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以后,中国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从周代“王”变成了“皇帝”。这一称呼,为后来的历朝历代所沿用,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自称“皇帝”,嬴政为何会有如此的自信呢?别急,我们来看看他的功绩就知道了。
在中学历史课本上,对于嬴政称“皇帝”是这样介绍的:“皇帝”二字,“皇”字取自“三皇”,是传说中开创宇宙的三位神仙;“帝”字取自“五帝”,是上古时期以皇帝为代表的五位半人半神的领袖。所以,“皇帝”是三皇五帝的合称。
说到这儿,嬴政自称“皇帝”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因为他觉得他的功绩比历史上的“三皇五帝”要更加伟大。他的大一统功绩,“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他开创的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三代之事,何足法也”,意思是历史上的那些事,都不足效法。他觉得他所做的这些事,比一切古人都要伟大,“以为自古莫及己”,意思是过去的一切称号都配不上他。如果他还像以前那样称“王”,是不足以显示出自己的功绩的,自己的江山也不足以传之于千秋万代。
众所周知,自周朝开始,国家的统治者大多自称“天子”,意思是“上天的儿子”。但自秦朝开始,秦始皇却从来没有自称过“天子”。
作为“上天的儿子”,“天子”听起来不仅好听,而且也很伟大,但秦始皇为何不使用“天子”这个称号呢?
关于“天子”,周朝人所信奉的天命观认为:“统治者的合法性来自于上天的委托,你若是干的好,上天就会越来越眷顾你;你若干的不好,那么上天就会降下惩罚,剥夺你的天子之位”。这就是所谓的“天命观”,其实就是让你信奉上天,变相对君权的一种限制,这和后来董仲舒的所提倡的“天人感应”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秦始皇是什么人?统一六国、结束了几百年战国纷乱的人物,这样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帝王,他有着极高的自信,他骨子里就充满了对所谓的“天命观”的鄙视,所以他是不接受这个理论的,他不想受任何人的控制,包括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嬴政认为,这天下的一切都要由皇帝一人控制,只有皇帝控制人,天底下不能有什么来控制皇帝。
因此,终秦始皇一朝所留下的资料或者碑文中,很少提到所谓的“天命观”。不信天命,对天底下的万事万物有着非凡的自信,这一切都是来源于“千古一帝”的底气。
此外,体现秦始皇自信的一面还有还有两件事:一是终秦始皇一生都没有立过皇后,关于秦始皇不立皇后的说法,有人认为是因为他的母亲赵姬的关系。其实不然,秦始皇之所以不立皇后,更多的是跟他非凡的自信有关,在他的潜意识中,他认为,天底下没有哪一个女人能够与自己地位平等,没有哪个女的可以跟自己平起平坐。大一统的功绩,造就了他非凡的自信,也造就了他唯我独尊的气势。
第二件事,就是废除“谥号制度”。什么是“谥号”呢?就是君主死后,他手下的大臣聚在一起,根据他一生所干的事情,给他取一个盖棺定论的称号,来总结他的一生。比如汉武帝、隋炀帝的“武”字、“炀”字都是谥号。由于每位君主生前所做的事情不同,所以谥号也有好有坏。从周朝以来,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谥号制度就一直被各国所沿用。
但到了秦始皇这儿,却将这一制度给废除了,为什么呢?因为作为秦朝统一的理论基础,法家思想认为:“人主独尊,不可议论”。做为臣子,无论君主是否犯错,都是不能去议论的,因为你没有评价的资格。而作为法家理论的忠实粉丝,秦始皇也认为,这种“子议父,臣议君”的制度,是极为大逆不道的,因此便下令废除了这个延续了上千年的“谥号制度”。
那么,谥号制度废除后,怎么区分以后的皇帝呢?难不成都称他们为秦皇帝吗?秦始皇说这个好办,他说道:“朕称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意思是说:从他开始,他自己称为始皇帝,接下来的皇帝依次类推,二世三世一直那样传下去,直到万世。
从废除“天子”称号,自称皇帝,到一生不立皇后,再到废除“谥号”制度这三件事,我们可以看出统一了六国之后的秦始皇嬴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非凡自信,想开创什么就开创什么,想废除什么就废除什么。他真的可以说是一个自古从来不曾出现过,未来可能也不会再出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