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国破山河在!睢阳保卫战的张巡,被誉为唐代岳飞,曾“守一城,捍天下”

国破山河在!睢阳保卫战的张巡,被誉为唐代岳飞,曾“守一城,捍天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32 更新时间:2024/1/18 17:27:49

作者/李青友

首发/文化影响力

张巡是大唐名将,实在有所拘囿。古代没有专门的军校,通过科举考试的士子们,精通文事,从而精通吏事,也就精通了人事、政事和军事。将相本全才,文武都不分。这在张巡身上也体现得很明显。

▲河南邓州,张巡故里碑。图源/网络

《新唐书》记载,张巡是邓州南阳人。在灿若繁星的南阳历史名人中,张巡照亮了大唐帝国灰色的天空。

张巡小时候就聪敏过人,记忆力超强,书读三遍,终身不忘。他写文章也是提笔落纸,立马可就。张巡知识渊博,对兵法、阵法很通晓。唐玄宗开元年间,张巡32岁那年,考中进士。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在唐代,能考中进士,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当时流传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50岁考中进士,已经算是年轻的啦。要知道,一代文章宗师韩愈,连考4次,才中了进士,还是第13名呢。

考中进士的张巡,刚开始只做了太子通事舍人的官职。当时权臣杨国忠把持朝政,好多走仕途捷径的人都依附他,张巡不愿依附。张巡后来外放在地方去当县令,政绩卓著,口碑很好。不料,安史之乱却爆发了。

755年冬,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举旗叛乱,“渔阳鼙鼓动地来”。叛军准备充足,所到之处,攻略无敌,大唐帝国的守将或降或逃,朝野震惊。洛阳、长安相继失守,唐玄宗也南逃蜀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在国家危亡之际,只有县令级别的张巡起兵平叛,在宁陵(今河南宁陵)、雍丘(今河南杞县)一带屡挫叛军。不料,雍丘县令令狐潮投敌,并协同安禄山叛军攻打张巡。张巡退守雍丘县城,苦战60多个昼夜后,无奈东撤到睢阳(今河南商丘),与睢阳军政首领许远合作抗敌。

睢阳是个战略要地,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睢阳保卫战是至关重要的。为什么呢?因为唐帝国所急需的税赋、物资,都要通过大运河调运,而睢阳就是大运河的中转站和咽喉部位。睢阳,还是江淮地区的门户,保卫睢阳就保住江淮地区。

睢阳保卫战的胜利与否,是唐帝国兴亡的关键所在。历史,在岔道口。

▲睢阳的位置。图源/网络

757年,安禄山死后,其子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军13万,进攻睢阳。叛军中有很多少数民族将领,骁勇善战,气势凌人。面对强敌,张巡、许远激励将士固守,从早至午,接战二十余次,士气不衰。许远看到张巡才能非凡,就推张巡为主帅,而自己负责筹集军粮和战争物资,做好后勤工作。

张巡任主帅后,首先清除了内部叛将田秀荣,纯洁了队伍,统一了思想。然后张巡率军出城,主动袭击叛军,将叛军打得大败而逃,并缴获了大批车马牛羊等物资。张巡爱惜将士,把战利品分给了属下。 这次大捷后,朝廷表彰张巡的忠勇,拜他为御史中丞。

而这,睢阳保卫战才算刚刚开始。

乱局中的张巡,是唐帝国的希望所在,也是叛军的眼中钉。初期,睢阳城内只有6800人驻守。而尹子琦反复多次攻城,屡次受挫后又增兵睢阳,人数到13万。强弱之下,城内情况非常危险。

进士出身的张巡,当然不是一介书生。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张巡激励将士们说,逆贼乃乌合之众,虽然很多,但不足畏惧,只要上下齐心,必能打退贼逆,且兵不在多在精,将不在勇在谋。贼众寡谋,贼骄则无智,乌合之众少谋且犯上作乱,必败无疑。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张巡机动灵活地打退叛军数次进攻,又用计射伤叛军首领尹子琦,把叛军的士气打落。张巡还注重攻心,瓦解敌军。史载:“贼士攻城者,巡以逆顺说之,往往弃城来降,为巡死战,前后三百余人”。——攻心为上,这简直是用兵的至高境界。

张巡虽战略得当,战术有力,但毕竟是孤军,形势非常严峻。睢阳周边的濮阳、济阳,因守将得到叛军的粮食,而投降叛军。张巡派南霁云向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求救兵,贺兰进明却按兵不动。地方的武装是没指望了,只有等待朝廷的救兵了。就这样,睢阳变成了孤城,张巡变成了孤军。

救兵不至,睢阳危亡。在城中粮食断绝的情况下,树皮、茶纸都吃光了,将士就杀马而食,战马杀光了士兵们开始逮老鼠,捉麻雀充饥,甚至煮马鞍、铠甲等果腹。城中将士在不断减员,仅剩的几千人还在对抗13万叛军!

