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大杀功臣,刘伯温凭一首诗保住性命,现在此诗几乎人人会背

朱元璋大杀功臣,刘伯温凭一首诗保住性命,现在此诗几乎人人会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95 更新时间:2024/1/24 19:26:25

刘伯温就是其中一个,对于这个名字我们一定感到很熟悉刘伯温在历史中也非常的有名,我们也听说过很多关于他的故事。刘伯温作为朱元璋身边的重臣,受到朱元璋的重用,但是因为朱元璋坐上皇位后,变得多疑敏感,也对刘伯温产生了怀疑,渐渐对刘伯温起了杀心,刘伯温知道后,用一首诗保全了自己。

01

刘伯温受到朱元璋的重用

刘伯温与朱元璋这一对君臣之间,也发生过许多的事情。刘伯温自幼聪明好学,学习东西也非常快,12岁就考中了秀才,25岁又中了进士。而那个时候正是元朝末期,奸臣当道,像刘伯温这样真正的人才根本受不到重用,只得了一个小官。

但是刘伯温心怀天下,即使官位低微,依旧用心治理,为百姓谋福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刘伯温看到了朝堂上更黑暗的一面,也深知自己所做的根本改变不了什么,心灰意冷之下就辞去了官职。刘伯温辞官回家后开始不问世事,一心专研读书,随着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也开始小有名气。

直到后来,朱元璋带兵起义想要推翻元朝统治,身边急需辅佐自己的贤才,得知了刘伯温的存在,就想要刘伯温成为自己的军师。

为了表达诚意朱元璋亲自登门拜访,终于让刘伯温出山,从这以后刘伯温成为了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在朱元璋身边为其出谋划策,帮助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了大明朝,并让朱元璋顺利登基。朱元璋登基之后也是立刻将刘伯温封为御史中丞和太史令,在朝中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和话语权。

一时之间朝堂之上,无人能及刘伯温,但是“树大招风”,朱元璋对刘伯温的宠信也让别人眼红,很多人想要从中离间刘伯温与朱元璋之间的关系,很快刘伯温就遭到了朝堂上一些小人的陷害。

02

朱元璋对刘伯温新生不满

这些小人默默观察刘伯温的言行,并将刘伯温说的话歪曲成其他的意思,写在奏折上告诉朱元璋,一开始只有一个人,朱元璋也并没有在意,对刘伯温也没有丝毫怀疑。但是随着上奏的次数增加,让朱元璋经常能够看到刘伯温不好的报告,时间一久,朱元璋也开始心存疑虑。

在加上朱元璋本来就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这得之不易的皇位和江山,朱元璋绝对不允许出现一点差池,发现一点威胁都要揪出来,并斩草除根。

再加上后来刘伯温在求雨的祭坛下当场杀掉了大臣李彬,这对于朱元璋来说,更是一种无视他的表现,心中也就对刘伯温越发的不满。刘伯温也察觉到了不对劲,便借机朱元璋请了长假,朱元璋知道后也同意了,后来刘伯温除了每年元旦回京外,其他时间都在老家。

就这样拖了几年的时间,刘伯温又以腿脚不好行动不便为由,向朱元璋请求彻底回家养老,这时候朱元璋就对刘伯温一系列的逃避行为起了疑心。

而刘伯温也将这一切看的非常清楚,而且天下一片繁荣安稳,所以心中也是不愿意回去过着胆战心惊的官场生活,只想过平平淡淡的生活,于是干脆对外宣传自己已经身死。

03

刘伯温凭一首诗保全自己

而朱元璋的知了刘伯温的死讯后,竟然亲自来到了刘伯温的老家,对刘伯温进行探望,参加刘伯温的葬礼。来到刘伯温老家后看见了一座破庙,庙的墙壁上还刻着一首清晰地诗句。出于好奇,刘伯温走上前看了一眼,诗句是这样写的:大千世界正茫茫,何必收拾一袋藏?古来多少英雄辈,得道多助失道亡。

多年的君臣,看到这几句话朱元璋也立刻知道了,这些诗句出自于刘伯温,聪明如朱元璋也明白了是刘伯温要对自己说的话。回想起自己与刘伯温互相扶持,陪伴,自己不应该轻易怀疑他,也知道了刘伯温是下定决心要回乡养老,不问世事了。朱元璋决定不再过问刘伯温的事情,让刘伯温安度晚年。

而朱元璋经此事情,也是幡然醒悟,自己对着好不容易得来的皇权握的太紧了,以至于产生了多疑的病,最后连一直忠心陪伴左右的人都怀疑,还因此将人逼走,内心也是做了很大的反思。

而后来朱元璋也确实做出了很多改正,虽然没有完全改掉疑心的毛病,但是也收敛了很多。而这句诗也伴随着刘伯温以及他与朱元璋之间的故事,流传千年一直到今年,至今还被人广为流传,很多人都去背诵。

04

总结

虽然历史中关于朱元璋为人狠毒,疑心太重的评价有很多,但是朱元璋做这一切也是为了更好地守护这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中的人,为了让百姓在自己的统治下安居乐业,可以看出朱元璋是一位非常有责任心的皇帝。

其次,让朱元璋一步步走上皇位,是朱元璋的野心还有谋略支撑着他的,我们在成长的路上也要有自己的野心,这样在前进的路上才会更加有动力。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郑和下西洋带回26个美女,朱棣嫌弃:不要,退货,美女仰天大哭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郑和下西洋带来的5000件宝贝,关于郑和下西洋过程中的小故事,郑和下西洋带回的女人

