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灭亡时,让人闻风丧胆的15万锦衣卫为啥不见了,他们去了哪?

明朝灭亡时,让人闻风丧胆的15万锦衣卫为啥不见了,他们去了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294 更新时间:2024/2/1 22:44:09

要想一个国家的机关内部保持廉洁奉公,避免贪污腐败的况发生,就必须有着配套的监察制度和监察体系,而我国自秦朝建立以来,就分设了相应的监察机构负责此类事情,在后世的朝也有延续了这样的做法,并且设立了相关的机关单位。

在众多的监察机构和监察组织当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明朝时期所设立的锦衣卫,他们直接隶属于皇帝,负责监察百官,防止谋权篡位或者是存在造反的情况出现,因为其身份特殊,又有着特权,所以伴随着明朝的建立和发展,锦衣卫的数量也发展壮大,在后来多达十多万人,那在明朝灭亡之后,这些曾经让人闻风丧胆的15万之多的锦衣卫都去哪里了?他们最终的结局竟让人难以置信。

先斩后奏,风光一时的锦衣卫

锦衣卫这样的组织最早设立于明朝建国之后,由当时的明太祖朱元璋一手筹建起来的,他建立这样的一个组织,其目的就是希望挑选出绝对忠诚于自己的人,并且能够帮他在暗中处理很多麻烦的事情,最重要的是监察朝中的文武百官,避免他们出现以下犯上或者是谋权篡位的想法和举动。

朱元璋这样做也是和他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以及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有关。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出生于草莽,从小就家庭贫困自然也是没有钱去上学,所以他个人并没有太大的学识,唯一能做的就是凭借着双手打下了明朝的江山基业。

等到他当上皇帝之后很忌惮朝中那些有能力的将领,还有那些具有谋略,有学识渊博的谋士,与这些人相比,即便朱元璋再有治国安邦的能力,也的确是逊色很多。

所以这换做任何一个人都会担忧自己的下属会不会像曾经的宋太祖赵匡胤那样黄袍加身,从而发动兵变夺取皇位。为了避免发生这种变故,本来就性格多疑的朱元璋自然要组建起属于自己的一支私密势力。这样的组织不仅能够随意听从调遣,还能够在暗中监视朝中每一位官员的动向,锦衣卫也因此而诞生。

在锦衣卫刚刚建立之时,因为这个机构是直接隶属于皇帝个人,并不受其他的机关或是官员控制,所以锦衣卫本身有着很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还有就是他们为皇帝效劳,经常处理一些不光彩的事情,所以在这其中也得到了皇帝默许的一些特权,最主要的就是他们一旦发现有人存在谋反的想法,或是已经有了相关的举动,他们证据足够是可以先斩后奏的。

有着这种越级的特权,这让朝中其他的官员对锦衣卫忌惮不已,谁都不想招惹他们,要不然被这些锦衣卫盯上的话,自己肯定没有好果子吃,而这一时期也是锦衣卫在整个明朝的发展历史之中最风光的一段时间,过了这个阶段,他们的地位也开始逐渐下滑,甚至可以说是一落千丈。

权力过大,遭打压和排挤

因为锦衣卫本身有着来自皇帝的特权,所以在很多时候,有些锦衣卫就私自利用手中的特权去欺压朝中的官员或者说借着这样的权力因公徇私,时间长了难免会引起朝中官员的不满,而且因为权力过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过来威胁到了皇权,所以在明成祖朱棣继位之后,对锦衣卫这只势力开始暗中打压。

而到了后来,明朝的皇帝则建立了东厂和西厂两大机构,通过这两个机构来分割锦衣卫所拥有的特权,并且将一些曾经锦衣卫专门负责的事项转移到这两大机构上面,至此之后,锦衣卫无论是在皇帝这里,还是在朝堂之上,其地位都大不如前,等到明朝中后期的时候,锦衣卫的权力基本上都被东厂和西厂所剥夺,说白了就是一个有名无权的监察组织。

