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魏讨灭乌桓后,为何不继续向北征服草原或向东北地区发展?

曹魏讨灭乌桓后,为何不继续向北征服草原或向东北地区发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26 更新时间:2023/12/22 21:37:36

所以,古时候中国皇朝的统治者,在统治稳固之后,一般都会对北方的游牧民族采取军事行动,不仅是为了稳定自己国家的边境,同时更是为了向外扩展版图。毕竟真正的扩充华夏之地,才是国家最大的功绩。

比如秦始皇在一扫七国之后,不仅抽调了大量的民夫修建长城,更是派出大将蒙恬,带来数十万北部兵团展开对匈奴的战争。西汉在文景之治后,具有了足够的钱粮兵马,汉武帝也马不停蹄的开展了针对匈奴的作战,卫青霍去病两人先后大败匈奴,最后硬生生地把匈奴给打到分裂成了两部分:北匈奴和南匈奴,北匈奴逃亡了欧洲,而南匈奴直接干脆投降了汉朝。

可是三国时期,在华夏十三州之地已经完成了鼎立之分,魏蜀吴三国的政治和经济民生都已经完成了稳定的独立,其中最强大的曹魏却一直没有向北部草原或向东北地区发展。

难道曹魏的统治者就不担心北方的少数民族势力做大,最后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吗?又或者在华夏十三州已经完成了稳定的平衡,三方势力都难以从对方那里讨到任何便宜的情况下,不想从其他地方寻求发展,以求势力超过其他两国吗?

其实蜀国和吴国在难以从其他两国那里占到便宜的时候下,都这样做了,向方外之地进军,扩充实力。蜀国攻打南蛮,大败孟获和祝融夫人,逼得南蛮不得不向蜀国臣服。而孙权不仅打下了越难的胶州(如今的广西南海、桂林、象郡三郡),更是派遣大军渡海,将实力拓展到了远在海峡对岸的夷洲,也就是今天的台湾。

那么曹魏为何没有继续向北方发展呢?尤其是那时候的曹魏明明早在曹操时期,就讨灭北方最强大的游牧民族之一的乌桓族,对北方的其他游牧民族具有相当大的威慑力。而在这种优势情况下,曹魏本该乘胜追击,可却硬生生地止住了势头。这自然是有着不得不这样的理由。

1,“攘外必先安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惯例

早至商周时候开始,到西汉汉武帝时期,华夏地区就一直少不了遭受各方少数民族的威胁。但是却罕有华夏国家主动出击攻打其他民族的时候,大都针对少数民族发动的战争都是防守战。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也仅仅是借助赵长城抗击匈奴。直到秦朝,秦始皇才真正开始展开了主动进攻匈奴的战争,而进攻北方草原的匈奴,真正开始取得成功还得要到汉武帝时期。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华夏国家主动对北方少数民族发起攻击的时候,华夏都属于统一状态,并且是统一状态下的极强盛状态。而在国家非统一状态时,如春秋战国,华夏国家针对少数民族发动的战争都只是防守战争。

之所以会会出现这种情况,全是因为华夏人民“攘外必先安内”的传统思想。在古时候的人们看来,只有华夏才是天下最富饶肥沃的土地,其他的方外之地,都是荒凉苦寒之地,难以世人生存。所以古时候华夏国家的统治者,几乎都是将收复华夏作为第一要务。

虽然拓展新的领土是一件极其大的功劳,但是也要在成功收复华夏之地后,才考虑对那些蛮荒之地进行攻击。

2,战线拉的过长会让曹魏首尾难以兼顾

三国时期是个多么混乱的时代,在这里笔者就不多做介绍了,直接来看看当时的曹魏面对着多大的威胁。

首先当然是吴国和蜀国这两个宿命大敌,各自占据南方的左右一隅,时刻都在觊觎曹魏的北方土地,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兴兵北伐。尤其是蜀国,以蜀汉为民,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不仅是实力,更是在名义上给曹魏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东吴大将诸葛恪曾率兵打入了曹魏的腹地,威逼许昌;西蜀除了刘备在世时和曹魏展开了汉中之战,之后丞相诸葛亮更是先后六出祁山,给曹魏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所以,在国内局势尚且如此严峻,东吴、西蜀两国迟迟难以收复的情况下,曹魏根本难以腾出兵力向北方草原进兵。

虽然吴国和蜀国的兵力都远不如曹魏,但这两方却是商量好了的,互相联手一致对抗曹魏。对于这一点,曹魏的当权者也一直心知肚明,赤壁大战就是他们一辈子都忘不了的痛。而魏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地方大了问题也多了。

割据时代,各地的盗匪之患从不曾少过,每个城市都必须留下数量不少的兵马驻守,如此一来就更加分散了曹魏的兵力。这时候如果再强行拉出兵马前往北伐,和少数游牧民族战斗,一旦被蜀国和吴国知晓,必然趁机对魏国用兵。到了那时候,两处战争一南一北,魏国就算是想要撤回兵马,抵挡来自南方的威胁,也已经不可能了。

