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他获誉“老槐树”殊荣,是隋朝开国名相,可结局为何如此悲惨呢?

他获誉“老槐树”殊荣,是隋朝开国名相,可结局为何如此悲惨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838 更新时间:2024/1/25 5:59:44

对这种不管百姓死活而一味粉饰太平的做法,随驾的几位老臣实在看不下去了,他们出于对社稷、对皇上的一片忠心,接连上奏请停止这种不必要的粉饰活动,减少巡幸开支,救济灾民,放缓加固长城的进度,使民夫得以休息,但均被炀帝拒绝了。几位老臣忧心忡忡,感到这样下去,危亡指日可待。进谏不纳,他们便转为“私议”,讨论妥善办法,让炀帝采纳臣下的正确建议。这本是出于忧国忧民,但佞臣们却视为“为臣不忠”,“谤讪朝政”而告于炀帝。炀帝大怒,“私议”者受到严惩,他们有的被杀,有的流放、有的贬官。其中一个被杀的,就是被隋文帝誉为“老槐树”的直臣高颎。

高颎,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东)人。高顾精明强干,多谋略。杨坚辅政时,他和李德林等就支持杨坚,并主动到前线平定杨坚的政敌尉迟迥发动的叛乱,杨坚“撤御帷以赐之”。杨坚“受禅”为帝后,即拜高颖为尚书左仆射兼纳言(宰相),先封爵为渤海郡公,继又封齐国公,并累加其它军政要职,朝臣“莫敢与为比”。他先后荐举韩擒虎、贺若弼苏威、杨素等人,后均成为名将名相,文帝赐他千里马以奖之。隋朝建立后,他降服突厥,平灭陈朝,随军谋划,高瞻远瞩,屡建奇功。隋朝的制度,则更是多为他制定。所以,文帝杨坚一直对他十分器重、依靠。

高颎“办公”的方式也很独特,常坐在朝堂北一株老槐树下,听取各方各地汇报和决断军国大事。这株老槐树高大参天而“不依行列”,有关部门要伐掉它,文帝得知,“待命易去,以示后人”,即把他与老槐树相比,让人们向他学习。因他对隋朝的功劳特大,文帝赏赐给他的荣誉和金银财宝等物“不可计数”,对他的生活也极其关怀,其妻病重时,多次派人看望,络绎不绝,文帝还“亲幸”其家,亲切问候。

这样一位帮助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又统一中国,治理国家,立有头等大功并获誉“老槐树”殊荣的开国名相,结局为何如此悲惨呢?

这与隋文帝的皇后独孤氏对高颎屡进谗言是有密切关系的。

文帝的独孤皇后,是北周大将军独孤信的女儿,其姐是周明帝的皇后,其女儿是周宣帝的皇后,杨坚当了皇帝,立她为皇后。文帝对她一向“宠惮”(害伯),言听计从。独孤皇后确有不少长处: 生活俭朴,关心士兵,尊敬长者。

然而,独孤皇后性情特别“妒忌”。一是对丈夫的私生活管得特严,二是不允许别人对她有不好的评论。她下令不许宫中有胭脂,口红、“胡粉”之类的化妆品,以免宫女打扮漂亮招引文帝。但一个占有“三宫六院”的皇帝怎能绝对做到。事有凑巧,偏偏文帝当年夺取帝位的最大政敌尉迟迥的孙女不知怎么也弄到后宫里当了宫女。

一次,文帝在仁寿宫见她十分年轻美貌,当晚就叫她伺候过夜。皇后得知后,恨得咬牙切齿,就趁文帝上朝,把这个宫女杀掉了。文帝退朝回来,不见宫女,听说被皇后所杀,不由大怒,一气之下,独自骑马从宫苑出走,直入深山30多里。高颎、杨素闻知,赶紧骑马去追,挡住文帝的马头,苦苦相劝。经高颎等一再恳求,直到半夜才回到宫中。皇后自知闯了祸,也不敢睡觉,守在门口等候。见文帝回来,一边恳求原谅,一边流涕,并叫人摆上酒菜,请高颎等人也一起吃酒。席间,高颎又百般调解,文帝终于原谅了皇后,酒席极欢而散。

本来,这事皇后对高颎十分感激。高颎之父高宾当年又是皇后之父的亲信部下。后来,皇后之父为朝廷所杀。因其家遭难,故她常来往高家,两家关系很好,后赐高颎家姓独孤。连文帝也不呼高顾的真名实姓,而称之为“独孤公”,亲切地把高颎看作皇后娘家的人。远恩加上近情,应是好上加好。可惜并非如此!当皇后得知高颎把她说成是“一个女人”时,不由火冒三丈,认为这是高颎对她有意贬低和蔑视。

此后,皇后就常在文帝面前说高颎的坏话。开始,文帝并没有认真对待,但不久,高颎的妻子贺拔氏死了,皇后对文帝说:“高宰相丧妻不幸,陛下怎能不为他再娶一个呢?”文帝一想很对,就把皇后的话转告给高颎,表示希望他再娶。实际上,皇后是想在高颎身边设个耳目。

