国空全国甲士东征,一日军粮都没断。反观赵国,自胡服骑射以后力战四邻并首胜强秦,长平之战与秦全面决战,求山东五国一些军粮都求不到,只要有足够的粮草赵国就能耗下去,将局面打成平局,廉颇不用被换将,赵括不用冒险决战。所以长平之战,赵国不是输在战场,而是输在战场之外的朝堂政治,朝廷诸公不能满足赵之军粮需要。赵,败的不冤枉。

[var1]

一边是后勤源源不断,一边是军队自给自足;一边是君臣争论不休是战是和,一边是君臣同心斡旋邦交。孰优孰劣明眼人都看得出。商鞅有前言:“战法必本于政胜。”

总结

商鞅变法是秦国崛起的重要契机,是秦国农战国策的根本,是秦之富强的起源。一是战,二是农,商鞅视二者为秦国变法的目标,最终达到强国的结果。

参考文献:《商君书》《汉书》

更多文章

  • 春秋“艳后”夏姬一生委身7人,弄得国破家亡,情史比赵姬还丰富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春秋时期郑国公主夏姬,夏姬红颜祸水的故事,战国四大美女夏姬

    我国历史上虽然公认的美女只有四位,但是真实存在的美女却不止这么多,每个时代都有各自代表性的美女,夏姬便是其中之一。她是历史公认的春秋四大美女之一,但也被列为中国古代五大艳后之首,两个褒贬截然相反的词用在一个人身上,可想而知夏姬倾国倾城的容颜背后,一定有一段祸国殃民的历史。[var1]人间尤物倾倒众生

  • 在孔子的故宅中,有一面“魯壁”,在这面墙中竟出土了一部奇书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孔子墓碑被大臣遮住了,孔子唯一遗留的碑,孔子墓发现了什么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孔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思想领域,孔子倡导仁义礼智信,成为历代封建帝国的精神准则。晚年时,他还修订了《诗》、《书》、《礼》等六经,在此后的千百年来,始终被儒家弟子们

  • 战国七雄都城今天怎么样了?有的已消失,有的成一线城市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国七雄都城布局图,战国七雄首都都在哪,战国七雄的都城分别在哪

    战国初期,群雄并起,全国有20多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并且都以周天子为共主。然而,随着诸侯国之间不断兼并、吞没,逐渐形成了7个实力最为雄厚的诸侯国,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他们被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的都城,分别位于哪里,今天怎么样了?秦国都

  • 《山海经》中有个大人国,专家考古推测,该国应在山东省这个位置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山海经中的历史地理解密,山海经考古复原图,山海经中可爱的大人国和小人国

    [var1](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东海之外……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大人国在其北,为人大,坐而削船”……其中的“大”,如果按照古意因表示“巨”,因此“大人国”,您可以理解成“巨人国

  • 秦国和晋国为何联姻?探究影响秦晋关系的因素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联姻长盛不衰,其中最广为人知便是“秦晋之好”,即秦国与晋国之间的联姻。秦国和晋国在春秋时期联姻多次,对两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实际上政治婚姻无法真正决定秦晋之间的关系。那么,哪些因素在制约和影响着秦国与晋国的关系?一、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影响秦国和晋国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春秋时

  • 写下《吕氏春秋》流传千古,细数“天使投资人”吕不韦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吕不韦关于投资的名言,吕不韦为什么姓姜而叫吕不韦,吕不韦发迹史

    白手起家,富甲一方据史料记载,吕不韦是辅佐周武王建立周朝的姜子牙的第二十三世孙,卫国人。吕不韦少时聪慧,家里传至他父亲这一代,以前的显赫荣光不再,因此,吕不韦被他的父亲寄予重望,他承载着吕氏家族复兴的重任。吕不韦在年少的时候显示出惊人的经商天赋,他善于发现商机,周旋于列国之间,将各种商品低价买入,高

  • 高庄战国墓出土“怪”青铜器,专家经过研究,认为它有特殊功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国青铜器鉴定,考古未解之谜青铜器,淮阴高庄战国墓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据考古报告显示,3月26号这天,原江苏淮阴市城南乡的高庄村,一户农民在田里清理水沟时,竟然意外看到淤泥里有半块腐朽的木板,以及一些腐烂物。这位村民感到很纳闷,便放下手里的铁锹,蹲下来将木板捡起

  • 春秋时期,齐国用什么赏赐臣下?探究齐国的赏赐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齐国的大臣都有什么品级,春秋时期齐国盛产什么,周王室赏赐齐国物品

    春秋时期,在各诸侯国中,齐国的赏赐可以说是十分宽泛的,上至卿大夫下至庶人,还有来自别国的人,女性等都在赏赐范围内。作为春秋霸主的齐国用什么赏赐臣下?又为什么要进行赏赐?一、春秋时期齐国赏赐的原因第一,功劳。提起赏赐的原因,人们最先想到的多是功劳,这也是各国赏赐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在齐国,有功劳的贵族

  • 秦国大一统的奠基者,浅谈一代雄主秦昭襄王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秦国对秦昭襄王评价,秦国昭襄王,秦昭襄王时的秦国势力

    可以说秦昭襄王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那么,秦昭襄王的一生都建立了什么卓著的功勋?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传奇?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雄主——秦昭襄王。为质燕国公元前325年,嬴稷出生在秦国国都咸阳。嬴稷并不是秦惠文王最看好的儿子,嬴稷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名叫嬴荡。嬴荡勇武刚毅,有王

  • 老师为何不告诉你,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后续?赵国付出的代价太惨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太假了吧,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经过,蔺相如完璧归赵对赵国的好处

    [var1]战国期间,赵惠文王得到了宝物和氏璧,它是举世闻名的美玉一枚,原本是楚国的宝物,后来流落到赵王手上。这件事被传出去后,强硬的秦昭王也想看看这件世间宝物是什么样,更想将它据为己有,便派人告诉赵王,他想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这件宝物赵惠文王一听到这件事,惊慌失措,谁都知道秦国当时的强悍,十五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