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说,鸿门宴上,项羽根本不想杀刘邦?

为什么说,鸿门宴上,项羽根本不想杀刘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456 更新时间:2024/3/5 6:08:17

大家都知道鸿门宴本是项羽设的局,想在宴会上刺杀刘邦,最后却反被刘邦逃脱的故事。

鸿门宴作为《史记》记载中最为精彩的一件叙事,千百年来流传甚广,以至于后来成了一个俗语,用鸿门宴来表示图谋不轨、暗藏杀机的宴会。

鸿门宴到底是怎么回事?

说到这,可能有一些读者不知道鸿门宴到底是怎回事,在分析项羽没有杀刘邦心思之前,文史君先简述一下“鸿门宴”的故事。

“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汉高祖元年(前206)十二月。

当时刘邦比项羽先攻入函谷关,项羽知道后很不服气。

当时,项羽有兵四十万,驻扎在鸿门;刘邦有兵十万,驻扎在霸上。项羽的谋士范增建议项羽第二天一早攻击、消灭刘邦,以夺取“关中王”的名号。

项羽的族人项伯与刘邦的谋士张良是朋友,项伯听到后,连夜去告诉张良,却被张良拉着去见刘邦,最后被刘邦收买,然后商定好应对策略。

第二天一早,刘邦带着张良、樊哙拜见项羽,一番讨好奉承之后,项羽便消减了对刘邦的情绪。

后来,范增几次示意项羽杀刘邦,项羽不听;范增又找来项庄舞剑,趁机杀刘邦,项伯却挺身与项庄对舞,掩护刘邦。

这时候,张良见形势不妙,叫来了樊哙,并谎称上厕所,拉上刘邦一起溜了。

为什么项羽没心思杀刘邦?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会说,项羽真是太可惜了。

结果大家都知道,最后是刘邦得了天下,项羽自刎乌江。

《史记》里也是这么记载的。其实,以文史君看来,刘邦能逃脱并没有这么简单,归根结底还是项羽并没有心思杀刘邦。

原因主要有:

1、军阀众多,项羽不敢妄动。

巨鹿之战之后,燕赵韩围齐等国旧贵族军事集团联军拜项羽为上将军。

虽然是联军,各当年六国攻秦一样,各怀鬼胎。项羽虽然最强大,可以吊打其中任何一家,但并没有绝对的实力,能够以一敌六。

况且当时,敢和项羽叫板的人还很多。

除了刘邦外,还有田荣陈馀彭越等公开反叛。

因此,对于此时的项羽而言,刘邦不能轻易动。

如果和刘邦对峙,一方面只会削弱自身实力,进而更镇压不住蠢蠢欲动的各路诸侯;另一方面刘邦毕竟灭秦有功,执意消灭他,诸侯们就会有所猜忌,如果六国诸侯合纵,将会更加危险。

2、刘邦和项羽都有议和的意思

先说刘邦。

当初刘邦攻入函谷关后,听信别人建议,派兵把守以拒诸侯,这对于以亡秦为口号的项羽来说,绝对不服,剑拔弩张。

而那时项羽40万大军,刘邦又万万打不过,此时为了生存,刘邦也得赴鸿门宴认错议和。

再说项羽。

当时全国并不是除了刘邦就是项羽,上边讲到还有很多贵族诸侯军。

对项羽来说,灭刘邦并不是此刻最亟待解决的。他考虑的核心问题,如何确保最多的诸侯愿意认他这个盟主,这才是一切的根基。鉴于此,项羽也有和谈的意图。

所以,在文史君看来,鸿门宴其实是一场协商关中地区统治权的政治会谈,项羽通过此次会谈进一步对外确立了他霸主的身份,而刘邦则通过服软获得了生存下去的机会。

正是因为如此,鸿门宴上的刘邦才能得以逃脱。要不然,中国历史肯定会被改写。

读者们,关于“鸿门宴”的故事,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更多文章

  • 苏轼的儿子也是千古奇才,但因受父牵连,一首名作付之东流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苏轼三个儿子,苏轼50首必背古诗,肥水不流外人田苏轼诗句

    在北宋乃至中国历史的文坛之上,苏轼的名字永远是那么光芒四射,震烁古今的。他以词最为出名,却在诗、散文、书、画等多领域都有一流的建树,是不折不扣的顶尖全能选手。为人津津乐道的是,苏轼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也是相当成功的文人,在当时就并称为“三苏”。在良好的家教之下,苏轼的三个儿子苏迈、苏迨、苏过虽然被父

  • 马皇后下葬当天大雨倾盆,朱元璋大怒要杀人,和尚一句话救所有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马皇后之死朱元璋发疯,朱元璋封了几个皇后,马娘娘和朱元璋谁先死的

    孝慈高皇后马秀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结发妻子,她自幼父母双亡,被滁阳王郭子兴收为养女,并且在他的主持下,嫁给了时为红巾军将领的朱元璋,从此与朱元璋风雨与共。朱元璋登基后,他顺理成章就做了皇后,并且是朱元璋唯一的皇后,她去世后,朱元璋再也没有立后。很多人说,朱元璋的家人就朱标和马皇后。为什么会这么说了

