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2位能臣,一个让朱棣害怕,一个让姚广孝忌惮

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2位能臣,一个让朱棣害怕,一个让姚广孝忌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514 更新时间:2024/1/16 15:37:18

这场战争使得藩王朱棣登上皇位,也让作为皇帝的朱允炆被迫落荒而逃。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作为皇帝朱允炆,可以落荒而逃,作为朱允炆的大臣们,他们却不能跟随朱允炆一起离开。

毕竟朱允炆使的是诈死之计,许多大臣只能继续效忠朱棣。那朱允炆究竟留下了什么样的臣子呢?其实当时朱允炆曾有两位朱元璋留下的能臣,一位让朱棣都害怕,另一位让姚广孝都很忌惮。

01

平安将军

在武将方面最著名的就是这位平安将军了,这位平安将军其实是朱元璋的养子,他的父亲名叫平定,是跟随著名的战将常遇春的一位勇将。也是因为他的父亲作战英勇,在一次战争中不幸牺牲。

朱元璋一方面是考虑到他父亲的功绩,也是忌惮他父亲在军中的势力,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将一员武将收归自己的麾下。在这样的动机之下,朱元璋收了平安为养子。

也是因为有这样的身份,平安可以说是跟诸位皇子、皇女一同长大,他们之间的关系自然是非同一般。尤其是朱元璋的四子朱棣与平安之间的关系更是非常要好。

然而即使两人之间的关系很不错,在后来的靖难之役中,平安也没有投向朱棣,而是作为拥护朱允炆的一员大将,一直坚定的维护着朱元璋的决定。这也是朱元璋在扶持自己的孙子上位之后,在武将方面留给朱允炆的可以依靠的臣子之一。

虽然平安没有辜负朱元璋的信任,但像他这样一直坚定的拥护朱允炆的臣子,实在是太少了。在靖难之役之后,朱棣堂而皇之的登上皇位,并为自己的改朝换代,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他打出清君侧的口号,以想要清除自己的侄子身侧奸佞之臣为借口,堂而皇之的领兵进入皇宫。在一番搜索之后,他假意认定朱允炆已经身亡,既然已经没有了皇帝,那朱棣自然就是最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选。

于是在众人的拥立之下,朱棣成为了新的皇帝。这样的举动,在一群大臣眼中虽然有些欲盖弥彰的意思,但大家也都不得不认了这个结果。毕竟不管是谁做皇帝,都是朱家的人。

而且朱棣很显然比他的侄子朱允炆更有本事,能够在起兵之后快速平定登堂入室,可见朱棣的能力。当然,这一群归顺朱棣的大臣中并不包括平安,平安一直不愿归顺朱棣。

而且在靖难之役,大大小小的战争中,平安曾经作为领兵的军官与朱棣几次交手,将他们之间的兄弟情分已经打的不剩多少了,所以在朱棣登位之后,平安甚至以为朱棣会将他赐死。

然而,一方面是平安这个人确实是一位有能力的将军,在与朱棣的对战之中,朱棣都曾被他打的七零八落,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平安作为朱元璋养子的这一身份,实在不允许朱棣在登位之后就贸然杀了他,所以平安在朱棣成王之后,仍然能平平安安的活了下来。

02

文臣卓敬

第2位被朱元璋留下的能臣就是文臣卓敬了。这位臣子也有一个非常出名的故事,那就是在朱元璋离世之后,朱允炆登上皇位,那时朱棣还没有显山露水,朱允炆的削藩计划也只是刚有萌芽。

那时,这位文臣听说朱允炆有削藩的想法之后,就曾对朱允炆说朱棣怀有不成之心。削藩之举一旦开始,那朱棣必然会举兵造反,这样的预测当时就连朱棣手下的臣子都不一定能够做出。

然而这位能臣却根据种种迹象就这样将未来的历史走向说了出来,所以在朱棣听说他这样的推测之后,也曾十分感慨的说,天下文臣之首非卓敬莫属。卓敬得到了朱棣这样的看重,在朱棣登上皇位之后也曾对他几次招安,希望他能够站到自己的阵营中来。