睢阳保卫战,相持七八个月后,尹子琦叛军破城,张巡等人被俘。尹子琦几次劝降张巡,得到的都是张巡的痛骂。最后,张巡、许远、南霁云等36人不屈而死。

很诡谲的是——睢阳城破三日后,唐帝国新任命的河南节度使张镐率军赶到,大败叛军,重新夺回了睢阳。帝国的援军只差这三日!而一个月后,坐拥十余万大军的叛将头目尹子琦,就兵败身死。帝国的平叛就查找一个月?

不是帝国不想尽快平叛,而是睢阳之战的主导者张巡太杰出了,庙堂上下的碌碌无为之辈太工于心计了!甚至到后来,朝堂智者还吹出一个“张巡杀尽城内三万人以饱餐”的超大泡泡。

英雄的出现,往往伴随着无限的悲剧。与其说“时势造英雄”,不如说“小人造英雄”。

张巡主导的睢阳保卫战,虽然失败了,但是他阻止了安史叛军进入江淮地区,保障了唐帝国的东南半壁江山的钱粮来源,在扭转整个战局中起到决定性作用。韩愈曾在《<张中丞传>后叙》一文中评价睢阳保卫战:“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因为张巡的“守一城,捍天下”,唐肃宗褒赠他为扬州大都督,封邓国公。后人为把张巡奉为“唐代岳飞”,在睢阳、杞县、南阳等地建立庙宇祭祀。对张巡的尊敬,已成为一种风俗信仰。这种信仰在闽台地区特别盛行。据统计,在台湾就有100多座纪念张巡的祠庙。

▲河南商丘,张巡祠。图源/网络

自唐宋以来,张巡因睢阳保卫战就被奉为忠烈英雄,不仅历代政府旌表,而且形成了自觉的民间崇拜。张巡忠义节烈的精神,体现在反对内乱,维护统一,捍卫和平的举动中,具有永恒的文化价值。

▲台湾云林县台西安西府 “双忠”信众到商丘市。张巡、许远世称“双忠”,闽台地区有“ 双忠”信仰。图源/中国台湾网

河南邓州,是张巡的出生地;河南商丘,是睢阳保卫战的发生地;闽台地区,是张巡信仰的聚集地。三地在弘扬张巡文化方面,应该紧密联系,充分合作,使张巡文化的当代价值凸现出来,莫让创造过历史的伟大人物,消失在当下的记忆中。

更多文章

  • 宁远:努尔哈赤的伤心地,袁崇焕的快意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宁远袁崇焕,袁崇焕时期的宁远是哪里,宁远大捷之后袁崇焕被捧上了

    努尔哈赤像1622年(明天启二年、后金天命七年),天命汗大败明辽东经略熊廷弼、巡抚王化贞,夺取了明辽西重镇广宁。明朝廷惩处了熊廷弼、王化贞后,委任天启帝的老师、大学士孙承宗为辽东经略。孙承宗起用了袁崇焕。随之,袁崇焕与天命汗激战于宁远。一、清太祖志在必得,发威宁远城。1626年(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

  • 牛人曹吉祥:拥立明英宗二次继位,晚年竟公然带人进攻皇宫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英宗太监曹吉祥,曹吉祥个人简历,曹吉祥博士

    曹吉祥,如果光看着三个字,确实吉祥满满。然而,对于明英宗朝的官员来说,此人却一点儿也不吉祥。曹吉祥,河北滦州人,曾是大太监王振门下的一个小跟班。他一直眼巴巴看着王振威风八面。俗话说机会是留给敢于赌命的人。曹吉祥就是个敢于赌命的家伙。正统十四年,明朝与瓦剌交战,引发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王振也被杀了

  • 金国两支王牌骑兵,灭掉辽国和北宋,被岳飞一战打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岳飞把金国打得有多惨,岳飞灭金国,岳飞对金国最经典的战役

