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魏“五子良将”的武功如何?应该如何评价他们?

曹魏“五子良将”的武功如何?应该如何评价他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56 更新时间:2024/2/4 20:37:58

且不同于五虎上将,只是后人和《三国演义》里把他们合称为“五虎”,在正史的记载中从来没有刘备册封他们为五虎上将的记载。五子良将的称呼,是在正史中有明确记载的:“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陈寿《三国志》)

五子良将是张辽、张郃、于禁、徐晃、乐进等五人,在曹操一方的阵营中,能够和五子良将相比的将领,就只有曹仁、夏侯惇、夏侯渊等三人,当然,后辈之中还有曹真、曹休、曹彰。但是五子良将不同于这五人,这五人全都是曹操“家里”的人,不是亲戚就是兄弟,又或者干脆是儿子。

大家可能会有人认为我讲的不对,忽略了曹操手下武功最厉害的两员大将典韦:、许褚,虽然这两人是武功是曹魏当之无愧的第一第二,可脑子却不太行,一直以来也只是充当曹操的保镖护卫,并不能算是统领一方大军的将军。

那么,五子良将的武功如何呢?

五子良将的武功,相比五虎上将和前面提到的典韦许褚来说,确实是稍逊一筹。如果说蜀国的五虎上将和典韦许褚武力值都是一流或者超一流的话,那么五子良将的武力值只能算是一流或者次一流的存在。

按照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武将做出的排名: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神枪张锈与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与姜维。”

五子良将中,能够有资格进入三国二十四名将的人只有三个:张辽、张郃、徐晃。其余两人于禁和乐进,连入榜的资格都没有,事实也确实如此。

张辽是五子良将中当之无愧的第一,连关二爷都亲口承认,张辽武力值不弱于自己和二弟张飞。张辽一生的事迹都堪称是勇不可当,白狼山大战时,身先士卒杀入敌阵,刀斩乌桓单于蹋顿。

合肥之战时,张辽以以八百猛士,大破孙权十万大军。更是自己一个人斩杀了东吴数十人以及两员大将,败宋谦、徐盛,斩陈武。其实古时候所谓的万夫不当之勇都是说着玩的,一万个人站着让你砍,累死你也砍不死一万个人。所以一般来说最厉害的武将,也顶多单挑一百来个人罢了,由此可见张辽的个人武力值之高。并且张辽杀死的人之中还有一个陈武,陈武作为东吴排行前几的名将,每逢作战皆是所向无前,却战死于此次战役,这也足以说明张辽的此次战绩,质量之高。

当然,张辽的武力值虽然不错,却没有什么名气,这可能是他没有多少次和名将对仗的战绩的原因。

其次张郃,张郃原本是袁绍手底下的大将,和颜良文丑齐名,是“河北四庭柱”之一,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张郃的实力,一直以来都是得到了天下人认可的,毕竟颜良文丑一开始就是天下闻名的猛将,能和他们齐名,实力可见一斑。

而且张郃还有多次和一流名将交手的记录,在《三国演义》里,几乎和谁都能打上几十个回合,虽然大部分结果是败北,但是每次也都能全身而退。不过这也说明了他虽然实力不错,但是和一流武将还是差了点东西,比如几次和张飞交战,都是败逃而归。

再说徐晃,徐晃这人其实挺厉害的,在晚年还成功的挡住了关羽那势不可挡的攻击,成功地守住了樊城,在《三国演义》里甚至还和关二爷干了五六十个回合,不分上下。徐晃拿一把大斧头,从始至终武力值就一直不赖,白马之战时还和颜良对了几十个回合。当然了,最好的结果还是输。

而于禁、乐进两人,不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里面,都委实没有什么著名的战绩

那么,五子良将的品性又如何呢?

不得不说,五子良将的武力值确实拍马也比不上五虎上将,但是他们的品性,却是五虎上将拍马也赶不上的了。

五虎上将中,最著名的关羽和张飞二人,为人处世是怎么样的人呢?

《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

“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

可见这两人,一个是看得起出身地位低的人,看不起出身地位高的人;一个是看得起出身地位高的人,看不起出身地位低的人。而且一个骄傲自满,一个残暴不仁,都好不到哪里去。

但是五子良将不同。

曹操说张辽:“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

说于禁:”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

说乐进:“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

说徐晃:“性俭约畏慎,将军常远斥候,先为不可胜,然后战,追奔争利,士不暇食”;

张郃更是出了名的好儒风雅:“昔祭遵为将,奏置五经大夫,居军中,与诸生雅歌投壶。今将军外勒戎旅,内存国朝。朕嘉将军之意,今擢湛为博士。”

可见五子良将的品性之优,远远强于五虎上将。

那么,五子良将的才能如何?

