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始皇帝是一个铁血的君王,似乎很多人都害怕他。然而,却有这样一个人,他差点就给秦始皇脑袋开了瓢,虽然没有成功,但却在多年后灭了秦国。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秦始皇嬴政的统一之路
前247年,13岁的秦王嬴政即王位,此后9年的时间他都无所作为,但却一直严于律己。当时,吕不韦把持朝政,还因此爆发了嫪毐之乱。
终于,公元前238年,已经22岁的秦王政,先后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嫪毐集团,将秦国的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他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不断提高秦国的国力,使得秦国成为了当时军事、经济最强的国家。
后来,他又与文武百官商议了一个统一天下的战略,即:“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其中,具体的措施便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
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与当年范睢的远交近攻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时代已经不一样,大秦统一天下的时代已经来临。从公元前230年开始,秦王开始了统一天下的步伐,他的第一战就是韩。
期间,一共花费了10年的时间,截止到公元前221年,嬴政灭齐国后结束统一战争。同时,嬴政结束的还有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大秦统一天下后,始皇帝在文字、度量衡等方面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总之就是两个字“统一”。说实话,这对其余六国百姓而言虽然有点苦恼,但对一个民族而言却是有着重大的贡献。
汉民族能够经历千年而不衰,各种民族不断融入其中,与始皇帝的“统一”二字有着很大的关系,它的这两个字促进了各民族、各国百姓的交流与融合。
不过,秦始皇虽然好,但在当时却依然有人视他为仇敌,尤其是六国贵族之人,张良便是其中之一,他甚至还曾设计刺杀过秦始皇嬴政。
张良刺杀秦始皇
根据历史的记载,张良出身于韩的贵族世家,他的祖父名叫张开地,曾连任韩三朝的宰相。父亲名叫张平,也是韩的二朝宰相,可以说张良的家族很“豪气”。
可惜的是,韩至张良所在的时代,已经是日路西山、岌岌可危了,果不其然在大秦的铁骑下,韩第一个灭亡,而张良也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的机会。
俗话说得好:“多人钱财,犹如杀人父母”,当时的张良还是一个“愣头青”,不像后来那么沉稳。为了给家人报仇,也为了泄愤,他散尽家资,找到一个大力士,准备刺杀秦始皇。
当时,张良为这个大力士打造了一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随即他便不断打听秦始皇东巡行踪。最终,他制定了也给计划,就是在秦始皇东巡的必经之地——古博浪沙埋伏。
大约在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的车队来了,张良的计谋似乎即将得逞。然而,因为一件事情,使得他的阴谋落败。当时,按照君臣车辇规定,天子六驾,也就是秦始皇的座驾由6匹马来拉。
根据这个规定,张良的目标就是6匹马的座驾。可是,当秦始皇的车队来到他的伏击地点后,居然所有的座驾都是由4匹马,他根本就分不清哪一个是秦始皇。
眼见始皇帝的车队渐渐过去,张良也比较着急,随即他便找了一个比较奢华的座驾,让大力士将大铁锤扔下去。说时迟、那时快,座驾立刻被大铁锤砸得四分五裂,里面的人也死了。
但秦始皇却没在其中,张良的计划就这样泡汤了,无奈之下只能选择逃命。也是张良命不该绝,虽然秦军不断追查他的下落,但张良每次都能够化险为夷。
一本书改变了人生路
后来的一天,张良来到了沂水圯桥头,遇到了一个穿粗布短袍的老翁,此人便是黄石公。黄石公脱了鞋子扔到桥下面,让张良去捡,同时还让他给自己穿上。
张良虽然恼怒,但依然秉承着尊长的态度照做了,黄石公看他的人品还可以,便在五日后给了他一部书,这部书籍便是有名的《太公兵法》。
得到这部兵法后,张良大吃一惊,但很快他就沉下心来,并找了一个安静的地方,每天都在研究这部书籍,最终使自己有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
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秦朝末年、百姓苦不堪言,随着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响起,天下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反对秦朝的统治。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隐藏多年的张良再度出山,并拉起了几千人马起义反秦。不过,张良的势力毕竟很小,后来便投靠了刘邦的汉军,成为了他的军师。
在灭秦方面,张良给刘邦出了一个很不错的策略。简单而言,战争并不一定靠打才能取得胜利,所以当项羽兵困巨鹿的时候,刘邦却通过一场场的和谈、劝降,比项羽先一步到达关中,成为了关中王。
灭了秦国后,在楚汉争雄期间,张良又帮助刘邦摆脱了鸿门宴的危机,并在日后助他从巴蜀打回了关中。楚汉争雄末期,双方一度陷入僵持局面,张良又一次给刘邦出奇谋。
他让刘邦拿出“重诺”,许給英布、彭越等人重利,让这些人背叛项羽。果不其然,他们早就对项羽怀有不满,现在刘邦伸出橄榄枝,他们自然接住。
后来,项羽前有刘邦,后又有彭越、英布等人断粮道,兵败垂成、自刎乌江。可以说,刘邦能够第一个打入关中,同时又消灭项羽,张良居功至伟。
当然,张良的成功也离不开那本《太公兵法》,正是这本书让他从一个“莽撞小子”,变成了一个“沉稳军师”。由此可见,多读书还是有用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