    宋朝期间,金军凭借强大的骑兵部队屡次入侵中原,其中战斗力最强的当属拐子马和铁浮图这两支骑兵了。拐子马是对金军主力左右两翼精锐骑兵的统称,属于一种轻型或中型骑兵,士兵都是精于骑射的勇士,战马也是上等好马,作战时每名士兵一般配备两匹战马,以保证强大的机动性。另外和普通骑兵不同,拐子马不论是士兵和战马都有

  • 宁远之战——孤立无援的袁崇焕凭什么打赢了努尔哈赤?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万历四十七年,在萨尔浒,后金与明朝之间发生了第一次正面碰撞,结果,占据各种优势的明军竟然被八旗军打得落花流水,从此,明朝再也无力组织起对后金的进攻,而后金则开始由守转攻;在萨尔浒一战之后,后金八旗军锐不可当,打开原、取铁岭、攻沈阳、拿辽阳,在攻取广宁之时,还造成了另外一个英雄人物——熊廷弼的冤死(传

  • 岳飞后裔从不与两个姓氏通婚:一个有血海深仇,一个有救命之恩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岳飞后人禁止与哪两个姓通婚,岳飞的后裔分布,历史中真实的岳飞后人

    古时候有厉鬼索命的说法,如今我们都知道故事是杜撰的,但是本身表达的:即便死去也要报仇的想法却是根深蒂固的。可见面对害自己不幸身亡的人,死去的人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其实不仅是死去的人不会忘记仇恨,就连侥幸活下来的人更是如此。众所周知岳飞的冤死主要就是秦桧主导的,在逃亡的路中也导致他好不容易存活下来的后人

  • 欧阳修: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欧阳修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人生十句话,欧阳修的金句

    北宋景德四年六月二十一日(1007年8月1日)寅时,欧阳修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当时他父亲任绵州军事推官,已经56岁了。3年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父亲去世。欧阳修是家里的独子,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孤儿寡母只得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叔叔家不是很富裕,好在母亲郑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

  • 此人上梁山前武功盖世,上山后却从不上阵打仗,宋江也拿他没办法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宋江上山原因,梁山好汉最惨烈的三次混战,宋江身怀绝技上山后却从未施展过

    但是他上山后却从不上阵打仗,对于李应这个“怪癖”,哪怕是身为梁山头领的宋江也束手无策。李应 李应搭救时迁 李应是李家庄的家主,他因为出身富裕为人又仗义,所以在当地有着极好的名声,而且一手浑铁点钢枪使得出神入化,背后的五把飞刀更是传言可以百米之内取人性命。当地祝家庄和扈家庄以及李家庄三庄齐名,李应本可

  • 胡惟庸和刘伯温什么仇什么怨?刘伯温已经归隐,为何还要害死他?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刘伯温与胡惟庸关系,胡惟庸和刘伯温谁死得早,刘伯温真的是授意胡惟庸杀的吗

    和诸葛亮相比,刘伯温可能知名度和传奇事迹更少一些,但却帮助朱元璋完成了统一大业,从这一点上出发,可以说他是取得了比诸葛亮更高的成就。难能可贵的是,智略过人的刘伯温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在明朝建立不久后便辞官归隐,闲居家乡。然而,尽管刘伯温主动放弃名利,整天只喝酒下棋,从不提到自己当年的功劳,却还是没能

  • 历史故事——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朱元璋大臣李文忠,李文忠资料,朱元璋姐姐的儿子李文忠

    朱元璋很高兴地接纳了这个外甥,因为对朱佛女感恩的缘故,朱元璋对李文忠犹如亲生,把自己的外甥真心是当做儿子来养的。并且要李文忠随姓朱,改名朱文忠。这也是后来为什么有很多史料上叫李文忠为朱文忠的原因。朱元璋不但手把手教习弓马骑射,还给他请了范祖乾、胡翰作为老师,把李文忠培养成才,这也造就李文忠不仅是朱元

  • 宋朝吃文化:为何宋朝军事被人诟病,饮食文化却空前繁荣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自燧人氏钻木取火后,古人便采用烤煲焙炒的方式,开始了各种美食之旅,后来,又发明了陶器,可以蒸煮食物,形式更加具体可操作。到春秋时期,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以后,又历经秦汉的积累、晋唐的发展,至宋朝,饮食文化更是空前繁荣。宋朝饮食业的繁荣,是和经济的大发展分不开的。尽管宋朝的军事和政治屡被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