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唐朝的名臣魏征,他也是个经历丰富的人。他自小家道中落,虽喜好诗书但一直并无入仕的机会。而魏征在参加起义军之后,就投身了当时的太子李建成门下成为一名谋士,为他建言献策。在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一反常态,将性格刚正不阿的魏征委以要职,且对他的过往和出身一概不论。这正是李世民作为新君,要给天下人营造一个不计前嫌、待“旧敌之人”形象的必然举动。天子都爱名,更极为看重、珍视皇家的颜面。因此,以李世民的脾气秉性,他断然不会让自己的朝廷处于一个偏听偏信的氛围里。
而魏征每一次的劝谏都能被唐太宗所吸纳不是因为他个人有多么突出,而是因为他的讲话十分具有技巧性且情商极高,懂得拿捏分寸和为皇帝留有转圜余地,而不是他性格正直就会直怼。他大多数的劝谏都是从经典中选取人物,再放到当今的社会现实里来做类比。既能平息唐太宗的怒火,还能在三言两语间就能使其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天子有何失误与不妥。而这一切,都是其他臣子可望而不可及的。
自此之后,魏征是不负所望、字字珠玑,李世民也是虚心纳谏。可以说,爱惜羽毛的唐太宗与事业批魏征完全是相辅相成、互为臂膀的存在。除去真心的劝谏外,这也是魏征从另一方面配合李世民的同时,也为自己谋求容身之位以大展宏图和抱负。
魏征的谏言基本都是脚踏实地从国家利益来考虑,所提及的事例无不在警醒李世民,所用的劝谏方式都是设身处地为国为民着想的,并不单单只有令人烦厌的儒臣套路之语。所以,对于英明的天子来讲,即使会勃然大怒,也不会对敢说真话的谏臣魏征如何。长此以往,李世民与魏征之间也形成了默契,皇帝也对他这种劝谏方式心悦诚服。因此,魏征所处的位置虽然看似凶险,实则还是能安全自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