而为了能够继续在朝中立足,锦衣卫不得不像东厂西厂所低头,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他们也是别无选择,可依附归依附,此时的锦衣卫早已经不是原来朱元璋所建立的那支强大而又神秘的组织了,无论是本身的战斗力和人员质量,还是最终的目标和对皇帝的忠诚度都与之前天差地别。

十五万之多的锦衣卫最终结局如何

随着明朝的发展壮大以及锦衣卫这种组织本身的特殊性,在后来也从一个小的监察组织发展成为人数多达15万的监察机构,不过让人好奇的是在明朝灭亡之后,这十多万的锦衣卫都去哪里了呢?要知道他们的责任可是保护皇帝,监察百官,可实际上他们既没有发挥出监察百官的作用,也没完成保护皇帝的使命。

在崇祯皇帝自尽,明朝灭亡之后,这些锦衣卫也像人间蒸发一般,没有了消息,要说这锦衣卫都去了哪里,主要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见大事不好,赶紧投降了当时的李自成或是入关的清军,还有一部分是非常有骨气和责任感的,他们誓死保卫皇城,直至战斗到最后一刻,还有一部分则是保护着明朝皇室的后裔,和当时的官员一起退守到了南方,建立了南明政权。

不过他们虽说一直坚守着自己的责任,拼尽全力保住了明朝最后的希望。但终究还是垂死挣扎,且不说明朝的统治已经土崩瓦解,清军的实力不容小觑,就单从后来南明的统治者软弱无能以及未能改变的腐败的官僚体系来看,南明政权必然不会存在多久,所以最后的结局也是被清军所打败,在这一过程中,残余的锦衣卫也同样被歼灭,就这样彻底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结语

其实话说回来锦衣卫从兴盛到没落直至彻底消失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这个组织最开始建立的时候就是为了皇帝个人服务,并不是从整个国家层面去考虑的。

再加上后来随着吏治腐败,锦衣卫内部也同样出现了贪污受贿,徇私舞弊的情况,权力过大也威胁到了皇权,所以在最后遭到各方势力的打压也是难免的。遗憾的是那些忠诚于皇帝,又颇具才能之人,到最后竟然面临如此凄惨的结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都说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三百年前的明朝,到底有多冷?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冰河时期有多可怕,明朝是毁在冰河时期了吗,明朝时期全世界都在冰河时期吗

    在中国,我们认为东北地区以及西北地区还是寒冷。而南方大部分地区要么炎热要么四季如春,根本体会不到严寒。可是你知道吗?300年前的中国,也就是明朝时期无论南北都非常的冷,那是因为太阳进入了休眠,全球正处于小冰河时期。小冰河时期对当时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些专家学者认为明朝的灭亡和其是分不开关系的,那么30

  • 元朝大军36年攻不下的钓鱼城,却被一个女间谍从内部攻破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元朝攻打重庆钓鱼台,蒙古攻克钓鱼城,元朝攻占钓鱼城用了多少年

    成吉思汗的子孙,也都继承了他那种充满征服欲的战略风格,蒙古大军像横扫一切的大洪水,在整个欧亚大陆奔腾肆虐,所向披靡。“使其城在天上,则不可取,如不在天上,至则取矣”,敌方的城池除非在天上才难以攻取,言外之意,地球上没有任何一座城池能经受得住蒙古大军的猛攻。然而,蒙古的扩张势头,却在风头正劲的时刻结结

  •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朱元璋杀功臣,站的位置不同,看的问题就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和赵匡胤谁杀的功臣多,赵匡胤和朱元璋关系,赵匡胤阵容能打过朱元璋吗

    情形很像我们现在这些底层为了理想和生活奋斗的人们,只不过是有的人是为了一日三餐,有的人是为了光宗耀祖,有的人是为了成为人上人等等,都是在奋斗的人们,自然这些奋斗的开国皇帝更被我们推崇。但是这里有两个极端,就是一旦坐上皇位,有的就喜欢杀功臣,卸磨杀驴,有点心狠手辣的味道。另一个就相对很温和,杯酒释兵权