高颎听到这一消息,感动得泪珠夺眶而出,但是最后还是推辞了。文帝倒还开通,爽朗地说:“那就不勉强你了。”但事后,皇后却借机进谗,说高颎实际是不听君父的话,他有失“为臣之道”。文帝这时嘴里虽没说什么,但心里对高颎也不满意。

独孤皇后是个既爱“管君”又是一个“护子”的人。为此,也惹出多少是非。不久,文帝无故要讨伐辽东的契丹,高颎固谏不可,文帝不听,最后还是派汉王杨谅挂帅出征,但因汉王年幼,军事上全部委托给高颎负责。结果, 因天降大雨,疾疫流行,战争不义,无功而还。这对文帝来说应该是个教训。事实证明高颎的意见正确。可皇后却说:“高颎一开始就不愿去,陛下勉强派他去,他不得不去,我早就知道不会成功!”把责任全部推给了高颎。其实,进军中,因汉王的意见他多不采纳,却引起了汉王对高颖的怨恨,因而回军后,汉王向皇后哭诉说: “儿在军中没被高颎所杀,就算幸运了。”皇后把这话传给文帝,文帝对高顾更加不满和猜忌起来。

皇后对高颖由进谗言到嫉恨,由个人恩怨到围绕废立太子的斗争,使这一斗争发展到最高峰。

文帝初即位,依封建宗法制原则,立长子杨勇为太子。然而,皇后和文帝在五子中最喜欢的却是二子晋王杨广。杨广极善伪装,给父母以“仁孝”和“不好声妓”的好印象,他又常被文帝派外出征和办事,立有一些功劳,再加买通了杨素,为他在文帝面前说好话,还造了其他一些舆论。而太子杨勇深居东宫,朝中有其父皇“勤政”,显示不出有何大的建树。文帝、皇后遂起废勇立广之意。当文帝征求高颎的意见时,高颎跪曰:“长幼有序,不可轻废”。此事也就暂时作罢。偏袒杨广的皇后,便想方设法除掉高颎,废掉太子。

正巧,不久太子之妃元氏暴死,皇后就说是与高颎有联系的太子爱妾云氏所害。真是一箭双雕,既要文帝治罪高颎,又要借机废掉太子。结果高颖由于贺若弼等人作保,虽“无罪”免职,但不久,太子被废。仁寿二年(602年),皇后病死之前,终于立杨广为太子。皇后死了,再也不能进谗言了,但杨广对高颎的态度可想而知。

促成文帝对高颖由疏远到罢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同僚们见高颎地位显赫,权倾朝野,不少人也早就有嫉妒之心。现在,同僚们见文帝不再信任高颎了,便一哄而上。有说他“谋反”的,还有说他有野心,想当天子的。这些“罪名”一下全扣到他头上。文帝相信了,发怒了,欲定高颎重罪。只因文帝此前接连杀掉了大将军虞庆则和上柱国王世积两位功臣,怕遭天下人对他杀功臣的非议,才没有立即杀掉高颎,最后只把高颖削职为民。

仁寿四年(604年)杨广杀其父文帝杨坚,登上皇位宝座,他就是有名的隋炀帝。他刚上台,也标榜行“仁政”,“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然而,隋炀帝却变得很快。“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受赏者莫见其功,为戮者莫闻其罪。”特别是炀帝“侈靡声色滋甚”和大兴“长城之役”这些重蹈前代亡国之君覆辙的昏暴行为,使高颎等人最为担心。于是,他上疏直谏,炀帝不理。直谏不听,还得陈述,但当他与同僚私下议论时,只因说了一句“近来朝廷殊无纲纪”的话,竟“为人所奏”。炀帝见奏大怒,以诽谤与攻击朝政罪,将高颎处斩,并祸及家属。这位功劳卓著、执政近二十年的一代名相,竟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高颎自认为对隋王朝一片忠心,忧国,忧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国,为君。但是,“伴君如伴虎”,他为官虽然十分小心谨慎,唯恐获罪,但由于独孤皇后的谗言,文帝的猜疑和炀帝的拒谏,他却未能逃脱古代暴君黑暗、专制统治下直臣的厄运。

更多文章

  • 李治被误解千年,真实的李治有多恐怖?看看外国人如何评价他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上的李治有多可怕,历史人物对李治的评价,正史里出来的李治到底有多厉害

    错了,全错了。面对这样的说法,李治的心里苦啊。其实历史上真实的李治不仅不窝囊,还是一位极具智慧,且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甚至可以用恐怖来形容。不仅是正史夸赞李治,外国人对李治也有极高的评价。然而他吃亏就吃在前有父亲李世民,后有他的老婆武则天。这两个人太过于耀眼,将他的光芒完全掩盖,所以他是一个被误解千年

  • 武则天的死因被揭开,难怪史书上没有记载,原因是太尴尬?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武则天的真正死因,张庭版武则天小公主死因,武则天有什么历史事件

    武则天在位期间做出了不少成绩,延续了大唐盛世,但是她并不是一个完人。古代皇帝有三宫六院,而武则天为了效仿男性皇帝,自己也养了一些面首。所谓面首,即男宠、男妾。武则天是真的玩得开,她的男宠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堪比后宫佳丽三千,不过这些男宠在武则天失去权势后就各奔东西了。81岁那年,武则天因为臣子的政变行

