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国用十年时间灭了六国,但为何没能笑到最后?

秦国用十年时间灭了六国,但为何没能笑到最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39 更新时间:2024/1/17 13:32:18

秦军从公元前230年消灭韩国开始,随着秦军的东征西讨,到公元前221年消灭齐国为止,战国时期的混乱终于落下了帷幕,秦国仅用十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中华大一统。但偌大的秦朝,时隔十五年,在公元前207年就在陈胜、吴广首先发动的农民起义的急风暴雨中被推翻了。统一后瞬间又土崩瓦解,这着实令古今后人震惊难解。

战国时代,面临战争、生存危机和竞争压力,各国都先后进行了国内变法或改革,以尽力激发出国内的人力物力资源,去为战争服务。

[var1]

商鞅是秦国改革的主持人。他在魏国不受待见,来到秦国谋发展,强国心切的秦孝公重用了他,给了他无怨无悔的支持。商鞅以大刀阔斧之势在秦国掀起了改革浪潮,核心目的就是“耕”与“战”,就是通过中央集权、严刑峻法和物质激励,让老百姓在家里会拼命地去种粮食,上了战场就会拼命地去杀敌。

可以说,商鞅的改革被认为在各国改革中是最积极、最彻底、最不讲情面的。

比如,秦国的士兵一下子成了人见人怕的虎狼之师,因为政府告诉他们,如果斩杀了敌人,以砍下的敌人脑袋为凭,就可以有爵位,可以分田地,可以住好房子,交上的人脑袋越多,待遇就越好;如果你战死了,你的功劳也不浪费,可以由家人享用。这样,秦军士兵就成了“首级控”。打仗时,他们往往将被砍下的敌人脑袋往腰带上一挂,马上又瞪着血红的眼睛去追击逃跑的敌人,还会有几个士兵为抢一个首级而斗殴。

商鞅变法让秦国变成了一个高效率的、令行禁止的国家,一个老百姓既能耕又能战的国家,其他六国在这方面自叹不如。

秦国经过变法强大后,很快走上了大规模对外扩张的道路,并将自己的东部边界推进到了黄河以东,主体大致是在今天的山西西部至河南西部一线。这一带大体是山区,黄河自西至东穿过,是两山夹一河的地形。这种地形易守难攻,只要依托山河之势在交通咽喉上修筑关隘,秦国的安全就能得到很大保障。

秦国进可攻、退可守。如果形势有利,打开关门,大军东进,征伐天下;形势不利时,比如遭到围攻或战事受挫,收兵回家,闭上关门,拥兵自保。秦国在多国的围攻下也打过几次败仗,但都能够撑住,这与东部边境上依托地形的防御有相当大的关系。

[var1]

同时,秦国能以更积极的心态延揽和任用各国人才。比如商鞅、张仪甘茂蒙骜(ào)、范雎(jū)、蔡泽、吕不韦、李斯,既有贤臣,又有良将,他们都不是土生土长的秦国人,都来自当时文化更兴盛、教育更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多数人在本国都不太得志甚至遭受迫害,但在秦国证明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甚至亮得刺眼。对他们的任用一则充实了秦国的智囊团,二则削弱了东方六国的人才库。

而在秦国的崛起和争霸阶段,秦国的历代君主大体都堪称“明君”,有着至少合格的政治才能。这一时期的秦国君主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王嬴政,在长达150年左右的时间中,他们基本上都是同时代战国各国君主中的翘楚,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虽然秦国的优势突出,但如果关外东方六国联合起来,人力物力财力还是比秦国强。因此,只要六国能够真正抱团抗秦,秦国仍难有所作为。

[var1]

六国或其中几国也不是未曾联合抗秦,例如:

公元前318年,魏、韩、赵、燕、楚组成联军伐秦,败于函谷关前。

公元前317年,秦攻魏,魏、韩、赵组成联军迎战,但在修鱼(今河南原阳附近)之战中惨败。

公元前298年,齐、魏、韩组成反秦联盟,并于公元前296年攻陷函谷关,秦国被迫求和并归还部分土地。

公元前293年,魏、韩再次联合攻秦,但在伊阙( yī quē )之战中被歼24万人。

公元前287年,赵、魏、韩、齐、燕再组联军抗秦,最后双方媾和,秦国归还了一些土地。

公元前247年,秦国猛攻魏国,除齐国外的五国组成联军,击败秦军并追击至函谷关。

公元前241年,除齐国外的五国再组联军,并一直打到今天的陕西临潼附近,后秦军反攻,联军东退。

可以看出,这些行动次数有限、零零散散,虽然不乏胜利,但没有一次是决定性胜利;而且,每次参加的国家或多或少,没有一次是六国都到齐的,实力属于上乘的齐国和楚国只分别出场了两次和三次。

[var1]

为何六国联合抗秦乏力?

