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的道君皇帝嘉靖,他是一个权谋心术达到了极致的皇帝,但同时也是一个道教的集大成者。
一个靠写青词来制约臣下的皇帝,他的道学功底绝对不会输给其他人,所以他才有足够的自信来统御万方。
所以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需要“聪明人”去理解执行,但是这句话的最终解释权却牢牢地掌握在了嘉靖的手里。
因此《大明王朝1566》开播之初,收视率惨淡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个道君皇帝的台词“太硬”,没啥表情。自然就没有小燕子他爹乾隆皇帝吹胡子瞪眼睛,一口现代大白话,那么热闹。
《大明王朝1566》里的嘉靖皇帝是需要翻译、解读,观众们才能理解这部剧的妙处,也才能理解嘉靖超高的智商权谋。
嘉靖从来都不是用皇权直接命令他人的人。他对待任何问题,都不会直接表态,而是会把这事情搞复杂,然后把问题置于他的道学逻辑之下,通过掌握最终解释权的方式,把一切皆置于自己的把控之下。
因为此前嘉靖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就通过“大议礼”的方式,成功地把大明究竟该有谁说了算,转换成了一个孩子该不该认亲爹的问题。最终将朝廷里的话语权最终从内阁杨廷和的手里转移到了嘉靖自己的手里。
在《大明王朝》的第一集里,嘉靖就说了那句著名的“云在青天,水在瓶”。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其一)》
这句话本身就是“禅宗典故”,本意“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他自身原本属性,有自己合适的位置。嘉靖用这个典故,非常符合其道君皇帝形象。
但是嘉靖说这句话的目的,绝对不是在显示自己有多高的道学水平。因为道学在他展示给众臣的状态,就是嘉靖本是道中人,这是嘉靖的哲学态度。
然而这句话给到下属们的意思是“道法都讲究自然,你们”各安其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了么”?
很显然在第一集,钦天监周云逸就是“不安其命”的代表。
作为钦天监的一名官员,如果他和别的同事一样,只负责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那他这叫“各安其命”。
但是周云逸与生俱来的读书人的使命感,让他彻底犯忌了。
他把“京师久旱不雨”归纳为是上天对朝廷现状的不满,把责任直接推给嘉靖。
“宫内开支无度,阁衙上下贪墨,国库空虚,民不聊生,这是上天示警!”
钦天监在历代王朝,的确有一个重要的职能,为皇帝代为解释“天意”。秦汉及以前,是太史令掌握其职,本身的目的就有制约皇权的意思。
但是自从董仲舒提倡“天人合一”之后,那个“天意”本质上就是皇帝的意思。即便下“罪己诏”,那也是皇帝自己的意思。明朝把“司天监”改称“钦天监”,一字之差,意思早就变了。
很显然,周云逸无论出于什么真实目的,他都犯忌了,他挑战了嘉靖对游戏的最终解释权。
所以第一集,嘉靖其实就遇到了他概念里的最大危机。嘉靖应对的方案是必须以“同样的规则途径”把这局掰回来。
掰回这局的方式,绝对不是杀了周云逸,周云逸的死只是结果。
那种蠢笨的办法也只有冯保这样利欲熏心,看不清形势,乱拍马屁的角色才会去做。但是冯保也不是完全看不清形势的人,他是个投机的好苗子,但是猜人心,永远只猜对一半。
周云逸触碰嘉靖底线,所以周云逸必死,但是整个冬天的确没有下雪;怀疑周云逸背后有人指使,而且不管背后指使之人是谁,都可以按到徐阶、高拱、张居正的头上,但是周云逸既然敢说,他就没打算活,更不可能攀污谁。这些都是冯保尚不成熟的表现。
“云在青天,水在瓶”,所以周云逸死,嘉靖就下《罪己诏》;天不下雪,嘉靖就亲自斋戒求雪。
虽然嘉靖可能心里也没底,这雪几时能下来?但是嘉靖必须要按照这个方式来掰回最终解释权,否则后患无穷。这就是即便是嘉靖本人,也要“云在青天,水在瓶”的意思。
在求雪的第七天,终于下雪了。嘉靖的内心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但是冯保的表现才是嘉靖内心的另一半真实表现。冯保抢头功,自己偷偷跑去报喜。偷偷地开心是嘉靖真实的内心。
但是那是嘉庆的内心,不是冯保自己应该有的内心,所以另一半没有猜到的意思,差点让冯保丢了性命。嘉靖求雪,这是“大恩于民”。有了结果应该普天同庆,山呼万岁,冯保却悄悄的。
正是一个周云逸不该做的,他偏要去做;一个冯保该去做的,他偏不去做。所以都是该死之人啊!
但是比起周云逸,冯保有贵人相助,因此他虽然同样不成熟,但是他没有被当做弃子,他的运途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