这一点可以参考秦朝灭亡的教训。大秦的百万兵马,为何会在起义军爆发之后,仅用了短短两年时间,便被起义军消灭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秦国的战线拉得太长,主力要么在北方参与对匈奴的战争,要么在南方巩固刚获得的南越地区。而当秦国国内遇到问题的时候,派驻在外的大军根本来不及回援,外实内虚的秦国在猝不及防之下,很快便被起义联军给灭了。

当然,既然没办法去剿灭北方的少数游牧民族,拓展领土,那也要解决北方边境。所以曹魏虽然没有向北方草原和东北地区发展,却也采取了其他的处理方法。

1,以政治手段瓦解北方草原的鲜卑之祸

自从匈奴被打败,南匈奴向汉室臣服之后,曾经有匈奴人统领的北方草原早已经换了主人。东汉末年直到魏晋时期,北方草原最强大的少数民族是鲜卑族。

那么,曹魏为了稳定北方草原和自己领土的交界处,是如何对付鲜卑族的呢?

曹丕时期,鲜卑最强大的部落为轲比能部落。轲比能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他一直想要收复鲜卑各部,然后攻打中原。并且数十个鲜卑部落都联合了起来,立下誓言都不得把马卖给中原人。当时曹魏北方的持节护乌丸校尉命田豫,就认为少数部族联合在一起,对中原朝廷十分不利,于是便想尽办法挑拨离间他们,让他自相仇视,互相攻杀。

曹魏朝堂和实力较弱的鲜卑步根度部落达成了协议,步根度部落弱小,轲比能部落一直想要吞并他。于是步根度部落便和曹丕达成了协议,他们给朝廷献马,而曹魏派遣力量保护他们。如此一来就直接激化了鲜卑内部的矛盾。曹魏也通过扶持步根度部落,成功地约束了强大的轲比能部落。

之后轲比能好不容易杀掉了步根度,可不久,当时的幽州刺史王雄就派遣了刺客成功刺杀了轲比能。于是,轲比能好不容易建立的能够进攻华夏的基业,最后还是泡汤了。鲜卑再次分裂,北方草原之威,就这样被轻描淡写地解决了。

鲜卑之威既解,剩下的匈奴和乌桓自然就直接失去了危险性。匈奴只剩下了南匈奴一部,而且在当时根本就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政权,最后直接被曹魏以怀柔的手段被纳入了自己的治下。而乌桓则更是不堪,早就在曹操时期的白狼山一战中,就被曹魏被打趴下了,早已经失去了爪牙,二十万大军都成了俘虏。

当然,曹魏能够如此解决北方草原之祸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轲比能虽然雄才大略,其部落也强大了起来,可却一直在忙于鲜卑内部的统一,和华夏尚未统一的局面一样(攘外必先安内),在短时间内根本没时间给中原带来危险,以至于给了曹魏太多的缓冲时间来处理这个问题。

2,东北地区的割据势力已经向曹魏称臣

说完了北方草原,自然就是东北地区的问题了,在西域方面,曹魏是直接接替了汉朝时在西域的势力和领地。

曹魏之所以不向东北进军,是因为用不着。那时候的东北其实有一个汉人建立的国家:辽东国。

建立辽东国的人叫公孙度,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名字,但是公孙度却当得起是真正的民族英雄之名。在中原个诸侯割据争霸的时候,公孙度坐镇北部幽州,也就是辽东地区(公孙度不是公孙瓒,公孙瓒是在南部幽州)。

其实一开始在得知中原大乱的时候,公孙度也曾经动过歪心思,想过参加逐鹿中原之战,但最后因为来自于辽东地区的少数民族压力太大,公孙度就放弃了攻入中原的打算,只是在辽东建立了一个割据的小国,更是渡海收取了东莱各县,设营州刺史,自封为辽东侯、平州牧。

而在公孙度死后,就将位置传给了儿子公孙康。这位公孙康很有自知之明,在袁绍战败后,袁熙、袁尚投奔辽东的时候,他直接把这两个人的人头送给了曹操,并且直接向曹魏表达了臣服之意。所以,辽东当时已经算是曹魏的领土了。

更多文章

  • 曹魏开国三公为什么是华歆、钟繇、王朗这三个“打酱油”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歆王朗钟繇,孙吴与曹魏,王朗与钟繇有什么过节

    因此华歆、钟繇、王朗并称为“曹魏开国三公”。但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真实历史,华歆、钟繇、王朗在曹丕称帝前都属于“打酱油”的,贡献比不上荀彧、荀攸、曹仁、夏侯惇等曹魏元老。那么曹魏开国三公为什么是华歆、钟繇、王朗呢?曹魏政权的发展建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以许昌为中心的统一北方,二是以邺城为中

  • 八部“春秋战国”历史剧:3部达到9分,《大秦帝国》最为人熟知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国十部必看古装剧,讲秦国历史的电视剧顺序表,秦国历史古装电视剧

