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同治的皇后顶撞慈禧时,为何骄傲地说自己是从大清门被抬进来的

同治的皇后顶撞慈禧时,为何骄傲地说自己是从大清门被抬进来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998 更新时间:2024/3/28 4:57:04

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画像

这话看起来一个脏字也没有、相当文雅,但事实上却是非常伤人的。在中国古代,小妾的地位是相当低下的,妻坐着、妾只能站着,妻进门叫娶、妾进门只能叫纳,就连生下的儿子都要低人一等。妻生之子叫嫡子、妾生之子叫庶子,庶子的一切权利都要排在嫡子之后,哪怕这位庶子是长子。只要下面有嫡出的弟弟,那他就什么也不是……再说直白一些,妾不过就是没有奴籍的家奴而已!诸君知道慈禧太后为何会恼羞成怒、暴跳如雷了吧?怼慈禧太后的这句话与当年袁术怼他庶兄袁绍的那句“吾家家奴”的意思其实差不多……在成为皇太后之后,慈禧太后最忌讳的就是别人提起自己曾经是小妾的这段历史,结果最反感什么就偏偏来什么,慈禧太后岂能不恼羞成怒、暴跳如雷?

▲古代妻妾之别——妻坐着、妾只能站着

大清门到底是什么地方

大清门,明朝时叫大明门、民国时叫中华门,也被称为“国门”。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扩建天安门广场之前,天安门前面是有一道城墙的,而这道城墙上的正大门就是大清门。大清门是明清皇城的正大门、也是通往紫禁城的第一道大门,后面经过天安门、端门便是紫禁城的正大门——午门。后来,因为扩建天安门广场的需要,城墙被拆除,中华门(大清门)也同时被拆除了。所以,现而今的我们只能从旧照片上一睹大清门的风采了。

▲民国时期的中华门(大清门)

这里顺带科普一下,清朝的北京城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主要住八旗及其眷属,归步军统领管辖;汉民则通常都住在外城,归顺天府管辖。内城之中还有两座小一号的城池——皇城和紫禁城,内城套着皇城、皇城套着紫禁城,内城和皇城形成了紫禁城的两道外围防线。而大清门,就是从内城进入皇城的南大门,位于老北京城的中轴线之上。

▲清朝北京城地图

大清门到底有什么特殊意义

按照清制,位于中轴线上的大清门平日里是关闭的,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可以进出,其他任何人等,只能走侧门或者由内城的其他城门出入!当然,也有特例,那就是状元,状元在被皇帝钦点之后,出宫时可以从大清门离开皇城,仅此一次,下次对不起了您嘚、换其他门走吧……

▲晚清时期的大清门

而大婚时从大清门抬进紫禁城的皇后则更加少之又少……最低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正牌皇后,侧室扶正的妃嫔当初入宫时是没有资格的,比如慈安太后;但续弦的皇后是可以从大清门抬入紫禁城。二、皇帝大婚时已经即位,如乾隆帝、嘉庆帝这些在潜邸时期已经大婚的皇帝,其原配皇后大婚时只是嫡福晋身份、同样不是从大清门抬入紫禁城的。

光绪帝大婚图长卷(部分)

整个清王朝二百余年里,大婚时从大清门抬进紫禁城的皇后只有顺治帝的原配博尔济吉特氏和续弦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康熙帝的原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同治帝的原配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光绪帝的原配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宣统皇帝溥仪的原配郭布罗氏(婉蓉)是在民国时期与溥仪结婚的,不能算入其中。算一算多少位?总共只有五位!足见其多么稀罕、多么精贵了。而阿鲁特氏,便是其中之一,这就是她引以为傲的资本!

▲同治帝与阿鲁特氏大婚(剧照)

无论咸丰帝的继后慈安太后、还是慈禧太后,当初进宫时的身份都只是小妾,自然是没有资格走大清门的!前面提到的那句话不仅怼了慈禧太后,而且连慈安太后也一起给怼了。这就好比儿媳妇怼自己的婆婆说:“我才是这个家里明媒正娶的正牌儿媳,你不过是我老公公一大堆小老婆其中之一罢了!你凭什么跟我这儿指手画脚?”别说是慈禧太后了,搁任何一个婆婆身上,恐怕都得气炸了!再怎么说,你老公总是人家生的吧?这等于就是婆媳之间彻底撕破脸了,不是吗?如果这话真是阿鲁特氏所说,还真不怪慈禧太后会恼羞成怒、暴跳如雷……正所谓“揭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这可是在直接啪啪啪啪扇慈禧太后的大耳刮子啊!慈禧太后要是还能淡定,那就奇了怪了。

▲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照片

更多文章

  • 细讲清朝特殊妃嫔:妹妹变成姐姐的婆婆,成为辈分最高的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清朝妃嫔等级表最全的,清朝著名的妃嫔,清朝妃嫔有封号和没封号

    张国立与邓婕饰演的康熙与宜妃四对姐妹嫁一夫,宜妃受帝眷顾深对于皇帝来说,微服私访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当然,康熙在位六十一年,虽然六下江南,或者出宫避暑,或者拜谒盛京祖陵,但绝不是所说的微服私访出宫。所以,关于康熙微服私访也只能在影视剧中出现而已。而对于陪伴在帝王身边,并得到宠幸的宜妃,在康熙的后宫中确

