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征屡屡劝谏,多次惹怒唐太宗李世民,为何都能全身而退?

魏征屡屡劝谏,多次惹怒唐太宗李世民,为何都能全身而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509 更新时间:2024/1/29 8:51:34

说起唐朝的名臣魏征,他也是个经历丰富的人。他自小家道中落,虽喜好诗书但一直并无入仕的机会。而魏征在参加起义军之后,就投身了当时的太子建成门下成为一名谋士,为他建言献策。在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一反常态,将性格刚正不阿的魏征委以要职,且对他的过往和出身一概不论。这正是李世民作为新君,要给天下人营造一个不计前嫌、待“旧敌之人”形象的必然举动。天子都爱名,更极为看重、珍视皇家的颜面。因此,以李世民的脾气秉性,他断然不会让自己的朝廷处于一个偏听偏信的氛围里。

而魏征每一次的劝谏都能被唐太宗所吸纳不是因为他个人有多么突出,而是因为他的讲话十分具有技巧性且情商极高,懂得拿捏分寸和为皇帝留有转圜余地,而不是他性格正直就会直怼。他大多数的劝谏都是从经典中选取人物,再放到当今的社会现实里来做类比。既能平息唐太宗的怒火,还能在三言两语间就能使其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天子有失误与不妥。而这一切,都是其他臣子可望而不可及的。

自此之后,魏征是不负所望、字字珠玑,李世民也是虚心纳谏。可以说,爱惜羽的唐太宗与事业批魏征完全是相辅相成、互为臂膀的存在。除去真心的劝谏外,这也是魏征从另一方面配合李世民的同时,也为自己谋求容身之位以大展宏图和抱负。

魏征的谏言基本都是脚踏实地从国家利益来考虑,所提及的事例无不在警醒李世民,所用的劝谏方式都是设身处地为国为民着想的,并不单单只有令人烦厌的儒臣套路之语。所以,对于英明的天子来讲,即使会勃然大怒,也不会对敢说真话的谏臣魏征如何。长此以往,李世民与魏征之间也形成了默契,皇帝也对他这种劝谏方式心悦诚服。因此,魏征所处的位置虽然看似凶险,实则还是能安全自保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玄宗承接了大唐盛世,为何还会出现安史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下场,唐玄宗为什么晚年出现安史之乱,唐玄宗后期统治与安史之乱的关系

    首要原因是行政区划的弊端渐显,府兵制无法适用。安史之乱发生的时期为唐玄宗时期,但究其根源可以追溯至更早年间,当时唐朝国力还十分强盛,行政问题的弊端还不是很明显,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弊端逐渐显现化,最终成了安史之乱的助推者。行政区划的弊端主要来源于当时的“州-县”二级制,这种区划起源于隋朝,这是一种为

  • 乾隆祭祀时会赏赐大臣猪肘子,为何有人一出宫就扔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乾隆赏赐的猪肘子,乾隆皇帝为什么要扔肘子,乾隆皇帝问武将要何赏赐

    简单来说,所谓的祭祀活动不过是一种仪式而已,只要是仪式,就会存在“做样子”的因素在里面。清朝的太祖努尔哈赤用十三副铠甲起兵,建立了后金。满清发源于东北地区的女真部落,属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一支。 满清老祖宗们当年也是以彪悍著称,在打天下的过程中,这种半生不熟的白肉,是女真人的家常便饭。 至于味道,可以简

  • 乾隆朝第一权臣和珅之死:嘉庆杀他只用10天,核心原因是功高盖主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嘉庆皇帝处死和珅15年后为何后悔,嘉庆帝为何不赐死和珅,乾隆死后嘉庆便杀和珅的原因

    吴承恩在《西游记》第三十三回中说道:“这正是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成语“树大招风”,也是由此而来。树木越大越容易招风,人的名头越响,也越容易引祸上身。和珅,清朝的名臣,他在乾隆时期权势滔天,真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只可惜,飞得越高,摔得越重。嘉庆上位之后,下决心彻查严办和珅。从开始