而这位文臣也和武将平安一样,一直没有接受朱棣的好意。其实君与臣的关系一直被古代文人仿照妻子与丈夫的关系来进行表述,而事实也确实如此,朱棣几次三番对卓敬招安的举动也使当时的宰相姚广孝感到忌惮。

毕竟是得到君王青眼的人,姚广孝在与卓敬往来之中,也看出了卓敬的过人之处,所以他一直谨慎提防着这个人。卓敬也没有辜负他的提防,一方面,卓敬不愿接受朱棣的好意。

另一方面,朱棣在坐拥皇位之后也逐渐对这些建文留下的臣子失去了耐心,所以最终这个第一文臣卓敬还是没能施展出自己的能力,仅仅是成为了朱棣朝堂的过客而已。

03

繁华大明

其实从这两个能臣,我们就可以看出朱元璋对于自己孙子登上皇位这件事还是很不安心的。正因为不够安心,所以他才为自己的孙子留下了这许多的心腹之臣,然而他却没有料到自己的儿子确实有这个能耐,继承自己的皇位,也有能耐使大明王朝走入繁荣昌盛的局面。

可能是对于嫡长子继承制的过分执着,使得他一直不愿承认自己的四子也能够坐稳皇位。好在最后历史还是用事实纠正了这个主观意愿的过错,使得大明王朝迎来了几百年的繁荣昌盛局面。

04

结语

总而言之,朱元璋确实曾给自己的孙子留下两位能臣,一文一武,他们也确实让朱棣跟当时的宰相姚广孝都十分忌惮,然而到底是朱棣在高位之上。

两位臣子在朱棣之下,所以即使他们确实有能力,也没能真正的做到制约朱棣。可见能力与地位还是要相互匹配,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仅有能力,没有地位,没有施展之所,那也是空有一身本领而已。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朱元璋大杀功臣,刘伯温凭一首诗保住性命,现在此诗几乎人人会背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元璋临死时说刘伯温,刘伯温评价朱元璋的诗,朱元璋与刘伯温的真实关系

    刘伯温就是其中一个,对于这个名字我们一定感到很熟悉,刘伯温在历史中也非常的有名,我们也听说过很多关于他的故事。刘伯温作为朱元璋身边的重臣,受到朱元璋的重用,但是因为朱元璋坐上皇位后,变得多疑敏感,也对刘伯温产生了怀疑,渐渐对刘伯温起了杀心,刘伯温知道后,用一首诗保全了自己。01刘伯温受到朱元璋的重用

  • 郑和下西洋带回26个美女,朱棣嫌弃:不要,退货,美女仰天大哭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郑和下西洋带来的5000件宝贝,关于郑和下西洋过程中的小故事,郑和下西洋带回的女人

    但是朱棣登基之后,因为自己的皇位来路不正,而且他知道当初建文帝以一把火作为障眼法逃出了皇宫,从此销声匿迹,不知去向。所以身在皇位上的朱棣心里很不踏实,害怕建文帝会起兵反扑。所以他派人到全国各地前去秘密搜寻建文帝。后来又听说朱允炆在海外有过出现。所以他便派郑和下西洋前去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同时也是为了向

  • 李自成杀尽吴三桂一家38口,陈圆圆只说了一句话,李自成没有动她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李自成杀了吴三桂一家,李自成吴三桂恩怨,李自成与陈圆圆的关系

    明末时期的王朝已经差不多是气血已尽了,面对着多方势力的虎视眈眈,崇祯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国势把他逼到去街头算命的地步。当李自成率领众多人马声势浩荡赶到北京城并用最快的速度包围时,崇祯皇帝也是让吴三桂守住关口,在吴三桂快马加鞭赶回来的途中,崇祯也在煤山上吊自杀了。李自成在一点点的吞噬明末的江山,吴三桂

