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屈辱的一个时期。当时的清廷腐败不堪,外寇入侵不断,国内起义盛行,百姓是民不聊生。但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之前,即便已经遭受了重大苦难的中国人民,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却早已习惯了奴颜卑恭,内心麻木不堪,以至于鲁迅也弃医从文,想要重塑民魂,重塑民族脊梁,让人们能够摆脱阿Q精神,不再逆来顺受,进而起身反抗。
由此,我们也得以足见彼时清朝百姓之麻木了。就拿清朝刑场来说吧。在整个清朝当中,最著名的刑场就是菜市口刑场了。菜市口刑场位于北京市宣武门附近,在明朝时的时候称为“菜市街”,因为这里是被朝廷统一划归作为蔬菜市场的。
而到了清朝的时候,菜市街改名称为菜市口,而在菜市口大街北侧的一个十字路口的地方,是整个菜市口中最繁华、人流最为密集的地方。清朝掌权之后,为了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就将这个菜市口设定为“秋后问斩”之处,用以震慑所有的平民。
在清朝初期,清军入关之后,对汉人干了很多场惨无人道的屠杀,因此彼时人们的反清情绪还很高昂。但是随着清朝的统治日渐稳定,甚至还有“康乾盛世”一说,人们也就慢慢臣服在了清朝统治之下,加上后来鸦片的进入摧毁了中国人的身体,而清朝作为封建王朝一直推行的愚民政策,导致人们的“奴性”越来越根深蒂固。
而一开始在菜市口处刑犯人的时候,清朝百姓还唯恐避之不及。但到了清朝后期,原本作为可怕刑场的菜市口,反而成为了人们看热闹的好场地。
比如在1861年的时候,彼时清朝已经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当中战败,咸丰帝病死热河,慈禧联合慈安发动“辛酉政变”,咸丰帝安排的顾命八大臣尽皆受害,而当时的权势最高的大臣肃顺就被押解到了菜市口中行刑。
肃顺是何许人也,他早年做过御前侍卫、工部侍郎,后来又出任左都御史、都统等职,更是受到咸丰帝的器重,是当时清朝政治当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早年就已经明白了清廷之腐朽,需要输入更多的汉人官员进行改革,方能挽救清朝,包括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都受到过肃顺的照顾,可以说是当时清朝中极少数心清眼明的人。
在肃顺的进言之下,曾国藩等人得到了咸丰帝的重用,而曾国藩又将李鸿章、左宗棠等等知名人士带上了历史舞台,直接促成了之后的洋务运动和同治中兴,可谓是居功甚伟。
但是慈禧发动政变之后,就给肃顺安了个“弄权贼子”的名头,并且将其处斩在菜市口。菜市口本身就是人流极多之处,人们听闻有人要被杀头,居然没有一个离开,反而是围观于此,亲眼见证了肃顺人头点地,大多数人都在叫好,少数人还对刽子手的手艺颇有微词,说怎么斩怎么杀才最为利落。
除了肃顺之外,1898年时,戊戌六公子也尽皆被斩首在了菜市口。当年谭嗣同那“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言壮语到现在依然脍炙人口,壮烈又悲哀。但当时的人们却并不这么想,只是看着热闹,看着谭嗣同、刘光第等人身首相离。
他们却不明白,无论是肃顺还是戊戌六公子,都是具有着报国大志之人,他们的提议或者改革之中,其实都是利于当时的百姓和民生的。可惜晚清百姓却从来没有深究过这一点,看到杀头就只觉热闹,纷纷叫喊着再杀几个!
等到他们人头点地之后,朝廷就会用土灰将血迹埋上,将尸体就这样弃置于菜市口中,而看完热闹的百姓,就由着那尸体摆在那儿,继续卖菜做自己的生意,仿佛自己同胞和先行者的死稀松平常一般。
而当时的这些情况,就被北京的一些记者和传教士看到了,其中两位英国传教士,甚至还专门写了一本《龙旗下的居民》,其中就详细记录的当时清朝百姓的麻木不仁。
书中写到,在斩首的消息放出去之前,在菜市口上就已经聚集了很多人,面对自己的同胞被处死,人头落地,血流如注,连这些传教士都感到惊恐之时,当时的清朝人民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看热闹的时候蜂拥而至,看完热闹又作鸟兽散。以至于在书中还专门提问:“难道这些人都没有同情心的么?”
也正是因此,鲁迅先生早早地了解到了,当时清朝百姓在清廷的几百年统治之中,不仅把头发剃了,甚至还把中华民族的膝盖和脊梁都给剃了,所以他才写《阿Q正传》、写《狂人日记》,写孔乙己,写祥林嫂。
而这些文章,也的确激励了当时的一众新青年,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中华民族终于再次觉醒,无数仁人志士赶赴救国救民之前线,用血肉铸建了现在的和平盛世。而我们也应该以史为鉴,要保持爱国、善良、怜悯、独立思考和敢于反抗的精神,不让这悲痛的历史再次在中华大地中上演!
而在这里,就给大家推荐一下这本《清朝全史》一书,此书详细记载了我国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那段人人麻木不仁的血泪史,让我们明白当时人们的蒙昧之处。以史为鉴,不再犯跟先辈同样的错误。
此外,这本《清朝全史》还详细收录了整个清朝历史,从社会、制度、经济等等方面详细讲解了清朝衰败的原因,能够帮助我们架构一个系统的历史观,从而更加全面、辩证地看待从前的历史和我们现在以及将来的生活。
此书目前还有特惠,原价88元,现价仅仅只需要48.8元,如果感兴趣的话不妨入手看看,对于增长历史知识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