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指责朱棣谋朝篡位,从侄子手中抢夺大明江山之时,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朱棣不取代朱允炆,明朝还能有日后的繁华吗?以朱允炆的能力,真的能带领明朝走向未来吗?答案恐怕是否。
但是朱元璋放弃朱棣选择朱允炆,虽导致明朝内乱,发生靖难之役,但却避免了更大的悲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皇位继承人问题
公元一三六八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宣告一统江南,常年战乱终于终结,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朱元璋从草根到和尚,再到乞丐,再到从军跟随郭子兴征战天下,最后自创基业,打下大明江山,他一路披荆斩棘,见过太多恶人,这使得他成为皇帝之后,为老百姓着想,嫉恶如仇,成为老百姓心目中一代明君。
朱元璋在位期间,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经济上大搞军屯,新修水利,减免赋税;文化上大兴科举制度,注重培养人才;外交上大力发展邻国关系。在朱元璋的治理下,明朝百姓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人安居乐业。
看着明朝发展越来越好,朱元璋内心也十分高兴,这不正是他当初离开黄巾军,自立门户的初衷吗。然而新的问题又随之而来,此时的朱元璋,已不再年轻,他必须考虑自己百年之后国家发展之事。
换句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明朝皇帝如今是自己,而自己去世之后,又有谁来做新一任皇帝?起初按照历朝规律,皇帝继承人均由大皇子担任,朱元璋便选择了大皇子朱标做皇太子,其他人对此也毫无怨言,谁让他们不是大皇子呢。
可是在公元一三九一年,也就是朱元璋五十九岁那年,大太子朱标在考察西安和洛阳之后,没过多久便身患重病,不到一年便去世了。朱标的去世给朱元璋带来很大打击。
已经六十岁高龄的他,再想重新培养一位合格继承人,恐怕难如登天,他早已没了那个精力。或许在很多人看来,皇太子只不过是皇帝赐予的名号罢了,再赐一个人不就是了,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皇太子继位之后,不仅要有治国能力,还要有任用贤臣避免小人的判断力,最重要的,得有能够平息他人造反的军队实力。为了朱标能符合要求,朱元璋可谓煞费苦心。
能力方面派他到处历练,军队实力方面,亲手为他打造太子党政权。可如今朱标一死,所有付出都功亏一篑。然时不等人,自己年事已高,储君问题必须解决。
于是朱元璋几经考虑,便选择朱标之子朱允炆做皇位继承人。一方面这样一来朱标一派的太子党政权不用重新打造,另一方面,也不会使得自己众多儿子闹矛盾。然而朱元璋不知道的是,他的这个决定,虽然稳定了各藩王,但却导致靖难之役的发生,差一点使得明朝分崩离析。
靖难之役
朱允炆上台后为明惠帝,改元建文, 故也有建文帝之称。朱元璋去世前,害怕诸位藩王打皇位心思,于是下诏“在自己去世之后,不许诸王入京探望”。
然而尽管有朱元璋的诏书,燕王朱棣仍然在朱元璋死后朝京城赶来,或许是想见父亲最后一面,又或许是有其他想法,但不论如何,朱棣的目的都并未实现,因为朱允炆在得知这件事后,立马派人以皇帝名义下令让朱棣返回北方,这件事令朱允炆和朱棣闹得很不开心。
朱允炆上台时,中央军虽强大,但北部边境诸王已经发展出极大势力,宁王朱权有带甲士兵八万之众,战车六千多架,燕王朱棣虽稍逊一筹但也不相多让。
这就使得朱允炆作为皇帝毫无安全感,为了减少各位叔叔对自己皇位的威胁,朱允炆采用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计谋,下令削藩。削藩很快组足见成效,齐、湘、代三藩王被贬为庶人。
眼看着利益即将受损,朱棣对此展开反击。公元一三九九年,朱棣起兵造反,以“清君侧”为由,挥师南下,直逼都城南京。长达四年的战争,以建文帝战败而告终。朱棣继位,朱允炆不知所踪,有人说他逃往海外,也有人说他于宫中自焚而死,总之下落不明。这便是靖难之役。
对于靖难之役,很多人批评朱棣,说他大逆不道,说他没有德行,竟然从侄儿手中抢夺皇位,并且在称帝之后,对待百姓十分残暴,例如修建紫禁城一事,长达十四年时间,先后征用二十三万名工匠,动用上百万名民夫,如此劳民伤财,只为修建一座宫殿。由此看来,朱棣遭后人否定,确实有一定道理。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若当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取得胜利,明朝百姓便会过得更好呢?
朱允炆的治国能力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朱元璋选朱允炆做皇帝,虽然导致靖难之役,但却避免了更大悲剧的发生。从朱允炆的治国能力上,我们不难得出这个结论。朱允炆在位时间极短,只有短短四年,可他却在这四年当中,将自己的“治国能力”充分展现出来。
首先他大开科举制度,重视提拔文官,轻视武将。例如给他出主意,实施削藩政策的文臣齐泰、黄子澄,都是被他重用的文臣。然而这些人只会纸上谈兵,若不是他们,恐怕靖难之役就不会发生,朱棣也不会起兵造反。
其次,朱允炆是纯粹理想主义者。他推崇方孝孺的言论,想要建立儒家理想社会,即《周礼》中描写的社会,他甚至为此提倡恢复井田制,开历史倒车,一个被历史废除的制度,足以证明存在缺陷,可朱颖文却对此抱有希望,可见他并不适合治国理政。
最后,朱允炆妇人之仁。朱允炆没做皇帝之前,拥有道德与善良,尚可以被视作美好品德,可他做了皇帝之后,便应当立刻转变角色,因为皇帝并不仅仅是一个职位,它代表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如果一个皇帝妇人之仁,表面上拥有善良品质,然而实际上却会在日后损害国家或者百姓权益。
朱允炆的妇人之仁,体现在他放归朱棣三子之上。如果当初他以朱棣三子做要挟,恐怕靖难之役的结局将会改写。可他却作死想要体现仁义之风,放虎归山,这三个儿子,在朱棣“清君侧”的过程中,发挥出了重大作用。由此可见,朱允炆的妇人之仁,加速了自己的失败。
综上所述,如果朱棣没有造反,朱允炆一直做皇帝,恐怕以他开倒车的做法,诸位叔叔还未造反,百姓中的富商便会勾结起来,共同反对朱允炆,届时,明朝将会再次发生百姓起义之事,明朝根本不可能繁荣近三百年。
结语
人性向来同情弱者,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战败,朱棣作为加害方,受到许多人口诛笔伐。然而,历史之所以如此发展,一定有其道理可言,就如同生物界有“适者生存”之理,朱棣比朱允炆明显更适合做皇帝,让朱棣做皇帝又为何不可呢?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朱元璋的决定并没有错,虽然靖难之役发生,但却避免了更大的悲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