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一位旗人贵妇,头戴大拉翅,脚穿盆底鞋,手拿团扇,端坐于一个很硕大的穿衣镜前,这是在照相馆里的一张摆拍照,椅子和镜子都是这里的道具,那时很流行这种拍法,可以同时看到人的正反两面。
▲大户人家的女眷吃饭场景,六个妇人围坐一桌,看头饰和脚(没有缠足),应该也是个旗人家庭,一个小丫鬟和一个老妈子侍奉在旁。
▲一个囚犯被关在站笼里当街示众,脚下垫几块活动的木板,现在还刚好能够站立,如果时间一长,脚下掌握不好平衡,或者被抽走垫板,将是非常残酷的刑罚,严重的能要人性命。
▲晚清采耳,俗称掏耳朵,与洗澡、捏脚并称民间“三大舒服”,每当剃完头后,剃头匠会再赠送这项服务,据说又酥又麻,又爽又痒,妙不可言。
▲很有夫妻相的一对官场夫妇,夫人裹了小脚,桌上摆一件玉石插屏,明清两代很是风行,这种东西由屏风演化而来,但已没有了屏风阻挡视线,象征权贵的作用了,成了室内装饰的重要摆件,具有较高的赏玩价值,又因材质珍稀,也是一种低调的炫富物件。
▲两个男子正在室外治病,其中一人往另一人胸衣前涂抹药物,看这人“大义凌然”的样子,可能这药物外敷会很疼痛,莫非是失传的金创药?
▲公堂之上,官员正在审理犯人,两旁还有文书及陪审员,犯人匍匐在地正听候发落。
只是这公堂不在衙门里,好像是临时设设置的,没有“海水朝日”图和“明镜高悬”匾,身后对联“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是文人书房联,正中画像竟然是关公,也不对头。
▲晚清皇宫里的5位妃嫔,皇帝的女人,长相普通,也没有朝服和朝冠,可能最多也就是个贵人的级别,甚至更低。
▲三个小孩子,看衣着家境应该不错,只是男孩这发型不像是晚清的,倒像是民国初年的。
▲1908年11月,光绪出殡时的场面,这位满清第十一位皇帝四岁登基,一生受慈禧的压制,活得憋屈,死得也不明不白,但葬礼排场却很大,资料显示,这天出殡活动消耗白银45万两,光是抬皇杠(灵柩)的足足有7920人,都是些包衣旗人,一天分60班,一班128人(如图),声势浩大。
▲清朝光绪年间的护照,钦差出使德国用的,还有时间限制,到期还得上缴。
▲一个破败的关隘前值守的清兵,看这衣服,看这发型,唉,形象太差,感觉还不如前面的站笼里的囚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