  • 朱棣给明朝留了一条退路,可惜被崇祯抛之脑后,最后断送大明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棣是崇祯皇帝吗,朱棣篡位后对明朝有何影响,朱棣为明朝留了一条退路

    这有什么说法呢?其实有很大关系,当时迁都只是在北京重新搭一个新的政治中心而已,完全没有变动南京城任何基础宫殿设施,两边都可以立即投入运转,也就是说朱棣只要愿意,这两个地方都可以是他“办公”的地方。尽管名义上迁都了,但是实际上南京城仍然保留着一套非常完备的行政体系。也就是说朱棣也怕人篡位,于是南京城就

  • 朱元璋煞费苦心制作的免死铁券,为何80%功臣都把它玩成催命券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元璋怎么收回免死铁券,朱元璋赏赐免死铁券,朱元璋的免死铁券四个大字

    洪武元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国号“大明”。作为一个出身不是特别好的皇帝,朱元璋是靠着一大批开国功臣的辅佐,才一步一步登上皇帝的宝座。对于开国功臣,当然是需要赏赐册封的,从洪武三年开始,朱元璋就大封功臣,同时还赐予了他们免死铁券。那么话说回来,有此铁卷傍身真的就是犯下滔天大罪亦会毫发无伤么?其实不

  • 南宋赵构为什么成不了东汉刘秀似的皇帝呢?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南宋赵构怎么当上皇帝的,赵构南宋的皇帝,赵构和刘秀

    刘秀称帝后,确定了先关东、后陇蜀,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取得了统一战争的最后胜利。并且励精图治、休养生息开创了光武中兴。同样北宋覆亡后,赵构定都南京应天府重新建立宋朝,沿用“宋”国号,由于疆域相对于北宋而言位置靠南,史称南宋。而赵构在位期间,不思进取,一味求和,在当了三十六年皇帝以

  • 为何只有秦国没让孔子入境,最后却是秦国一统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孔子去过秦国吗,秦国拒绝孔子入秦,孔子时期秦国战力如何

    [var1][var1]显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秦国获得胜利并统一天下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而非偶然。在春秋战国后期,大战一百年左右后,各国实力强弱已经被分出来了,其中最强大的就是秦国和齐国。只要谁先占据优势谁就是胜利者。因此,秦国采取的是法家的思想,依法治国,强调君王的地位和权力,谁如果不服从

  • 长平之战赵国失利原因是什么?赵括无能?赵国实力弱?都错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秦相张仪曾称“上党为天下脊”,这里自古便为兵家必争之地。强秦自然是想纳入囊中。公元前262年,秦国攻占韩国野王,上党成为一块飞地。为缓解秦军攻势,韩国将上党献于秦国。但是上党郡守冯亭却投诚赵国,此举引发秦国震怒,先后集结六十万人马来抢夺上党。[var1]上党北面为晋阳,赵国公族龙兴之地,在赵人心中自

  • 长平之战,赵国本可以获胜,皆因齐国从中作梗导致惨败而归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长平战后赵国女人,长平之战赵国有胜算吗,长平赵国

    [var1]长平之战初秦国由于连年混战,粮草人口消耗严重,赵孝成王命老将廉颇迎战。秦国与赵国相持局面环境下,秦昭襄王已然吃了大亏。前261年赵孝成王主动向齐国借去粮食,按照赵孝成王的想法与秦国大打消耗战,赵国占据地利、人和的优势。赵孝成王起初也被廉颇说动,下定决心要赌上国运与大秦决一生死。[var1

  • 赵国在长平之战后,为什么还能撑那么久?赵国女人都拿起了武器!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长平战后赵国女人,赵国没有长平之败吗,长平之战后赵国怎么样

    [var1]战国时代,七大强国中,秦国是实力最强的国际,之后是赵国。赵国和秦国在长平大战后,双方都损失很大,但秦国的恢复能力更强,地理位置和资源都要比赵国强上好多。身处北方的赵国,粮食供应非常难艰。长平之战将赵国的精锐悉数打光。要知道,战国时期人们的生产能力非常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更低。赵国在长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