    [var1]1、《孔子》:豆瓣9.0分孔子的思想传播了几千年,至今依然影响着我们,是真正的圣人。关于孔子的影视作品也比较多,个人觉得最好的就是1990年的《孔子》,用影像生动的表现了他坎坷的一生以及博学的思想,看过之后绝对受用无穷,为我们传达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和智慧。除此之外,本剧极为考究,细节非常到

  • 他是唯一能阻挡秦灭六国的人,他做了什么事,他的实力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秦灭六国谁的功劳最大,秦灭六国时孙膑去哪了,秦灭六国中的关键人物

    [var1]历史以来有人评价过,唯一能阻挡秦国灭掉六国的君主就是赵武灵王。赵武灵王也许有很多人不知道,因为他确实不怎么有名气,那是因为他晚年时,犯下了很低级的错误,导致自己被活活饿死。所以,历史上就很少会提到赵武灵王。既然有人这样评价他,那他肯定也有很多过人之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赵武灵王到底有哪些举

  • 春秋韩国谋士段规,两次献策,使韩国成为七雄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春秋时期韩国的谋士,春秋时代6位著名的谋士,七雄争霸历史

    段规是韩康子的家臣和谋士,“韩康子”是韩虎的谥号,谥法:“温柔好乐曰康”,可见韩虎这个人并没有什么出彩之处。但是,韩康子所处的那个时期,却是一个非常紧张的时期。晋国的权力核心为“六卿”,而六卿历来都是由晋国贵族世袭担任的。六卿制度建立以来,晋国出现过的世族有十一个,分别是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

  • 曹操称魏王,孙权称吴王,刘备为什么不称蜀王,偏要称汉中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三国魏王汉中王和吴王哪个级别高,三国曹操为什么称吴王,孙权为什么被称为大魏吴王

    [var1]首先我们要知道,在古代封建王朝历史上,这些国号都不是皇帝或者诸侯们随便取的。一般取国号时,不管他称皇帝还是称王,都会考虑自己占据的地盘名字,或者自己先前的身份,比如孙权占据江东,江东在先秦时期是吴国的土地,所以他称了吴王。又比如,隋朝的隋文帝杨坚,把“隋”字作为国号,是因为他原本是北周的

  • 春秋第一个王爵诸侯国,不奉周王室为正统,独立于中原列国之外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王爵封号表,春秋第一名诸侯国,春秋时期诸侯王

    进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王室国力衰微,各诸侯国家遂纷纷僭越称王,这其中楚国是第一个率先称王的诸侯国,而楚武王也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王爵诸侯国君主。[var1]战国七雄中,楚国是最早称王的诸侯国,楚国和其它诸侯国不同,它并不奉周王室为正统,因为其并非是周朝的封国,所以它便成为了独立于中原列国之外

  • 楚国的地域比较辽阔,但是为何发展比不上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楚国能打过秦国吗,楚国为什么比不上秦国,战国楚国为什么强大

    [var1]但是再看看楚国展,虽然说一直以来都是很强大的一个国家,土地面积也确实非常辽阔,直接超过了秦国,只不过后来还是很遗憾,后来发展始终也跟不上秦国。为何会这样呢?毕竟自己的土地面积还是比秦国多出一些的,在那种土地就是一切的年代,难道这些多出来的土地面积一点用都没有?[var1]第一,战国时期综

  • 《三国演义》魏国的夏侯霸为什么投靠蜀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三国演义魏国的夏侯霸,蜀国为什么收了夏侯霸,夏侯霸为何不投靠蜀汉

    夏侯霸此时正在陇西与蜀军对峙。他与曹爽交情匪浅,两人算得上是死党,如果回到洛阳必是死路一条。现在是魏蜀吴三分天下,魏国肯定回不去了,到吴国又太远,而蜀国又有杀父之仇。夏侯霸左右为难,按理说,投降蜀国最方便,蜀国路途较近,然而这些年来,他与蜀国大战数次,蜀国能容他吗?夏侯霸,字仲权,夏侯渊次子。在定军

  • 秦国用十年时间灭了六国,但为何没能笑到最后?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国为啥能灭六国,秦国是如何灭了六国的,秦国是哪一年灭掉六国

    秦军从公元前230年消灭韩国开始,随着秦军的东征西讨,到公元前221年消灭齐国为止,战国时期的混乱终于落下了帷幕,秦国仅用十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中华大一统。但偌大的秦朝,时隔十五年,在公元前207年就在陈胜、吴广首先发动的农民起义的急风暴雨中被推翻了。统一后瞬间又土崩瓦解,这着实令古今后人震惊难解。战国

  • 长平之战,秦国一下子俘虏了这么多人,绝对大大超出白起的预料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大家好!我是小编网络天下历史,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历史文章,希望大家喜欢!邯郸之战后秦国内部君主更替频繁,政治动荡。外部五国依靠信陵君合纵在军事和政治上都压制了秦国。如果不是离间阴死了信陵君,战国后期走势还真难说,前258年打的邯郸之战,前251年秦昭襄王死,接下来的秦孝文王继位三天就死了,然后秦庄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