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联姻长盛不衰,其中最广为人知便是“秦晋之好”,即秦国与晋国之间的联姻。秦国和晋国在春秋时期联姻多次,对两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实际上政治婚姻无法真正决定秦晋之间的关系。那么,哪些因素在制约和影响着秦国与晋国的关系?
一、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是影响秦国和晋国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之间的争斗经历了数代国君:秦穆公、晋献公、晋惠公、晋怀公、晋文公。这一时期,秦国和晋国都在不断扩张领土,甚至达到互相接壤的地步,两国的利益息息相关。无论是一开始的友好关系、姻亲联合还是后来的冲突竞争,秦晋两国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家能够拥有更加广阔的领土,更多的人口,维持称霸中的优势。
[var1]
秦国和晋国之间关系的变换是为了能在周王政权刚刚衰落的春秋时期更好地进行争霸战争,维护和扩大本国的优势,从根上说两国都是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进行的一些列外交。从秦穆公继承王位到去世的39年中,秦国的晋国之间既存在合作又充斥着冲突,秦穆公统治期间,秦国的实力发展到崭新的高度。
但是当秦国的实力还不能到达能与晋国抗衡的程度时,和平外交无疑是明智的选择。此时的晋国也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十分需要与其他国家联合,保证自身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秦晋两国选择联合,秦穆公迎娶晋国之女,两国成为姻亲之国。然而结亲第二年,秦穆公就出兵攻打晋国。
[var1]
由此可见,结为姻亲也不能避免秦晋之间的战争,当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战争无法避免。这时候国家首先考虑不是两国之间的关系,而是是否对国家利益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国家利益在秦晋邦交中的决定性因素,是决定两国是否发生战争的根本原因。
晋国发生骊姬之乱时,大臣里克先后杀死晋国多位公子大臣,晋国内政处于动荡不安之中。晋国内乱,秦国为了夷吾承诺的河西之地出兵帮助夷吾继承君位,也就是晋惠公。秦国的出兵完全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河西对秦国来说是重要的战略地位,关系着秦国能否向中原进发,也是秦国称霸西戎的要塞。
[var1]
取得河西之地就相当于整个关中地区落入秦国之手,能够将关中地区作为粮食的后备,进而向外扩张。河西之地一直是秦晋两国常年争夺的地区。同时,秦国通过扶持晋惠公上位,也给自身提供插手晋国内政的契机,便于在以后的争霸中操纵晋国。在这些利益的驱动下,秦国才会决定对晋国冲出援手。
为了国家利益,夷吾继位后背弃原本的许诺,对秦国称河西是先君之地,他没有决定权。从晋国利益出发,河西之地也是至关重要的地方,如果让给秦国,秦国如虎添翼,将会成为晋国称霸之路上最大的阻碍。面对国家利益和信守承诺,毫无疑问夷吾也以国家利益为重。
[var1]
但是秦穆公没有因此对晋国出兵,甚至在两年后晋国借粮时伸出援手。穆公说:“晋国的君主是不好,但是百姓有什么罪过!将粮食送给他们。”可见秦穆公出手帮助晋国是考虑的是晋国的百姓。尽管秦国和晋国之间存在恩怨,但百姓无辜,在晋国百姓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对日后的战争也会产生积极作用。
然而次年秦国发生饥荒向晋国求援时却遭到拒绝,晋国甚至出兵攻打秦国,“韩原之战”爆发。秦国在这场战役中大获全胜,生擒晋惠公。秦国在这场战争中胜利的原因之一便是晋国失去民心,秦穆公抓住这个作战的好时机,最后晋惠公虽被放回,但晋国太子留在秦国做了人质。