  • 乾隆最得意的一幅千古名画,却被溥仪贱卖给日本人,如今价值3亿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乾隆最迷人的画作,乾隆皇帝收藏的字画,乾隆最经典的十幅画

    但乾隆帝还特别喜欢在自己所喜爱的字画上盖无数个印,有时还要写点“观后感”,使得不少绝世书画被糟蹋了,如宋末元初的书画家赵孟頫的《人骑图》,乾隆帝就差在人和马上盖章写字了,还有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上阳台帖》上更是被盖了无数个章。 另外乾隆帝的审美也被后世所诟病的,雍正帝追求

  • 顺治问和尚:大清能延存多久?和尚留下14个字,直到溥仪才明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皇太极努尔哈赤在吴三桂的帮助下攻进了京城,从这个时候开始满清入关,汉族王朝统治彻底结束,爱新觉罗姓成为天下霸主。清太祖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开国皇帝,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是清朝的第三位皇帝,也是康熙的父亲顺治皇帝。顺治皇帝在位期间很关心大清寿命的问题,偶然的一次机会他问和尚大清能延存多久?和尚只留下十四个

  • 外国人目睹清朝刑场砍头:围观百姓在嬉笑,才知清朝社会有多麻木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清朝为什么砍头那么多,清朝人斩首纪实,外国人眼中的清朝刑罚

    清末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屈辱的一个时期。当时的清廷腐败不堪,外寇入侵不断,国内起义盛行,百姓是民不聊生。但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之前,即便已经遭受了重大苦难的中国人民,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却早已习惯了奴颜卑恭,内心麻木不堪,以至于鲁迅也弃医从文,想要重塑民魂,重塑民族脊梁,让人们能够摆脱阿Q精神,不再逆

  • 清朝著名“鸿门宴”,八位将军高兴赴宴,筷子没动却已人头落地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清朝最惨鸿门宴,历史上十大鸿门宴,清朝八大将军鸿门宴

    但其实清朝也有过这样与此极为类似的“鸿门宴”,并且是由李鸿章亲自摆下,并在席间葬送了八位将领的性命。李鸿章的机会清朝末年时期,由于清朝政府的极度腐朽,民间发起了一场由洪秀全带领的太平天国运动。这场运动给予了清朝军队相当大的打击,然而就在太平天国稍微占据上风的时候,这个原本就由民间组成的队伍在还未曾遭

  • 《资政新篇》为什么没有被太平天国贯彻实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太平天国资政新篇的内容及评价,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的目标吗,资政新篇和维新运动有关吗

    1858秋,洪仁玕从香港出发,经过各种绕行后终于在1859年3月抵达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那个时候正是太平天国非常艰难的时刻,洪仁玕的抵达让洪秀全非常的高兴和欣慰,当即封洪仁玕为干天福,不久后直接加封为军师和王爵,这是天京事变后的第一人,要知道天京事变之后,石达开的呼声很高洪秀全都没有加封石达开为军师

  • 李鸿章把漂亮女儿嫁给44岁大臣,结果却培养出一位家喻户晓的名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鸿章最后的情史,李鸿章将女儿嫁给年过4旬的老翁,李鸿章的仕途发展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古时候,人们习惯以父母、长辈的意见当作自己的择偶标准,到了合适的年龄,男女都会根据父母的意见进行嫁娶,通常都不会有子女进行自由恋爱然后结婚。虽然结婚的两个人可能没有接触多长时间、没有什么爱情,但是在那个父母指腹为婚的背景下,两人还是会结婚生子,组建一个家庭。这样的传统直到近

  • 康熙要处死大臣,大臣听后对妻子说:快举报我谋反,结局令人意外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这是清代才子纳兰性德的经典诗词之一。众所周知,纳兰性德是康熙皇帝的侍卫,曾经多次跟随康熙巡视塞外,他能获此殊荣,是因为他有个好老爹——纳兰明珠。纳兰明珠是康熙时期的朝廷重臣,其权势鼎盛时期,唯有索额图能与之相提并论。纳兰明珠利用自己的权势在朝廷中卖官鬻爵,大肆收受贿赂,时人传言说,想要见到这位明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