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乃至中国历史的文坛之上,苏轼的名字永远是那么光芒四射,震烁古今的。他以词最为出名,却在诗、散文、书、画等多领域都有一流的建树,是不折不扣的顶尖全能选手。为人津津乐道的是,苏轼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也是相当成功的文人,在当时就并称为“三苏”。
在良好的家教之下,苏轼的三个儿子苏迈、苏迨、苏过虽然被父辈的光芒所掩盖,却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真可谓,三苏之后,还有三苏。在此之中,又以苏过的文学成就最高,当时被称为小坡。
苏过能够取得如此的名声和地位,与苏轼的悉心培养是分不开的。苏轼年少成名,而且是众人瞩目的焦点人物。他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后来虽然再次起复,但因为党争而多次贬谪。“乌台诗案”爆发时,苏过才七岁,父亲是由长兄苏迈照顾,而他在家陪伴母亲。
直到苏过二十三岁之后,他放弃了以举人的身份继续应试,而是陪伴苏轼来到惠州。此后,苏轼的生活起居,日常琐事,都是由苏过料理。在繁重的生活之余,也得到了苏轼的悉心指导。即便在岭南时,苏过也是书不离手,苏轼不无得意地在书信中向朋友炫耀:
儿子过颇了事,寝食之余,百不知管,亦颇力学长进也。
苏轼父子在流放时,最大的乐趣就是相互唱和,互相慰藉。这一方面时排解苦、表明心迹的方式,另一方面也让苏过的才华不断提升。他写下的《点绛唇·新月娟娟》就是其代表作: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在这个过程中,苏过的很多作品都已经散佚不见了。然而,还是有心人想方设法保留了更多优秀作品。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将苏过的文章署上他人的名字。这首《点绛唇·新月娟娟》便是如此,尽管署名权被“侵占”很多年,相信一生无欲无求的苏过,并不会多么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