  • 李世民和朱棣都手握重兵,为什么李世民敢造反,而朱棣却不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世民与朱棣谁厉害,朱棣和李世民谁的功绩最好,朱棣和李世民相差多少年

    第一点原因呢,是我们大家都很容易想到的。就是当时李唐的天下几乎全是靠李世民打下来的,所以李世民有很高的威望。李渊是处于相对弱势的,父弱子强,逼宫成功的可能性极大,所以李世民发动政变,夺得了帝位。但是反观朱棣与朱元璋这对父子,是儿子朱棣强但是老子朱元璋更强。朱元璋可是一手打下了他的江山,这是何等的霸气

  • 明朝采花大盗,靠一项绝技成功采花182起,结果反被一男子采了花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古代采花大盗事件,明朝最严重的采花案,历史上最著名的采花大盗是谁

    为此,谷才将桑冲的汗毛胡须都清理干净,就连眉形都给修理了,再戴上假发髻,穿上女性的服装,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不仅如此,桑冲更是在这位师父的带领下,学会了针线活,你能想到的他都会做,简直比女人还要心灵手巧了。后来,桑冲就开始实践之路,十年如一日的将这项事业发展了下去。惯用套路无非就自称他是住在某地的妇

  • 明朝锦衣卫发明了“弹琵琶”的刑法,令人心惊肉跳,听了都害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锦衣卫最厉害的刑罚,明朝锦衣卫都有哪十八种刑罚,锦衣卫发明18种刑罚

    锦衣卫作为明朝的军政情报机构,是朱元璋一手创建起来的,这里的弹琵琶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陶冶情操了,而是用来惩罚犯人的一种残忍手段,也是我们常说的满清十大酷刑之一。一般是将犯人按倒在地上,然后褪去上身衣物,并且控制住手脚不能够动弹,然后用尖刀在裸露的肋骨上赐来刺去。这样的刑罚没有人能够受得了,甭管意志力

  • 朱元璋忌惮功臣,为何常遇春死后,他命画师给常遇春画身穿龙袍像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在朱元璋这里产生了许多为后代帝王所争先效仿的事情,像是在圣旨之前都会有那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以及奖赏大功臣的“蟒袍”,朱元璋也算是开辟了一些史上之最。而常遇春作为朱元璋众多功臣中的一员,能够被其赏识到最后,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期间我们已经想象不到这哥们是如何躲过老朱的“试探”,肯定不是个简单

  • 明朝晚期,曾经出现的三大奇案,其中两件真正动摇了朝廷的根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我们来说第一件奇案梃击案,这个案子发生在明朝万历四十三年,这件案子为什么成为奇特呢?因为这件看似平常的斗殴事件,却牵连出了国之根本。当时朝臣们审问国这件案件之后,发现当朝的郑贵妃贵妃竟然和这个案件有关系。当时郑贵妃见事情暴露,所以哀求太子朱常洛,想要从轻发落。此时太子朱常洛因为贵妃的求情心软,所

  • 明朝一文状元回乡炫耀,武状元看不惯出了一上联,文状元当场认输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状元和武状元朱毅,明朝最励志的状元,古代状元回乡排场

    在明朝时,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就是杨慎。杨慎是当时大学士杨廷和的儿子,而且是明代的三才子之首。所以杨慎是非常博学多才的,但是这样一个有才华的人物,却栽在了一个对联上,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当时杨慎在23岁的时候他就考上了状元。在如此年轻的年纪就成了状元,可谓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儿。所以杨慎非常的志得意满,

  • 黄巢和李自成、张献忠失败最重要原因,其实是一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黄巢李自成不被承认,李自成黄巢关系,黄巢和李自成的区别

    在王朝的末尾,这些农民起义军其实都有着机会成功,毕竟王朝已经烂到根子里,稍微用些力气,其实就保不住了。所以说,无论是黄巢,还是李自成张献忠,都有一定的机会。不过唐朝末期、明朝末期都有一个问题,就是来自北方民族的威胁,这一点倒是很像。但是这还不算得上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这个其实也只是表面现象。无论是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