  • 咸丰帝留下的8个辅政大臣,为啥被政坛新手慈禧轻松摆平?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咸丰帝临终托付的八位大臣,咸丰帝被慈禧架空吗,咸丰帝和慈禧太后的关系

    咸丰帝在位11年间,曾经立志重振纲纪、挽救时弊;但面对制度性、系统性的落后,以他为首的封建朝廷不具备自我革新的能力。面对一系列的挫折,咸丰本人转而向声色、鸦片寻求身心满足,身体越发孱弱。公元1861年8月,在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羞辱、被迫“北狩热河”后,他病死在行宫,年仅31。虽然治国能力有限,但

  • 穷亲戚来投靠和珅,和珅让他们帮忙晒银子,不料15天后全都走光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和珅让穷亲戚晒银子,和珅光膀子蹲在街边,和珅临死前四个送礼秘密

    据史料记载,在和珅生前,确实有一群亲戚来到他的府中投奔他,当时的和珅立刻就看出了这群人的意图,随后还请他们帮自己晒银子。然而令人意外的是15天过去之后,这群穷亲戚却全部都走了。这究竟是为何?和珅又用了哪些手段呢?年少困苦失双亲,进入官场展宏图历史上的和珅在年幼时过了一段非常困苦的时光,他的父母双亲相

  • 民国有一奇女子,与丈夫结婚二十多年不同寝,晚年说出原因和遗憾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民国三大奇人女人,民国29位奇女子的故事,民国4大才女婚姻史

    民国是一个思想比较杂乱的年代,很多年轻人接受了新思想,但是老一辈的人还是封建思想,因为这样的情况,也造成了很多家庭的不和,有的人不愿意服从家里的命令,选择出逃,而有的人则是不愿忤逆父母意见,将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一个不认识的人,造成终生的不幸。苏雪林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里,只不过家里的封建思想非常浓厚,她

  • 朱元璋称帝深得此人帮助,他称帝后却说:你不能再姓朱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元璋当皇帝期间百姓可以姓朱吗,朱元璋20多个儿子却不准姓朱,郭信被朱元璋赐姓朱吗

    不过赐姓也是分好坏的,上述所处的一般是赐予国姓,或者是王公贵族的姓,,但另一种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坏的姓则是带着侮辱性的,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明朝开国皇帝在众多历史皇帝中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他是真正的从底层发展起来的,期间甚至还做过和尚,不同于其他继承皇位的皇帝,他没有太大的政治信心,所以上位后将中央

  • 朱元璋丢根荆棘让太子朱标捡,他反驳说12个,竟靠这东西保住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标之死朱元璋痛哭,朱元璋为什么把棍子扔在朱标面前,如果朱标没死朱元璋不杀功臣

    明太祖朱元璋有26个儿子,其中嫡长子朱标仁慈宽厚颇有明君风范,其他儿子也很优秀,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按理说这其中选一个合适的继承人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结果却出人意料,朱元璋偏偏立了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朱元璋最开始定太子时,还是按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 都说天子家无亲情,为何大明却总呈现父慈子孝?朱元璋开的好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百姓对朱元璋评价,朱元璋为什么要让子孙不违祖制,朱元璋的为政措施

    汉武帝对儿子的心狠,唐太宗对亲爹的手辣古代那么多的争权夺位,一点都不顾及骨肉亲情,在他们的身上,只看到的对于权力的渴望还有杀人不眨眼的冷血,却看不到人性闪烁着一点光芒。汉武帝晚年时期的政权斗争中,对于自己的培养已久的太子刘据,竟能下此狠手。听信了别人的谣言之后,一度出兵绞杀自己的儿子,最后真的逼得儿

  • 明朝初期,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止朱元璋灭日本?原因其实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刘伯温,刘伯温为何不让朱元璋攻打日本,朱元璋为什么不放过晚年刘伯温

    “因过雕鞍见马肥,迎风振鬛试霜蹄。试将旧日弓弯看,箭入弦来月样齐。”这句诗是大明王朝创始人朱元璋的著作《思老试壮》。这个放牛娃出身的草根皇帝的志气与远见,其实能够从这首诗中窥探一二。说起我国古代是,朱元璋和他的大明王朝绝对是绕不开的一环。无论是其推翻蒙元带来的民族解放,或是励精图治下的洪武之治,都应

  • 为什么朱元璋坚持封建诸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元璋为何分封诸王,朱元璋是诸王争霸吗,朱元璋对诸王的看法

    例如洪武元年的时候,朱元璋问太子朱标在学什么,太子朱标回答在学《汉书》中的七国叛汉事。于是朱元璋便问朱标,七国之乱到底谁对谁错。太子朱标回答错在七国。对此,朱元璋有自己的理解。首先朱元璋认为七国之乱并不是分封制度本身的问题,也并非是儒家大臣所说的错在七国。七国之乱的根源在于汉景帝薄情寡恩,做太子的时

  • 永远的张居正——《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读后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朝张居正和清朝张居正,张居正个人简介,张居正后期政局的感悟

    读韦庆远先生(1928—2009)的《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暮日耀光:张居正与明代中后期政局》,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我有两个十分强烈的感受,一是对资料收集的高度重视,二是对人对事分析的鞭辟入里,这两者又是紧密相关的。充分运用多种史料为了说明即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