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白遭儒生讥讽,他却笑着写下一诗,成为千年来骂人的绝唱

李白遭儒生讥讽,他却笑着写下一诗,成为千年来骂人的绝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591 更新时间:2024/1/18 17:30:15

子夏是孔子比较年轻的一位学生,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孔子希望子夏不要做小人儒, 而是做一名对自己有要求,有理想抱负,愿意肩负使命,通过自己的改变来推动世界改变的君子儒。尔后子夏果然不负孔子期望,教书育人,在全面继承孔子教育思想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成为春秋末期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儒家从一个小范围的职业,演化成一个大的流派,在这个重要的过程中,孔子充当着伟大的改革者和推动者的角色。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对儒学的大力传播也功不可没。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奠定重要基础;在汉代,汉武帝开始推行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让儒学占据主导地位。

经过后期的发展,到唐代,更是一种世界性的生活方式,对于各种文化、宗教派别予以最大的包容。对于儒学,唐太宗却说、舜、周、孔之道对于他而言,就像鸟有翅膀,鱼有水,失去这些就会死,不可暂无。儒学对中国而言实在是太重要,所以历来有很多读书人遵从儒家学说,而这些读书人被称为儒生。

并非所有儒生对儒学都能“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自汉代以来,便有齐儒和鲁儒之分。汉高祖刘邦初定天下之际,欲废除秦朝时所用的那套烦琐的礼仪,但又担心君臣礼仪不严。于是齐地儒生叔孙通自荐到鲁地找一些儒生,让他们和自己的弟子一起给刘邦制定一套相应的礼仪制度。

刘邦应允,并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简单易学,考虑他能做到就行。这里解释下齐地和鲁地,武王伐纣胜利后,对手下功臣进行分封,姜太公也就是姜子牙被分封于齐,主要都城是临淄;而武王的弟弟被分封于鲁,主要都城在曲阜,都位于山东。虽齐国国力强胜与鲁国,但鲁国的儒学文化和礼仪制度盛行,齐国文化渐渐消失,所以山东后来被称为鲁地,因孔子等名人的原因,那里算是“盛产”儒生的地方。

继续说叔孙通,随后他去鲁地寻找合适的儒生,却有两位儒生不肯前往,还讽刺叔孙通,大意是说叔孙通前后伺候那么多主子,都是溜须拍马得其重用,现在天下才得以平定,死的还没埋葬,受伤的还没会恢复,又来胡闹制定什么礼仪。不会跟叔孙通他们同流合污,要做自己去做吧,不要玷污了他们。

叔孙通只能苦笑他们是些榆木脑袋,根本不懂时代的变化。随后,叔孙通带着应召的三十多名儒生回到长安,加上自己的弟子等人共一百多人,制定完整简单易行的朝廷礼仪制度。西汉第一座正规宫殿长乐宫建成之时,各地诸侯和朝廷大臣们都来参加朝会。按照所规定礼仪,整个朝会让刘邦非常满意,让他真正体会到一国之主的尊贵。

叔孙通不仅因此升职, 还得到五百斤黄金的赏赐。但叔孙通大仁大义,也趁机让刘邦给其余儒生封官职,出宫后还把所得黄金分给那些儒生们。后来叔孙通还在刘邦去世后,辅助孝惠帝之时制定祭祀宗庙的仪法以及其他方面的礼法,总之在汉朝初期使用的各种礼法,均为叔孙通在职时所制定的。

在这以后,人们心中便有齐儒和鲁儒之分。大体是说齐儒能与时俱进,重世用;而鲁儒是那种只会死读经书,寻章摘句,不通世事的迂腐儒生。唐代著名诗坛领袖人物李白在初游鲁地之时,遇到很多“鲁儒”,交往后这些鲁儒对李白的言行举止多有不满,并予以讥讽。

而李白对他们也心有所鄙之,写下《嘲鲁儒》这首诗,成为千年来骂人的绝唱。这首诗讽刺那些鲁儒们死守章句,将《五经》背得滚瓜烂熟,却不懂得治国济世的策略,也不知什么是符合时代变化的事,行动迂腐,装腔作势。

四书也好,五经也罢,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这点一直从未改变过。作品里的每一句话有当年所作之时本来的意思,我们不能只死守,我们应结合时代的变化赋予不同的理解,赋予他们新的生命来指导并实践于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这样中国的核心文化为才能得到更好地传承。

参考资料:

《论语.雍也篇》

《嘲鲁儒》

更多文章

  • 李渊请求李世民饶了十个孙子,听到一人名后,李世民:全都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渊求李世民放过他的十个孙子,李世民怎么处理李渊的几十个儿子,李世民和李渊谁更厉害

    什么是亲情?通俗来讲是有着血缘关系的感情,而血缘又是个无法解释得清楚的东西。有着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甚至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无论他们之间发生什么程度的争吵,感情也不会受到影响。家永远是人们的避风港,可在古时候的帝王之家,所谓的亲情反而是争权路上的绊脚石,对于他们来说,至高的权位才是一生的追求,甚至会