  • 隋朝覆灭的根源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隋朝的灭亡根源是什么,隋朝灭亡的祸根到底出在谁的身上

    首先,隋朝连年征战,动了国家根基。历史上,五代十国之后隋朝建立,经历了无数战争洗礼。后来,隋朝杨广继位,为了满足其军事野心,他要求隋朝军队征讨高句丽,结果讨伐失败,杨广随即连续发出三次讨伐命令,史称三征高句丽。由此可见,隋朝此时的国力不可能好,本身就从动乱的时候统一,国民经济肯定没有得到完全的恢复,

  • 还记得山东妇女晁正坤吗?曾效仿武则天称帝,还将少年纳入后宫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晁正坤妃子,安丘女皇帝晁正坤是安丘哪里人,晁正坤的称帝之路

    所以在古代,人人都想要成为皇帝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就连地位极低的女人也想要当皇帝,比如女皇武则天,她的一生可谓是一个传奇。虽然是个女皇帝,但是治国的能力却不输于男人,一样把国家治理的很好。到了现代,这种封建帝制当然就不能存在了,但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却有一个山东女子竟然效仿起了武则天称帝,还建起了后

  • 历史上唐高祖李渊,为何畏惧李世民?这也间接导致了玄武门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史载,起兵前为坚定李渊的决心,李世民甚至想出把晋阳宫的宫女送给李渊、趁李渊喝醉酒后为他侍寝的招数,因为这是死罪,等于断了李渊安心当个隋朝大将军的后路。之后,先是李渊的属下刘武周兵变,隋炀帝要治罪李渊,后来在准备起事的时候又被人察觉,准备密谋把李渊父子一网打尽。在这种情况下,李渊才最终下定决心,拉上李

  • 王昭君死后,匈奴人为她做了什么?莫高窟一幅壁画,让人不忍细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匈奴壁画上的王昭君,莫高窟恐怖壁画,王昭君去了匈奴后怎么样了

    如果说“落雁”是因为昭君的美,我更愿意理解为是对于昭君的同情!土生土长在中原的王昭君,在奉命前往匈奴和亲之后,又有着怎样的遭遇呢?其死后匈奴人又为她做了什么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聊一聊王昭君的一生“三改嫁”“一落幕”王昭君出生于南郡秭归县的一户平民百姓之家。后期以民女的身份选入掖庭,成为了一名宫女。在

  • 珍妃为何被慈禧沉井?并非慈禧太狠毒,而是珍妃做的事情太过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慈禧珍妃投井,珍妃为啥被慈禧处死,慈禧打珍妃100大板

    历史上关于珍妃的死众说纷纭,大多数认为慈禧之所以将珍妃沉井,是因为珍妃支持光绪的戊戌变法,和慈禧争夺权利,因此很多人为珍妃的死鸣不平,将所有过错都归结于慈禧,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珍妃出身满洲镶红旗,13岁的时候和姐姐瑾妃一起被选入宫中成为光绪妃子。珍妃年纪尚小活泼可爱,而且崇尚西学和光绪的想法不谋而

  • 18岁被封为贤妃,一个月晋封皇贵妃,她是顺治一生最爱的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顺治最宠爱的女人,顺治后妃一览表,顺治帝最好的妃子

    据说,顺治皇帝爱董鄂妃爱得要死要活。据说,顺治皇帝为了董鄂妃放弃了江山,出家为僧。据说,顺治皇帝为了董鄂妃,殉情而亡。似乎,比起皇帝的职责,顺治皇帝的爱情,更让人铭记于心。顺治皇帝,一直都是一个很传奇的帝王。他一生短暂,但故事却很多。他生于1638年3月15日,父亲是皇太极,母亲是日后鼎鼎有名的孝庄

  • 戊戌变法和康有为只是幌子,光绪和亲信一直想促成清日英三国同盟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康有为光绪变法,康有为与戊戌维新运动,光绪和康有为的变法是怎么回事

    话剧戊戌变法戊戌变法里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名义上主导变法的康有为本人既不懂英语,也没有留洋经历。为什么光绪帝会让“土鳖”康有为来主持变法?是因为清廷当时真的没有人才了吗?不是的,事实上清朝当时就有一位二品高官,不但精通英文,而且本人还担任过清朝驻美大使,甚至可以和英国人赫德一块讨论交响乐与华盛

  • 岳钟琪到底有多大的权力?为何曾静要煽动他举兵反清?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岳钟琪曾静,岳钟琪为什么被处死的,岳钟琪与巴里坤

    岳钟琪在康熙朝之时仅担任游击,直至雍正朝之时岳钟琪才得以迅速升迁。雍正元年,因罗卜藏丹津叛乱,所以岳钟琪追随年羹尧赴西北平叛,当时获得战功,所以被封为奋威将军。雍正三年,年羹尧倒台后,令岳钟琪担任陕甘总督。陕甘总督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职位,扼守边疆要隘,兵权在握。但是清朝是个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