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时期,皇帝是九五至尊,就算是长辈见到皇帝也需要行礼参拜。尽管这合乎君臣之礼,但是却始终有些不妥。这条“任何人见到天子都必须下跪的礼仪”在汉朝初期被废止,作出这个举动的人就是汉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刘邦称帝后,为避免父亲下跪,想了一招被后世沿用2000年。
大多数人对于刘邦的印象都来源于《史记》,在司马迁的笔下,刘邦是一个无赖。年少时生性放荡,每日游手好闲,不读书也不劳作,甚至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也丝毫不在意。对于这样一个儿子,刘邦的父亲可没少操心。但是刘邦对于父亲的劝说却置若罔闻,他认为就算自己努力读书,遇不上机遇一生也只能碌碌无为,一无所成,但是一旦能够等来一个机会,他只要把握住就可以平步青云。
事实证明命运的走向和他所料一致。年少时刘邦想投身于信陵君门下,但是这个梦想还未实现,他就收到了信陵君去世的噩耗。机缘巧合之下刘邦遇见了曾为信陵君门客的张耳,两人一拍即合,成为了莫逆之交。但是这一段友谊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随着魏国灭亡,张耳也被通缉,只能够四处逃亡。
刘邦因此遭受了打击,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决定回到家乡做一个亭长。但是其实刘邦内心并没有被这样一个微小的官位所限制,他还是希望能够闯出一片天地,成为人中龙凤。秦朝的暴政最终激起了民愤,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起义的队伍中,希望能够推翻秦朝统治。刘邦意识到这也许是一个好机会,便义无反顾地辞官加入了义军。
他的才能在义军中很快凸显出来,甚至还招揽了许多人才到自己麾下,像张良、萧何、韩信都成为了他的亲信,为他出谋划策,冲锋陷阵。随着秦朝的灭亡,刘邦离自己的理想又更近了一步。但是横跨在他和终极目标中间,还有一个阻碍,那就是项羽。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故事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那“鸿门宴”上,刘邦示弱卖惨,项羽自大放过他,最终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自刎而亡。
刘邦,坐上了所有人都向往的至尊宝座。总的来说,刘邦是一个励精图治,勤勤恳恳的好皇帝,尽管大多数时候他会显得冷酷无情,但是内心却是一个孝敬的好孩子。他时常记起少年时父亲对自己的教诲,也非常感念于父亲对自己的宽容大度。在登上皇位后,他将父亲接入宫中,看到自己的父亲还需要给自己行礼的时候,心里非常不是滋味。
但是碍于宫中的规矩也不好说什么。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将父亲尊为太上皇,也就是皇帝的父亲,这样自己就需要向太上皇行礼请安,不用受君在前,父在后的规矩的约束。而这一招,在之后的2000年里,每一个封建王朝都在沿用。
当然,皇帝的宝座可不是那么好坐的。一旦登上这个位置,那就意味着整个国家的大事小事都压在了自己的身上。刘邦作为开国皇帝,更是需要决定哪些规矩延续前朝,又有哪些规矩需要新立。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他甚至对昔日的亲信下了杀手,韩信、彭越那些陪他出生入死,为他冲锋陷阵的将领万万没有想到,在受封诸侯王之后等待他们的却是死亡。
刘邦的翻脸不认人也激怒了唯一一个存活于人世的开国名将英布。他公开地向汉朝廷宣战,但是竟然没有人敢出来应战。其实这也是预料之内的事情,大将大多已经被处死,哪里还有能够被刘邦信任的将领能够领兵打仗呢。尽管彼时刘邦膝下已经立了太子,但是皇后和大臣们都极力反对让太子出征。
事已至此,刘邦决定亲自挂帅出征。因为英布是因为他的决策而起兵造反,这是对刘邦统治权威的挑战。年迈的刘邦不顾自己日渐虚弱的身体,在这场战役中打败了敌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同时这场战争也透支了他的身体,没过多久他就驾崩了。
所谓乱世出英雄,对于刘邦来说他出生在了一个“好时代”,一个能够让他闯出一番事业的时代。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如果刘邦仅满足于做一个小小的亭长,又如何会有登上皇帝宝座的机遇呢?因此一个人的成功与否,还是需要看个人的能力和把握机遇的能力的。
参考资料:
《史记·项羽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