五子良将的武力值虽然不如蜀国的五虎上将,但是整体才能,尤其是统兵才能无疑是远大于五虎上将的。

张辽是曹魏一方的顶级战将,被后世称为曹魏第一将甚至三国第一将,后人甚至将和他卫青相提并论。

徐彦伯的《登长城赋》:

“卫青开幕,张辽辟土,校尉嫖姚,将军捕虏。”

在郑观应的眼中,三国时期也没有其他任何一位武将能够和张辽相比;

“古之所谓将才者,曰儒将、曰大将、曰才将、曰战将。英布王霸、张辽、刘牢之、曹景宗、高敖曹、周德威、扩廓贴木儿等,战将也。”

清人赵翼:

“张辽一生最著名的战绩,无疑便是合肥之战,这一战是历史上最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其以少击众,战功最著者,如合肥之战,张辽李典以步卒八百,破孙权兵十万,当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张辽这种有勇有谋的典范,才是真正的顶级武将:胆大且心细,勇猛而周密,能揣摩上意,又能爱护士卒。不但善于战场取胜,也善于在心理战中取胜。

其实,于禁在被关羽水淹之前,才是五子良将的第一顺位人选,是曹魏的外姓第一将。于禁做事是出了名的有罚有度,严格按照章程行事,十分有规矩,而且是最早跟随曹操的外姓大将,所以曹操特别看好他。

于禁处败而不乱,重军声而无私心,以法治不徇私情,所以大家也都服他,十分适合做统帅。又因为于禁秉公的名声,所以其人品也是出了名的好。

但是在襄樊之后,投降的于禁等于是将自己的名声给全毁了,一下从天上掉到地下,所以在《三国志》里的五子良将里,于禁只能排在第三。

其实于禁在襄樊之战以前,都未尝败绩,是真正的常胜将军,而襄樊一战其实也怪不得他,不应该算作他的耻辱。

王歆:

“世无百战百胜将军,禁逢霖雨,败于关某,不为耻也。”

魏书中也有言:“樊城之败,水灾暴至,非战之咎。”只能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老天不让你赢,你怎么都赢不了。

张郃呢?他是出了名的小心谨慎,且十分具有战略眼光。在张郃刚刚出场的官渡之战中,他就多次提出比袁绍军事郭图还要正确的建议,比如派重兵维护粮草,偷袭曹军,人家必有防备。可惜袁绍不听。

张郃在前期一直都是夏侯渊的辅助,虽然是辅助,他却绽放出了比输出还要耀眼的光芒。夏侯渊是一员猛将,打仗喜欢不顾一切的突袭,而张郃的谨慎恰好来弥补夏侯渊的粗莽。汉中之战夏侯渊战死,全靠张郃临危接管,才稳定了汉中局势。

在三国后期,张郃更是成为诸葛亮眼中最具威胁的人物,认为不除张郃,北伐永远无望。张郃甚至成功攻破了蜀汉的咽喉之道:街亭。

《三国志·张郃传》:

“识变量,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最后逼得诸葛亮不得不定计先把他除掉。

徐晃和张郃很像,一样的谨慎小心。

《三国志·徐晃传》:

“性俭约畏慎,将军常远斥候,先为不可胜,然后战,追奔争利,士不暇食。”

但是徐晃在曹魏阵营中都过于谨慎了,而且早期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功劳,所以容易被其他人看扁。“畏慎”,有这个“畏”字,徐晃在武将圈里,名声估计比张郃更差。

乐进就是那种少说话多做事的人了,这种人无疑是很受上司喜欢的。这个“闷葫芦”实在是不善言谈,就导致五子良将中的四人都有各种流言蜚语,唯独乐进没有任何传言。

上级叫乐进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从来不会提出异议,“故而无言论传世”。比如合肥之战中,张辽和李典不合,所以两人都有言论流传出来,偏偏乐进没有。他一直充当两人之间的和事佬,认为两人都说得对。

而乐进打起仗来却丝毫不含糊,在对他的记载中,最多的两个词就是“先登”、“斩首”了,是一个典型的先锋角色,勇猛型的战将,专门打头阵。这也就导致乐进只适合当执行者,而做不了指挥全局者的统帅者。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五子良将的总体评价如下:

“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张郃以巧变为称,乐进以骁果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或注记有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

整体来看,五子良将的才能,确实三国里面最强的一批人。可能有的人统帅能力强于他们,但是武力值就不如他们,而武力值强于他们的,统帅能力又大都不如他们。

更多文章

  • 赤壁之战后,曹操还活了12年,为何没有杀回荆州报仇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赤壁之战后曹操为何一蹶不振,曹操赤壁之战把谁杀了,赤壁之战后曹操有多强

    在赤壁一战中,曹军损失大约在12万-15万人之间,这在曹操军事生涯中,是绝无仅有的大败战。在赤壁之战后,刘备乘机夺取荆州的桂阳、零陵诸郡,周瑜则全力进攻南郡。经过一年的血战,周瑜攻克江陵(南郡治所),曹军不得不退过襄阳樊城一线,双方形成对峙之局面。曹操从关中退军后,开始着手称王。第一步,曹操取得“参

  • 被赵云一枪刺死的朱然,他的武艺在东吴是什么档次?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赵云杀朱然视频,赵云刺死朱然吓跑陆逊,三国东吴朱然武力值是多少