秦国位于最西,以今天陕西的关中地区为中心。韩、赵、魏位于中心地带,离秦国很近并与其接壤,遭到秦国的攻伐也最多最重,尤其是离秦国最近的韩、魏。楚国国土广阔,领土重心在江淮流域,一开始只在西北山地地区与秦国接壤,但在公元前280——前278年间遭到秦国的大规模进攻,连都城郢(yǐng)都丢了,流放在外的屈原也因此而万念俱灰投了江。但在此后,秦国就未将楚国作为重点打击对象。燕国和齐国分处最北方和最东方,离秦国最远,对秦战事的烈度也最低。

更要命的是,离秦国远的国家可能不仅不把秦国作为主要对手,反而把自己身旁的其他国家作为主要对手。比如,燕国可能觉得齐国对自己的威胁更大,齐国可能觉得赵国更需要提防,离秦国远的国家甚至可能趁他国抗秦之机从背后下手,趁火打劫。比如,在公元前317年,正当秦军大败韩赵魏联军于修鱼时,齐国趁机从背后狠狠捅了魏国一刀,大败魏军于观泽。

如果东方六国或其中两三个最强者的君主能看得更长远些,能真正懂得什么叫唇亡齿寒、什么叫被各个击破,或许历史的格局就会走向另一面。可惜,六国的君主是一代不如一代..............

秦国用十年时间灭了六国,秦国是笑到了最后,但并不比被灭的那些国家笑得长久许多。秦一统天下十余年后,在秦始皇死后不久,大秦帝国就亡了。

大秦帝国的衰亡原因有很多,但很大程度还是源于商鞅变法。

[var1]

关于商鞅的改革,有一个有名的“徙木立信”(xǐ mù lì xìn)的故事。商鞅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天下人对自己产生非议。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公布,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两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商鞅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两黄金。”结果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两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就这样,以一点金钱为代价,商鞅告诉老百姓,从今往后,官府说的话、办的事,可不是闹着玩的,你得信,不信也得信!于是各项改革措施乘势鱼贯而出,很快得到贯彻执行。

这个故事两千多年来大体都是被肯定、被表扬的,因为它符合这样的道理:做事应有公信力,要取信于民。王安石赞曰:一言为重百金轻。但换个角度想,这个事也间接传达了一个危险的、令人不安的信号。换言之,秦国当权者对老百姓要求的是服从力而不是思考力,更非质疑力。在城门口摆放的木头和金钱很有喻示意义:可以给你“金子”,只要你的脑子能变成“木头”。

这不是危言耸听。

自商鞅变法起,秦看似就越来越多地变成依靠严刑峻法使老百姓老实听话的国家。这在秦一统天下后达到了顶点,对全天下搞横征暴敛的“暴秦”最终形成。于是,物极必反,老百姓揭竿而起,秦二世而亡。

这就是秦的故事,一个大国两千多年前崛起和称霸的兴与亡。

更多文章

  • 长平之战,秦国一下子俘虏了这么多人,绝对大大超出白起的预料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大家好!我是小编网络天下历史,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历史文章,希望大家喜欢!邯郸之战后秦国内部君主更替频繁,政治动荡。外部五国依靠信陵君合纵在军事和政治上都压制了秦国。如果不是离间阴死了信陵君,战国后期走势还真难说,前258年打的邯郸之战,前251年秦昭襄王死,接下来的秦孝文王继位三天就死了,然后秦庄襄

  • 春秋战国时候,西藏属于哪个诸侯国呢?百分之九十的人不知道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战国时期西藏属于哪国,春秋战国各个国家关系,战国诸侯国分布图高清

    因为当时的汉人主要活动于适宜农耕的地区,还没有往高海拔的青藏高原上发展。[var1]不过,在那个时期已经有许多部族在西藏地区生活了,在我国的古代史籍中恰好有对于这些人群的记录。这些人包括三危人、羌人、华夏人,以及从云南来的古越人和中亚西亚的移民等等。[var1]其中,三危人(三围)是最早迁入西藏的部

  • 盘踞中原的晋国,最后为何会走向分裂?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强大的晋国为什么分裂,晋国是怎么分裂的,晋国衰落原因

