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同为唐代诗人中第一梯队的领军人物,也可以说是唐朝诗坛的第一流人物。在现代人心目中,他们两个人的诗才难分伯仲,水平相当。但在古代文学评论史上,两人的地位和获得的待遇却并非如此。
后世文人对李白杜甫二人的评价,不外三种状态,一是崇李抑杜,而是崇杜抑李,三是李杜等量齐观。但崇杜抑李的观点,却千百年来盛行不衰,对其他两种观点呈现出压倒性优势。给人的印象是,谈到唐代诗人,不批评李白几句,不赞美杜甫几句,简直不配谈诗。
崇杜抑李的观点的始作俑者,首推中唐诗人元稹。元稹对杜甫推崇备至,盛赞他的作品“尽得古今之体势”,“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认为杜甫是唐代诗坛第一人。同时他对李白却颇为不屑,认为他“诚亦差肩于子美矣”,比杜甫要逊色许多。
另一个大诗人白居易,也持有相同观点,认为李白的为人和艺术成就都次于杜甫。他曾说过:“李诗,才矣奇矣,人不逮矣”,杜甫的诗已经达到炉火纯青之境界,“尽工尽善,又过于李”。
元稹和白居易,史称“元白”,二人都是唐朝诗坛仅次于李杜这一层面的重量级人物,他们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崇杜抑李之风以此为肇端,日渐流行并长盛不衰。
北宋宰相王安石曾这样评价李白:“太白词语迅快,无疏脱处,然其识污下,诗词十句,九句言妇人酒尔”。苏门四学士之一的苏辙,也曾对李白颇有微词:“李白诗类其为人,骏发豪放,华而不实,好事喜名,不知义理之所在”,而杜甫则“有好义之心,白所不及。”
苏东坡倒是不曾直接贬损李白,但他却声称“子美之诗,退之之文,鲁公之书,皆集大成者也”,无形中把李白晾在了一边。南宋文学评论集《韵语阳秋》则直接把杜甫捧到天上:“杜甫诗,唐朝以来一人而已,岂白所能望耶!”
为什么后世这么多文人学士都众口一词崇杜抑李?而且其中还不乏白居易、苏东坡这样公认的诗坛大家。李白究竟做错了什么?使得后人对他印象如此不佳?
其实之所以后世对两人的评价反差如此之大,主要是因为两人的诗作风格和题材存在很大差异。
李白和杜甫生活的年代,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紧急关头,两人都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玄宗奔蜀、永王李璘谋逆等重大历史事件。
但李白的诗作中,对这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现实题材视而不见,难得一见他的忧国忧民之心。他的诗中充溢着个人的喜怒哀乐、风花雪月、诗酒年华,“社稷苍生,曾不系其心膂”。
而反观杜甫,在选取题材方面,更侧重于关注国家大事与民生疾苦,他的代表作《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都把目光投向了关系唐朝安危前途的社会现实,对当时常见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进行了详尽记录,因此有“诗史”之称。
换而言之,李白的作品的艺术性并不次于杜甫,但其思想性和深度则大打折扣,确实逊色于杜甫。在提倡“诗言志”、“文章为经世致用之学”的古代士大夫集群眼中,李白明显脱离现实和过于颓废了,太拘泥于小我而缺乏大局观,故此认为他不足取法。可见古人崇杜抑李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参考资料:《鹤林玉露》《韵语阳秋》《栾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