韩原之战打败晋国后,秦穆公还要求晋惠公送出当时承诺的河西八城,秦国与晋国再一次联姻。秦国与晋国的第二次联姻同样并非单纯的姻亲关系,此时晋国敌不过秦国,秦国没有能力消灭晋国,结为姻亲是为了更好控制晋国的内政。
二、国家实力
国家实力的影响秦晋两国关系的主导因素。在晋文公之前,晋国的整体实力不如秦国。后来,晋献公的女儿与秦国联姻,两个国家各取所需,彼此之间互相照应,因此能在当时的额大环境中相安无事。
[var1]
晋惠公去世后,晋国的内政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国家实力大大减弱,秦国蠢蠢欲动,希望能够通过联姻晋国君主废立的方式控制晋国。于是秦国嫁女晋国,并通过河西之地的许诺扶持在秦国为质的太子圉上位。后夷吾反悔,但此时晋国实力远不如秦,更是在遭遇灾荒时向秦国乞求援助。
后来秦国遭遇灾荒向晋国乞粮,不尽遭到拒绝,晋国还趁机攻打秦国,大败。战争结束后,晋国不得不以太子为质,并将河西八城送给秦国,两国再次联姻。秦国的晋国第二次重归于好是因为国家利益达成一致,此时秦国的实力在晋国之上,晋国对秦国是依附。晋文公时期,晋国城濮之战的胜利使其霸主地位确立,晋国实力越来越强使秦晋之间的关系数年之内趋于和平。
这一时期秦国不但无法操纵晋国,甚至被晋国利用攻打郑国。秦穆公决心不再当晋国的马前卒,转头与郑国结盟,晋国无奈之下只好撤兵。此时秦晋两国之间的嫌隙越来越大,矛盾一触即发。晋文公死后,晋国呈现日渐衰微之势,秦国趁机灭滑,最终失败。秦穆公统治期间,秦国在西戎称霸,不断向中原扩张,但由于晋国的牵制,疆域未出函殽。
三、地缘政治
据史学家研究,当时的秦国独自位于中原的最西边,距离中原较远,其文化更接近周围的戎狄,较为落后。秦国的殉葬制度也十分落后和残忍,国君死后,跟随其殉葬的人多达百余。秦穆公统治时期,由余参观完秦国之后感叹其落后,可见秦国的环境对其的发展非常不利。
晋献公之时,晋国的疆域与华夏诸国相邻,又临齐、周、郑等文明国家,国土平坦开阔,因此使得晋国在晋文公时期跃居各国之首。秦国两国的国土相连,从秦国的角度看,想要成就霸业必须先东出中原,因此首先要处理好其与晋国的关系。与晋国和睦还是友好由当前国力决定,依当时秦国之贫弱,友好是最佳选择。
这样一来,秦国就能杰出东出中原的障碍,避免双方作战,为其进军中原奠定良好的军事物质基础。选择与晋国联姻,秦国就有了强有力的外援,在其他诸侯国中的声望也会提高,拥有参与大国争霸战争的资格。
[var1]
此时的晋国也是戎狄环绕,东方的齐国又有谋求霸业之势,选择与秦国联姻一方面能够牵制戎狄,另一方面也能使晋国集中精力为谋求霸业做准备。在秦国和晋国的国土互相接壤的情况下,两国都是充分考虑了国家的发展前途和联姻会产生的影响而作出决定的,这个决定或许有对婚姻本身的考虑,但更多的是出于政治意图。
从地缘政治来看,秦国和晋国的联姻有其必然性。但是,建立在婚姻上的政治关系极不稳固,国家利益一旦发生冲突时,婚姻必然会作出让步。秦穆公时期,秦国的实力得到空前发展,对盘踞周围的戎狄势力进行了强有力的打击,以至于“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国国土的扩张在客观上必然导致国际形势的变化,也会让邦交发生变化。
在秦穆公的通知下,秦国的声望越来越显著,此时最需要的就是加强与华夏诸国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霸业做准备。想要东出中原,首先考虑的便是与晋国的关系。城濮之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秦穆公紧紧跟随,两国之间常常发生摩擦。伴随着晋文公去世,亲近冲突更甚,爆发多次战争,直到殽之战秦全军覆灭,两国关系彻底破裂。后来秦国调整战略,联合楚国、鲁国制衡晋国,两国从此战国不绝。
结语
春秋时期,秦晋土地接壤。两国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三次联姻,实际上都是为政治服务,以便实现各自的政治目的。秦晋两国初始交好,后来多次结为姻亲,期间战争没有因姻亲关系而止。影响两国关系的因素使多种多样的,国家利益起根本的决定性作用,国家实力起主导作用,地缘政治则制约着两国关系的变换。
参考文献:《史记》《左传》《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