    诸葛亮神机妙算,关羽武艺超群,他们一文一武,无人可以超越,而且他们都有一个优点—忠心耿耿,因为这一点,诸葛亮和关羽备受历代帝王推崇。试问,哪个皇帝不希望大臣像诸葛亮一样,既能安邦定国,又不怀私心;哪个皇帝不希望武将像关羽一样,既能征战沙场,又赤胆忠心。也因此,关羽力压三国众武将,地位节节攀升,最后羽

  • 樊城兵败,关羽为何弃上庸,走麦城?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关羽取樊城成功了吗,樊城之战后关羽被谁擒拿,关羽败走樊城

    当孙权遣使交接之时,时任荆州大都督的关羽拒绝交接,直到单刀赴会后,才由鲁肃拿回了此三郡。关羽对东吴的藐视让东吴极为愤怒。此后关羽又拒绝了东吴对关羽之女关凤的提亲,一句“虎女焉能嫁与犬子”,东吴的老大孙权被关羽如此羞辱,本已埋下的那颗愤怒的种子,如今算是开花发芽了。关羽为人狂傲,且争强好胜。刘备当时委

  • 曹魏讨灭乌桓后,为何不继续向北征服草原或向东北地区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曹魏被灭为什么毫无反抗,曹操北征乌桓兵力,北征乌桓以后郭嘉病死

    所以,古时候中国皇朝的统治者,在统治稳固之后,一般都会对北方的游牧民族采取军事行动,不仅是为了稳定自己国家的边境,同时更是为了向外扩展版图。毕竟真正的扩充华夏之地,才是国家最大的功绩。比如秦始皇在一扫七国之后,不仅抽调了大量的民夫修建长城,更是派出大将蒙恬,带来数十万北部兵团展开对匈奴的战争。西汉在

  • 曹魏开国三公为什么是华歆、钟繇、王朗这三个“打酱油”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歆王朗钟繇,孙吴与曹魏,王朗与钟繇有什么过节

    因此华歆、钟繇、王朗并称为“曹魏开国三公”。但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真实历史,华歆、钟繇、王朗在曹丕称帝前都属于“打酱油”的,贡献比不上荀彧、荀攸、曹仁、夏侯惇等曹魏元老。那么曹魏开国三公为什么是华歆、钟繇、王朗呢?曹魏政权的发展建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以许昌为中心的统一北方,二是以邺城为中

  • 八部“春秋战国”历史剧:3部达到9分,《大秦帝国》最为人熟知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国十部必看古装剧,讲秦国历史的电视剧顺序表,秦国历史古装电视剧

    [var1]1、《孔子》:豆瓣9.0分孔子的思想传播了几千年,至今依然影响着我们,是真正的圣人。关于孔子的影视作品也比较多,个人觉得最好的就是1990年的《孔子》,用影像生动的表现了他坎坷的一生以及博学的思想,看过之后绝对受用无穷,为我们传达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和智慧。除此之外,本剧极为考究,细节非常到

  • 他是唯一能阻挡秦灭六国的人,他做了什么事,他的实力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秦灭六国谁的功劳最大,秦灭六国时孙膑去哪了,秦灭六国中的关键人物

    [var1]历史以来有人评价过,唯一能阻挡秦国灭掉六国的君主就是赵武灵王。赵武灵王也许有很多人不知道,因为他确实不怎么有名气,那是因为他晚年时,犯下了很低级的错误,导致自己被活活饿死。所以,历史上就很少会提到赵武灵王。既然有人这样评价他,那他肯定也有很多过人之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赵武灵王到底有哪些举

  • 春秋韩国谋士段规,两次献策,使韩国成为七雄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春秋时期韩国的谋士,春秋时代6位著名的谋士,七雄争霸历史

    段规是韩康子的家臣和谋士,“韩康子”是韩虎的谥号,谥法:“温柔好乐曰康”,可见韩虎这个人并没有什么出彩之处。但是,韩康子所处的那个时期,却是一个非常紧张的时期。晋国的权力核心为“六卿”,而六卿历来都是由晋国贵族世袭担任的。六卿制度建立以来,晋国出现过的世族有十一个,分别是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

  • 曹操称魏王,孙权称吴王,刘备为什么不称蜀王,偏要称汉中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三国魏王汉中王和吴王哪个级别高,三国曹操为什么称吴王,孙权为什么被称为大魏吴王

    [var1]首先我们要知道,在古代封建王朝历史上,这些国号都不是皇帝或者诸侯们随便取的。一般取国号时,不管他称皇帝还是称王,都会考虑自己占据的地盘名字,或者自己先前的身份,比如孙权占据江东,江东在先秦时期是吴国的土地,所以他称了吴王。又比如,隋朝的隋文帝杨坚,把“隋”字作为国号,是因为他原本是北周的

  • 春秋第一个王爵诸侯国,不奉周王室为正统,独立于中原列国之外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王爵封号表,春秋第一名诸侯国,春秋时期诸侯王

    进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王室国力衰微,各诸侯国家遂纷纷僭越称王,这其中楚国是第一个率先称王的诸侯国,而楚武王也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王爵诸侯国君主。[var1]战国七雄中,楚国是最早称王的诸侯国,楚国和其它诸侯国不同,它并不奉周王室为正统,因为其并非是周朝的封国,所以它便成为了独立于中原列国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