    但是朱棣登基之后,因为自己的皇位来路不正,而且他知道当初建文帝以一把火作为障眼法逃出了皇宫,从此销声匿迹,不知去向。所以身在皇位上的朱棣心里很不踏实,害怕建文帝会起兵反扑。所以他派人到全国各地前去秘密搜寻建文帝。后来又听说朱允炆在海外有过出现。所以他便派郑和下西洋前去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同时也是为了向

  • 李自成杀尽吴三桂一家38口,陈圆圆只说了一句话,李自成没有动她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李自成杀了吴三桂一家,李自成吴三桂恩怨,李自成与陈圆圆的关系

    明末时期的王朝已经差不多是气血已尽了,面对着多方势力的虎视眈眈,崇祯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国势把他逼到去街头算命的地步。当李自成率领众多人马声势浩荡赶到北京城并用最快的速度包围时,崇祯皇帝也是让吴三桂守住关口,在吴三桂快马加鞭赶回来的途中,崇祯也在煤山上吊自杀了。李自成在一点点的吞噬明末的江山,吴三桂

  • 李世民和朱棣都手握重兵,为什么李世民敢造反,而朱棣却不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世民与朱棣谁厉害,朱棣和李世民谁的功绩最好,朱棣和李世民相差多少年

    第一点原因呢,是我们大家都很容易想到的。就是当时李唐的天下几乎全是靠李世民打下来的,所以李世民有很高的威望。李渊是处于相对弱势的,父弱子强,逼宫成功的可能性极大,所以李世民发动政变,夺得了帝位。但是反观朱棣与朱元璋这对父子,是儿子朱棣强但是老子朱元璋更强。朱元璋可是一手打下了他的江山,这是何等的霸气

  • 明朝采花大盗,靠一项绝技成功采花182起,结果反被一男子采了花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古代采花大盗事件,明朝最严重的采花案,历史上最著名的采花大盗是谁

    为此,谷才将桑冲的汗毛胡须都清理干净,就连眉形都给修理了,再戴上假发髻,穿上女性的服装,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不仅如此,桑冲更是在这位师父的带领下,学会了针线活,你能想到的他都会做,简直比女人还要心灵手巧了。后来,桑冲就开始实践之路,十年如一日的将这项事业发展了下去。惯用套路无非就自称他是住在某地的妇

  • 明朝锦衣卫发明了“弹琵琶”的刑法,令人心惊肉跳,听了都害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锦衣卫最厉害的刑罚,明朝锦衣卫都有哪十八种刑罚,锦衣卫发明18种刑罚

    锦衣卫作为明朝的军政情报机构,是朱元璋一手创建起来的,这里的弹琵琶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陶冶情操了,而是用来惩罚犯人的一种残忍手段,也是我们常说的满清十大酷刑之一。一般是将犯人按倒在地上,然后褪去上身衣物,并且控制住手脚不能够动弹,然后用尖刀在裸露的肋骨上赐来刺去。这样的刑罚没有人能够受得了,甭管意志力

  • 朱元璋忌惮功臣,为何常遇春死后,他命画师给常遇春画身穿龙袍像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在朱元璋这里产生了许多为后代帝王所争先效仿的事情,像是在圣旨之前都会有那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以及奖赏大功臣的“蟒袍”,朱元璋也算是开辟了一些史上之最。而常遇春作为朱元璋众多功臣中的一员,能够被其赏识到最后,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期间我们已经想象不到这哥们是如何躲过老朱的“试探”,肯定不是个简单

  • 明朝晚期,曾经出现的三大奇案,其中两件真正动摇了朝廷的根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我们来说第一件奇案梃击案,这个案子发生在明朝万历四十三年,这件案子为什么成为奇特呢?因为这件看似平常的斗殴事件,却牵连出了国之根本。当时朝臣们审问国这件案件之后,发现当朝的郑贵妃贵妃竟然和这个案件有关系。当时郑贵妃见事情暴露,所以哀求太子朱常洛,想要从轻发落。此时太子朱常洛因为贵妃的求情心软,所

  • 明朝一文状元回乡炫耀,武状元看不惯出了一上联,文状元当场认输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状元和武状元朱毅,明朝最励志的状元,古代状元回乡排场

    在明朝时,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就是杨慎。杨慎是当时大学士杨廷和的儿子,而且是明代的三才子之首。所以杨慎是非常博学多才的,但是这样一个有才华的人物,却栽在了一个对联上,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当时杨慎在23岁的时候他就考上了状元。在如此年轻的年纪就成了状元,可谓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儿。所以杨慎非常的志得意满,

  • 黄巢和李自成、张献忠失败最重要原因,其实是一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黄巢李自成不被承认,李自成黄巢关系,黄巢和李自成的区别

    在王朝的末尾,这些农民起义军其实都有着机会成功,毕竟王朝已经烂到根子里,稍微用些力气,其实就保不住了。所以说,无论是黄巢,还是李自成张献忠,都有一定的机会。不过唐朝末期、明朝末期都有一个问题,就是来自北方民族的威胁,这一点倒是很像。但是这还不算得上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这个其实也只是表面现象。无论是契

  • 明朝到底有多强大?看英女王在信中是如何称呼的万历皇帝,便知晓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伊丽莎白女王给万历皇帝送一封信,有关明朝的历史小知识,明朝的历史记录

    公元1644年3月19日凌晨,明朝崇祯帝被李自成逼上了景山。景山是世代园林,风景如画,但如今外面已是滔天大火,而很快他就要被李自成俘虏。崇祯帝叹了口气,杀掉了身边最后一个侍从,在园林中走来走去,走来走去,最后选中了一棵歪脖子树,他在蓝色袍服上写好遗言,将腰带摘下来挂好,闭上眼睛义无反顾地自缢了。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