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恋经商利万金,晚来古路问佳音”,这是宋代诗人笔下对商人这一职业的态度。我们可以发现,重农抑商一直都是古代社会的主要思想。商人,自古以来在小农社会都是处于最底层的职业。
然而,随着清朝的灭亡,中国古代史也渐渐瓦解,随之而来的社会大变革,考验的不仅仅是百姓,那些皇族后代的生活,也有着一次“大换血”。那他们又何去何从了呢?其实他们从事的最吃香行业,恰恰与我们想象的截然相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衰败的晚清
清朝是我国古代的最后一个王朝。提起它,我们的印象无外乎这几个关键词——“衰败”、“颓废”,亦或是康熙盛世的几年。
确实,康熙在位的四十年,可以说是清朝的高光时刻,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那时候,康熙采取了休养生息的国策,与民休息,且大力扶持农业,百姓的生活渐渐从之前的战乱狼藉回归正轨。
那时候,安居乐业是生活的主旋律。大街上也是一派市井繁华景象。而且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初步打破了曾经闭关锁国的封闭局面,人们的生活中也出现了许多之前见不到的东西。
然而,都说繁华总会转瞬成空,康熙盛世一直持续了四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终究是止于后来的管理失控了。随之而来的,也便是清朝的下坡路。
1840年,一炮打响的鸦片战争,让整个中华大地沦为一片失控场面。而晚清政府的不作为,无疑是给这即将到来的灾难点火助威。
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后,整个大清俨然变成了列强的殖民地,人们的生活变得四分五裂,任由侵略者的摆布也不能吭声。民间曾涌现出无数起义组织——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然而,它们最后都以失败告终,毕竟在那个时代和那个社会,限制性实在太多了。
终于,在1912年,溥仪不堪列强的压迫与民众的怒吼,签订了一纸条约,这也预示着清帝退位,大清帝国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整个华夏也成了各派活跃的乱世,不亚于千年前的礼崩乐坏、百家争鸣。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无法顾及其他,只得先求自保。转眼间,小农经济也不再适合那时的社会,土崩瓦解迫在眉睫。外来资本主义的刺激,也正迫使古老的中国因时而变。许多人抛下了曾赖以生存的农业,去尝试很多新的出路。工商业、商品买卖甚至移民,都是人们考虑与尝试过的出路。
贵族何去何从
连百姓都如此辛苦地在乱世中求生存,那那些没落的贵族又该何去何从呢?
我们知道,其实那些贵族并不像老百姓一样平凡地生活着,每天为了第二天的口粮操心。生在朝廷,他们就注定拥有普通人望尘莫及的财富与自由。
就拿慈禧太后来说吧,她是个极其奢靡的人,在用膳上,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她开创了“御膳房”这一部门,内有一百多个炉子,三百多个厨师,都是只为慈禧自己服务的。每次吃饭,都会有太监们浩浩荡荡地组队进入慈禧房间,行复杂冗长的一系列礼仪,再有四位老太监专门跪在地上喂太后用膳,用罢,太监们还要重复以上繁琐的礼仪。
而如今没落了的他们,又该怎样适应新的生活呢?
满清八大姓,是清朝最大的一部分贵族群体。他们的祖先曾跟随皇太极打天下,然后被朝廷重用,渐渐积累起很大一部分的财富。可以说,生在这样的家族,一辈子的吃穿根本就不用愁了。而当时的清朝街头,那些悠闲游荡的纨绔弟子们,不用想,全都是八大姓的后代们。
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带来了罂粟与鸦片。这些毒品摧残着腐朽的清政府官员,也成了八大姓们日常的消遣。酒楼、府上随处可见那些贵族们吸食鸦片、歌舞升平的场景。这样的状态,也预示着他们逐渐的式微。
商业重振雄风
那一部分成天纸醉金迷的贵族们,其未来不言而喻:走向灭亡,被时代淘汰;但也有另一批明事理的人,他们选择重新开启生活,适应时代。而后面的那一波,事实证明他们后来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们选择了商业。
我们知道,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是多么深刻地印在当时人民的心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里面所说的“下品”,便有着商业的一份。在中国这个农业为主的大国,商业被看做最末尾的职业。
而当时的清末,传统农业早已被冲击的四分五裂,列强带来了炮火,但也带来了先进的一些技术。维新派等社会涌现出的许多有识之士,开始研究如何适应时代、对抗列强。有一部分贵族,有着敏锐的头脑。他们抓住了时代的洪流,涉足了那曾经处于鄙视链顶端的商业。
其实,虽说自古以来都是重农抑商,但在这样混乱的时代,农业没落,商业也当然应该随之而顶替起中流砥柱的位置。只是处于那个时代的人们,当局者迷,并没有料到即将到来的大变革。
一些贵族凭借自己手中的一部分财产,被迫去经商。然而,令他们万万想不到的是,经商居然成了一个可观的出路。由于列强逐渐侵略了华夏的土地,中国不得不对外开放,外国的许多商品、资本和原料,就都源源不断地来到了中国。
这时候,贸易也是亟需人员的。他们就这样抓住了机会,比起那些仍然固守那片农田的农民和仍沉醉于靡靡之音的吸鸦片贵族们来说,他们俨然成了那个时代最有发展潜力的人。而经商这一行业,也开始逐渐走入中国人的世界。
结语
那些成功了的皇族们,有着两大特点:第一,是手中本就有着一些资本,有“创业”的本钱;第二,是抓住了机遇,能在这迷雾重重的时代擦亮眼睛,坚持那一条路,结果获得成功。这个道理,放在如今的职场,不也是如此吗?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