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最高学府——国子监
同年秋天,妙笔生花的欧阳修在国子监举行的课业考试第一名,成为监元。随后又在开封府的解试(相当于明清时期的“乡试”)中凭借锦绣文章斩获解元。第二年,解元加身的欧阳修在开封府参加省试(科举中的礼部试,相当于明清时期的“会试”)。
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
此次省试的主考官是当时的词坛宗师——晏殊。早在被任命为此次省试的主考之前,晏殊便毫不留情地抨击当时科举只重记忆背诵的弊端(“专取记诵,非取士之意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主张应注重考察学子在政事或经义方面的见解(“并试策问,参其所习,以较才识短长”——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此番被仁宗委以为国选才的重任,晏殊自然要将自己的取士思想在省试中加以应用。经过几天的斟酌,晏殊和其他考官最终将《司空掌舆地之图赋》定为此次省试的考题。
北宋名臣——晏殊
考试过后,在主持阅卷的时候,看到一份份不甚满意的答卷,作为主考的晏殊不住地摇了摇头。说实话,众考生成绩难入晏殊法眼着实不能怨这届他们能力不济,晏殊这个题目的难度是有点大。
一向对文章要求甚严的晏殊在看到一份考卷后却是赞赏非常。在这份考卷中,不仅明确指出了这道题出自《周礼·司空》,更重要的是文章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文坛领袖、朝廷大臣欧阳修
完成“连中三元”(迷你版)壮举的欧阳修自然是志得意满,甚至有点膨胀。在殿试的开始之前,欧阳修就已经觉得此次状元非自己莫属。为此他还特地定做了一件新袍子,打算自己高中状元之后再穿。
状元及第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
殿试前一晚,欧阳修的国子监同学王拱辰在打闹之时非要穿上欧阳修准备的那件新袍子。穿上后王拱辰还戏谑道:“我穿上状元郎的袍子了。”
没想到,一句戏言竟成真。放榜那天,王拱辰名列魁首,而对状元志在必得的欧阳修却只名列第十四。虽说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但对“学霸”欧阳修来说无疑是考砸了。
殿试现场
据野史轶闻记载,欧阳修没能成为状元是因为晏殊等考官认为锋芒太露对年少的欧阳修不是好事,于是便建议仁宗不要将其列为状元。但我们要知道,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若皇帝看中了欧阳修的文章,想必欧阳修的状元之位是跑不掉的。所以,那些野史轶闻权当一乐,不可过分较真。
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
那位“抢走”欧阳修状元郎头衔的王拱辰在殿试上也有一则轶事。当仁宗决定将王拱辰列为殿试头名时,王拱辰却拒而不受,直言自己的文章之所以能够夺魁是因为前不久自己写过一模一样的文章,若因此被列为第一算不得真本事。
后人有的感佩王拱辰的诚信,有的则认为王拱辰此举实为沽名钓誉。但不管怎样,仁宗皇帝听后对他是大加赞赏,不光坚持将他列为状元,还赐名“拱辰”(王拱辰原名叫王拱寿)。
欧阳修和王拱辰,一个对状元求而不得,一个却主动放弃,命运就这么捉弄了二人一下。更巧的是,二人后来更是一同成了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薛奎的乘龙快婿,但在庆历新政中,这对连襟却站在了不同阵营。当然了,那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