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过雕鞍见马肥,迎风振鬛试霜蹄。试将旧日弓弯看,箭入弦来月样齐。”这句诗是大明王朝创始人朱元璋的著作《思老试壮》。这个放牛娃出身的草根皇帝的志气与远见,其实能够从这首诗中窥探一二。
说起我国古代是,朱元璋和他的大明王朝绝对是绕不开的一环。无论是其推翻蒙元带来的民族解放,或是励精图治下的洪武之治,都应当被后人所传唱和歌颂。
不过,除了这些比较出名的成就之外,其实在朱元璋的执政生涯中,还发生过不少有趣的小插曲,差一点出兵灭了日本就是其中之一。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刘伯温誓死阻拦朱元璋的这个决定,那么日本现在可能已经不复存在。
泱泱大明朝
朱元璋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草根皇帝,他是如何入了黄觉寺,又是如何讨生活的过程,我们便不再赘述,不过他在登基创立大明朝之后,所带来的洪武之治,还是十分值得着重拿出来讲一下的。
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康乾盛世、贞观之治等盛况更加让人记忆深刻,但事实上朱元璋为百姓所建设的洪武之治,却丝毫不逊色于那些极负盛名的时代。
在朱元璋拿到天下的统治权时,其实当时的国情真不是一般的差,南宋末年战乱不断、蒙元统治的极度落后,这都让整个国家的人民苦不堪言。“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是日常景象,“城邑空虚,人骨山积”更是屡见不鲜。
而朱元璋面对这样的巨大挑战却毫不气馁,铁腕政策纷纷出台,废除蒙元统治留下的“四等人制度”,让所有汉族的平民地位有了极大的提升。同时更是减少了百姓的赋税、严惩贪污的官员和称霸一方的豪强,从根本上解决百姓最担心的问题。
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兴修水利、大行教育等等,这一系列的举措让大明王朝在短短26年的时间中,彻底改写了前朝留下的百废待兴的局面,不仅仅是恢复生气那么简单,甚至已经全面完成了对前朝的超越。
外患!强敌四面环绕
而在朱元璋卯足了力气建设民生的同时,其实外部的隐患也非常的多。当年四散而逃的蒙元政权林立,环伺在大明朝的国土四周,是不是就要蹦出来咬上一口。还有国外的势力虎视眈眈,都在等着朱元璋出现差错,好伺机打进来。
这时候朱元璋的军事才能就显得尤为重要。他在国内进行各种民生建设的同时,完全没有放下军事方面的武装,兴修各种军备工事,比如说武当山建筑群、北京城的城墙等等,这在现代都已经是著名的旅游景点。
不过,这其实都是防御性工事,朱院长也明白两头不可能都同时用力,所以在大明王朝建立初期,对外的姿态还是比较友善的。
朱元璋派出了很多使臣,漂洋过海前往其他国家交换帖子。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告诉其他国家,现在东方的这片大陆姓朱,而且正在井井有条的发展着,让他们不要动不该有的心思,其实是一种威慑与友善共处的外交方式。
自命不凡的日本
当时的大明朝确实有一定的威慑力,毕竟我国在大清朝闭关锁国之前,一直都在国际上处于一个主导地位。所以当时绝大部分的海外国家,都非常尊重我国前去访问的使者,好吃好喝伺候着,也十分友善的交换了文书。
但在这些国家之中,有一个国家却显得非常自命不凡,那就是与我国以海洋相隔的日本。
当时,朱元璋同样也向日本派遣了使臣,但很奇怪的是,前往其他国家的大臣先后都带着交换过的文书回国,偏偏只有前往日本的那一批没能回来。按道理来说,日本算是距离我国比较近的一个国家,本不应当发生这样的事,所以朱元璋就又派遣其他的大臣前往日本。
这样反复三四次之后,朱元璋意识到了事情有些不对劲,而此时有一个曾经被派遣到日本的文官突然回来了。从这名官员口中,朱元璋得知自己派去日本的使臣都被斩杀,只有这个文官一个人,被留着回来通风报信。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自古以来的法则,但日本却在两国之间没有战争关系的情况下,随随便便斩杀了我国派去的使臣,这显然是非常恶劣的行为。
朱元璋自然也是十分震怒,暴怒之下决定出兵征讨日本。可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决定却被他的左膀右臂刘伯温给誓死阻拦了下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难攻的日本岛
其实刘伯温给出的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大明朝与日本之间是相隔了一片茫茫大海的,这样的距离和自然环境,是当时的大明朝军队无法抗衡的客观因素。更何况,在大明朝之前,早就已经有了前人的经验做参考。
元朝忽必烈的统治时期,日本这个弹丸小国就已经开始乱蹦跶, 而忽必烈性格刚烈,自然是要对日本出手。可是当元朝的万名猛将乘着千余艘战船出发之后,却被一道又一道海浪淹没在了苍茫大海之中。
再比如唐朝时期曾经战胜过日本的例子,那是因为当时的日本是进犯国,他们开着战船来到了我们的土地上,这才让唐朝军队打了场胜仗,可事实上,日本军队远渡重洋过来的路途中,已经损失了不少人手和战斗力。
而对于百废待兴的大明朝来说,当时出兵日本就更不是个好的选择了。国力匮乏、国库空虚,朱元璋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余粮去建造战船。而且国内还要对蒙元势力的残党进行清剿,更是受不住兵力方面的损失。
而朱元璋对于日本岛的态度感到十分震怒,可他也是一国之君,是个有分寸的皇帝。所以在反复思量之下,他最终决定暂时不对日本出手,还是先将国内的民生抓起来,再谈其他的事情。
小结
如果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朱元璋的决定无疑是极其正确的。就算当时朱元璋真的因为一时的意气用事而选择出兵日本,即便最后获得了战争的胜利,那么大明王朝也一定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届时大明朝是否会存在也将会成为未知数。
而好在当时朱元璋是理智的,这才有了大明王朝的洪武之治,更有百姓的平安富足。
这其实正是拜朱元璋早年的经历所赐,他从一个放牛娃开始,一步步爬到了最高的位置,一生经历了很多人无法想象的艰辛,所以他在成为皇帝之后,才会把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放在第一位,对于当时的大明王朝来说,这绝对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参考资料:《史记》《思老试壮》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