  • 朱元璋问刘伯温大明能存多久,刘伯温写下4个字,朱元璋暗自高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刘伯温临死留给朱元璋的信,朱元璋问刘伯温他能当几年皇帝,朱元璋没有听取刘伯温建议

    辞官后的刘基就过起了隐居田园的生活,从公元1343年到公元1352年之间,刘基先后两次上任,最终因看到元朝腐败,愤恨之下再次辞官回到家乡。在公元1360年,50岁的刘基被朱元璋礼聘到身边,成为朱元璋的军师。刘基从此为朱元璋效力,他为朱元璋效力的原因很简单,天下纷争,百姓受难。而在刘基眼里,朱元璋是一

  • 中国明朝被凌迟的太监刘瑾是有多惨,为何会被处以凌迟?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朝太监刘瑾下场,明朝太监刘瑾是个什么人,明朝历史上的太监刘瑾

    有这样一个事实,如果你做尽坏事,早晚一天恶报会找到你,人生在世,一定要多积善,这样才能有个完美的结局。 明朝初期,朱元璋、朱棣、朱高炽对于太监严加管控,宦官被压得很难受,压根没法子乱跳,朱瞻基上台后对太监管理没有前几任皇帝那样严格,太监有机会识字,这让他们有资本参与政治,明朝的太监最终有了影响

  • 驸马贪污,公主向父皇求情,朱元璋只说了五个字,公主转身离开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元璋公主驸马被赐死,朱元璋处罚驸马,朱元璋斩驸马完整版

    这件事发生在明朝的初期,也就是朱元璋在位的时候。朱元璋是白手起家经过一路拼搏,最后成为了天下之主的。所以小时候的朱元璋可谓是经受了人间的各种苦楚,在他小时候家境非常的贫苦,但是当地的贪官却将他们家仅有的一点粮食都给搜刮殆尽,所以朱元璋的父母和哥哥都是忍受饥饿而死。而朱元璋也一路乞讨,后来无奈出家为僧

  • 此人是姜维后人,真正的大宋第一高手,徒弟个个是绝世高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姜维的后人列表,姜维后人有多厉害,姜维的武功有多强大

    根据历史记载,岳飞的老师是叫做一个周侗的人。然而历史上关于周侗的记载却是零零星星,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既然岳飞能拜他为师,那么他不可能默默无名的,至少也是一位宗师级的人物。也许是他于低调,才导致不是那么出名。不过从那些少之又少的资料上我们仍然可以对周侗这个人有一个了解。据说他是一位武术大师,我们知道

  • 常遇春同样烧杀抢掠,但朱元璋却唯独要杀徐达,原来是这样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常遇春与徐达,朱元璋有没有杀徐达,朱元璋凭什么让常遇春和徐达服气

    面对多方割据的势力,朱元璋肯定要在战前做一做动员,鼓舞士气,来使军队有更强的战斗力,所以朱元璋颁布了一个命令就是:每征服一座城池,对于那些抵死顽抗,不投降的城池,那么大家攻入城中之后,可以烧杀抢掠,谁抢到是谁的;而对于那些主动投降的地方,就要秋毫不犯,丝毫不取。由于这个诏令,所以朱元璋的军队非常的勇

  • 包拯一生清正廉洁有后代吗?29代嫡孙成世界富豪,却手捧家谱大哭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包拯子孙后代今何在,包拯的家族现状,包拯一生有几个儿子

    宋朝的包拯是一位非常有孝心的人,据说他在考中进士之后,知道自己父母年迈,所以他坚持父母在不远游,因而辞官回家陪伴父母。直到为他们守完孝,才重新入朝为官。包拯为官期间也是非常的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所以当时端州的百姓是怨声载道。后来包拯上任的时候,就明令规定,严格按照朝廷规定的数量来生产端砚,其余一律不

  • 包拯一生有三个女人,最后却是一个丫鬟为他延续子嗣,是何原因呢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包拯铡三个儿子,真实的包拯的一生,包拯一生三个女人

    包拯在28岁的时候考中进士,被朝廷安排去了合肥坐官。但是为了能够照顾年迈的双亲,包拯认为父母在,不远游,这才是为人子之道。所以包拯辞去官职回家去赡养父母,一直到父母去世,包拯守孝期满才再次赴京任职。当然也因为包拯的至孝,所以深受宋仁宗的重视。包拯在为官期间以廉洁著称,他执法非常的严峻,不畏惧权贵,我

  • 包拯是否为清官?专家挖开包拯墓,发现这一物品后感慨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北宋名臣包拯俨然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烙印了,这位断案能手出身在一个官宦家庭,算是名门之后了。由于两个兄弟早早去世,所以父母就对他寄以厚望,也难怪人们喜欢说人的第一个老师都是自己的父母。包拯在为官之后,也秉持着清廉的理念,每当进贡之时,绝对不会谋取私利,该是多少,就是多少。在他去世以后,也是效仿曹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