  • 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一共有10个大臣参加,他们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怎么记载下来的,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做了一件事,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是怎么回事

    虽说李世民对于唐王朝有大功劳,但是最终李渊并未将他立为太子,反而按照传统选择了大哥李建成,这种选择让李世民极为愤怒,最后悍然发动玄武门之变,成为一生中永远的污点。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共有十名大臣支持,那么成功之后李世民是如何处置他们,这些人的结局又怎么样呢? 首先第一位大臣当属长孙无忌,他和李世民之

  • 尉迟恭凌烟阁排第七,秦琼排最后,是李世民不待见秦琼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秦琼和尉迟恭谁最厉害,尉迟恭是怎样跟随上李世民的,秦琼尉迟敬德谁左谁右

    凌烟阁,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为了纪念曾经为大唐做出突出贡献的文臣武将,所专门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这里面一共供奉有二十四人,他们被后世称之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而在这其中,曾经为大唐建立立下过汗马功劳,且在民间极富盛名的秦琼秦叔宝,却仅仅排在了最后一位。那么,是不是李世民不待见秦琼,故而才

  • 李世民的托孤大臣,反对武则天做皇后,小鸟依人最初竟然是形容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武则天给李世民说了哪八个字,武则天对李世民说的话,武则天李世民有孩子吗

    提到“小鸟依人”四个字,不会有人将他与大老爷们儿联系起来。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它最初竟然是拿来形容一位唐朝大臣的。褚遂良,作为李世民委以重任的托孤大臣,为何得到这样的评价?他又有着怎么样的传奇人生呢?褚遂良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刻苦攻读各类经史子集,文学素养过人。后来,其父在隋朝末年的乱局中投奔了唐朝,

  • 权利斗争的残酷,唐玄宗和太平公主的恩怨纠纷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玄宗和唐太宗,唐玄宗与太平公主仇恨,唐玄宗大权旁落

    影视剧中的武则天不过,虽然李唐经过这场政变得以恢复,但是,这为唐朝的政局,埋伏了重大的后遗症,或者说阴影也可以。武周虽然垮了,但是阴影,继续笼罩着复兴的唐朝。武则天做皇帝的时候,对于朝廷里面的各股势力——比如李家的,比如武家的,还都能起到压制和平衡作用,因此武周时代,朝廷政局总的来说还算稳定。而唐中

  • 武则天晚年迷恋男宠,狄仁杰劝谏她戒色,女皇却向狄仁杰张开了嘴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上狄仁杰与武则天的关系,狄仁杰第四部狄仁杰怎么飞出来的,武则天时期狄仁杰权力

    如果遇到明君,则能够繁盛强大,国泰民安,倘若遭遇昏君,往往会导致国家衰落,甚至覆灭。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有杰出作为的皇帝有许多,然而他们中的一些到了晚年的时候,也会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导致朝政混乱。他们的功过荣辱,也成为了今人所议论的话题。武则天,就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一位十分特殊的皇帝。首先,她是中国

  • 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朝无人能接,不料一人酒后出千古绝对.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贺的千古绝句,唐朝李贺图片,李贺写爱情的诗

    还有一位,少年成名,一生蹉跎,最落魄的富二代,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令诗坛震动,后人鲜有能对上后半句。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曾引用过这句千古名句,这个人就是诗鬼李贺,他的才华可与李白杜甫并驾齐驱,世有李白仙才,和长吉鬼才之说,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他的诗句奇巧浪漫,充满想象力,可以将从未去过的地方描写

  • 为什么宋朝一统天下后,不沿用唐代的府兵制度,而改为征兵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府兵,宋朝军营等级制,宋朝乡兵制度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在,一个国家的武力,对于一个政权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的封建时期,兵役制度就已经出现,这是封建国家军事力量的组成和军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在这个时代,君主们不但要努力发展自己的经济,而且要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唐代的军事力量在中国的历史上无人能及。唐代

  •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心里也没底,其中手下两重臣都不敢参与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世民如果不发动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为什么不隐瞒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死了多少人

    唐朝建立后不久,最重要事件就是“玄武门之变”了,关于这起事变产生原因及后果,后人评说不断。但由于历史是为皇帝服务的,对于这起事件真相,如果通过《旧唐书》、《新唐书》很难还原其中的真相,但从史料中,还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犹疑不定李渊开创唐朝靠的是机遇,如果没有隋炀帝瞎折腾,天下大乱,或许李渊想起兵,名

  • 唐高宗李治:一生只爱一个女人,江山抓手上,并非想象中软弱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还原真实的唐高宗李治,唐高宗李治有多强大,唐高宗李治的感情史

    唐太宗临死前,处理了两个儿子争储,李承乾与李泰命运很惨,从此也退出了唐朝历史舞台,一向不被看好,但软弱且认为不堪担大任的李治成为不二人选。长孙无忌不能再让这个外甥失去继位的可能,否则长孙家族的命运也会终结。一、李治的“软”对于唐高宗的李治评价,都是史书所记载的。其实李治的确是宽厚仁慈之人,而且李治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