    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盘踞中原的晋国,最后为何会走向分裂?[var1]历史的必然公元前七百四十五年,刚刚继位不久的晋昭侯将晋国曲沃分封给了自己的叔叔成师,这就是历史上的曲沃桓叔,说到曲沃就不得不提这个城市的重要性,当时的曲沃发展十分迅速,无论是军事地位还是经济地位都已经超过了晋国大宗控制中心也就是国都翼

  • 清朝的一品,二品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比如说巡抚可以对比省级,但总督呢?清朝的督抚官员,不仅具有行政权,军权也归他们掌控。现在咱们可没有军政一手抓的地方官儿。回答这问题,我们需要对清朝的官制有着一定的了解!我先给大家简单的缕一缕,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把京城地方分开来讲。首先咱们说说地方。清朝地方的二品官分别是这些:1,从二品:巡抚,布政

  • 曹雪芹的家族在康熙朝备受恩宠,为何雍正非要抄了曹家?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雍正为啥抄曹雪芹的家,曹雪芹家和康熙的关系,曹雪芹赶上曹家鼎盛了么

    曹家的祖辈在明朝末年的时候,就被后金受俘虏,成了正白旗的包衣奴才。后来,等多尔衮做了正白旗旗主后,这曹家的祖辈们就成了他的门人。在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就收了正白旗,把正白旗升到了上三旗,所以这曹家就成了皇帝的奴才。到了曹玺这一代,他就已经做到了内廷二等侍卫。而曹玺的妻子,也就是曹雪芹的曾祖母,非常幸

  • 清朝皇妃脖子上戴的白布条有什么用?其实是为了方便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古代皇妃脖子戴的白布条,清朝妃子为什么要在脖子上挂布条,清朝妃子脖子上的围巾有什么用

    因为最近大家对中国古代服饰的追随及热爱,观众对清宫剧的讨论不仅仅是在剧情方面了,服化道也是大家关注的重点,我们会发现这些清宫剧里的各位妃嫔除了必要的装饰物外,都会在脖子上佩戴一条白色的布条。那么这个白色的布条叫什么?有何用处呢?有人说是为了方便帝王,事实是如此吗? 清朝的汉化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里,风

  • 努尔哈赤反击!与大明王朝第一战—抚顺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努尔哈赤和明朝战争,努尔哈赤在哪一年攻打了宁远,努尔哈赤在哪里大败明军

    努尔哈赤剧照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此时的努尔哈赤在经过多年的隐忍之后,八旗制度建立,女真部族逐渐统一(除叶赫部外),子嗣众多,天道之流岂不归之?1618年,努尔哈赤六十岁,七大恨之声,伴随着自己的野心,用兵三十五年来是时候和自己内心的敌人大明王朝一决雌雄了。他知晓自己

  • 她13岁嫁给乾隆,一生无宠活到92岁,最后却成后宫的大赢家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与乾隆合葬的五个女人,乾隆最受宠的女人,历史上嫁给乾隆的女人

    喜欢追剧的朋友们想必已经看过《延禧攻略》这部精彩至极的作品了,它讲述的是女主角魏璎珞过五关斩六将,一路从卑贱的宫女慢慢坐到了皇贵妃位置的故事。众所周知她的历史原型是乾隆皇帝的令妃,死后还被追封为了皇后,从各方面来看算是一生圆满了,但事实上乾隆还有一妃子同样堪称人生赢家,她就是乾隆皇帝的婉贵妃陈氏。这

  • 最擅书法的亲王是谁?其书法位列清朝前五,与著名书法家刘墉并肩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清代皇帝最好的书法,清朝十大重臣书法作品,清朝书法家刘墉的资料

    成亲王永瑆 说起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书法家,必然是“书圣”王羲之,而在皇帝之中书法最好的非宋徽宗赵佶莫属,那么在亲王之中,您能想到书法最好的书法家是谁呢?前提是在当时的时代之中的影响力也是名列前列的。是的,中国书法历史上书法最好的亲王,非成亲王永瑆莫属。别看他是一位亲王,但其实他以书法著称于世。亲王

  • 赫舍里氏并非嫡出,为什么能做康熙的皇后?孝庄:娶她是唯一选择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孝庄为何要康熙娶赫舍里,孝庄为什么选赫舍里皇后,康熙与赫舍里氏的关系

    “千古一帝”康熙一生有众多女人,光皇后就有四位。与他的情种老爹不同,康熙算是一个比较博爱的皇帝,其实这点从子女的数量上就能体现。据统计康熙帝一生共有子女55位,但这只是有史料记载的,喜欢微服出访的康大爷是不是还有遗珠在外这就不得而知了。康熙帝虽然博爱,但他也有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那就是他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