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除了关羽和张飞外,还有一个人我们不能忘记,那就是常山赵子龙,这句话我们经常在《三国演义》里面听到。赵云在历史上的功绩也丝毫不比关羽和张飞差。
赵云是刘备手下的五虎上将之一,刘备的五虎上将分别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人。赵云仅次于关羽、张飞,可见其武力定不差。在蜀汉时期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之战、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两扶幼主等都已凯旋而归,赵云一生历经无数大战未尝一败,长坂坡在百万曹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竟然全身而退,一战赢天下。可见其神勇。
关于赵云的出生,历史没怎么记载,我们只知道赵云在投奔刘备之前是跟着公孙瓒的。公孙瓒对前来投靠的赵云很是敬佩,于是将赵云引见给了当时也投靠再其门下的刘备。
公孙瓒问赵云:“听说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绍,怎么唯独你却要投奔我?”
赵云说说天下大乱之间必定要选择仁义之主的这一边,这句话说得公孙瓒很高兴。可是后来公孙瓒肆意妄为,滥杀无辜,于是赵云发现自己看错了,公孙瓒并非他心目中的明主时,决定离开,他以兄长去世需要料理的理由离开公孙瓒。
不过在公孙瓒这里赵云认识了刘备,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赵云离开公孙瓒后,回到老家,七年之后,赵云跟刘备在邺城再次相逢。从此之后赵云就跟着刘备,南征北战、东征西讨。
就算刘备在怎么落魄,多次易主,赵云也始终不离不弃,可见赵云是个很重情重义之人,对人跟忠诚。赵云的第一个闪光点在长坂坡,刘备又一次逃走,赵云却往曹军方向去了,有人说赵云投曹操去了,刘备喝止“子龙不弃我走也”,后来赵云果然带着甘夫人和刘禅平安回来。
赵云助刘备夺取益州时,刘备下令:“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公然将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园地桑田赏赐给诸将,以收买人心。
刘备是很大方的人,根据《华阳国志》中的记载,说刘备攻取益州后,给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这四人封赏最多,每个人都得到黄金五百斤,白银一千斤,铜钱五千万,锦缎一万匹。
难道如此封赏,赵云给刘备提建议说不可。这是赵云第一次跟刘备提建议,赵云的观点是:“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赵云一番话,把刘备说服了,刘备听从了赵云的建议,稳坐益州蜀汉江山五十年。
不过赵云这个建议,这让他得罪了那些跟刘备打天下的人。赵云第二次建议是刘备讨伐孙吴的时候。
公元221年4月,刘备在成都登基称帝,三个月后,刘备打算东征孙吴,以报关羽身死和孙权夺取荆州之仇。
对于此,虽然大家都知道此举很冲动,但谁也不敢去提建议,包括诸葛亮,唯独一个人敢想刘备提建议,那就是赵云,这是赵云第二次向刘备提建议。当时赵云很不认同刘备的决定,他上奏刘备,称曹操才是国贼,孙权并不是。
所以我们蜀汉现在要做的是不是跟东吴为敌,而是应先灭掉曹魏,只要曹魏被灭,东吴孙权定然会对蜀汉俯首称臣,虽说此时曹操已经去世,但是曹丕篡汉称帝,早已引起民愤。而此时正是出击的时候。所以赵云坚决反对刘备去打东吴。
然而并没有用,刘备铁了心要为自己的兄弟报仇雪恨,而且誓死夺回荆州,所以,还是去打东吴,结果了惨败。
夷陵之战对于刘备而言,损失惨重,战士死伤无数,后来诸葛亮花了足足5年的时间休养生息才让蜀国有了可用之兵和打仗之兵,这个损失可见一斑。而参加伐吴的很多蜀国将领也都遇难,蜀中精锐损失殆尽,蜀汉还出现了人才断层。
总结来说,夷陵之战就是预示蜀国走向衰亡的引子。赵云这个建议,刘备不听,差点亡了国。
从这两个建议上来看,赵云这个人头脑清醒,能够审时度势,把握分寸,提的建议都是合情合理的。第一个建议刘备采纳了,于是坐稳50年江山,但第二个建议刘备没采纳,于是亡了国。
如此也可以看出赵云不愧是三国里最值得敬佩的人。
朋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