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康熙明知老八其心可诛,为何不将其圈禁,反而把老十三胤祥给圈禁了?

康熙明知老八其心可诛,为何不将其圈禁,反而把老十三胤祥给圈禁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516 更新时间:2024/1/19 13:56:17

康熙皇帝的这一举动,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他希望通过这件冤狱案,在吏治的整顿上有所突破。然而,具有敏锐政治洞察力的邬思道,却看出了更深层次的东西:刑部冤狱案牵连着皇太子胤礽,这就意味着牵连着大清的国本,国本要是不清,就意味着储位的稳定,故而康熙皇帝的政治意图,可能会演变成新的夺嫡斗争,而此时此刻的四爷胤禛,刚刚受到康熙皇帝的批评不久(追讨国库欠款),在诸大臣的眼里还受着太子的庇护,刚直的四爷胤禛在不徇私情的情况下,势必亲自撬翻太子胤礽,这等于自己拔掉身后乘凉的大树,结果是腹背受敌,不得善终,康熙皇帝又如何看待这样一位皇子呢?没有康熙皇帝的支持,你就算用尽世间一切手段,又怎么能在储位的争取上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聪明的老四胤禛采纳了邬思道的建议,不过他做得更绝,先是应下了查案的差使,然后将自己整伤风了,间接拒绝了这件差使,算是给康熙表了个态:不是我不愿意应差,确实是事出有因。从而将自己从主动转向被动,康熙也没有法子。这是胤禛的狡猾之处,以退为进,作壁上观。若从心论,如何不是一个更为活脱的老八?

在老八胤禩接手刑部冤狱案之后,和老十三共同审理案件,他做得很好,很得体,井井有条。难道老八胤禩不知道此案牵涉到太子,牵涉到国本?他当然知道,所以他才绕过老十三,诱审肖国兴,让肖国兴出卖太子。随后,连夜将肖国兴的口供呈给康熙皇帝。

胤禩的作法到底错在何处,被康熙皇帝以“其心可诛”总结评价?

这就是邬思道当初点出的“难点”问题,储君与皇帝虽还是君臣名分,但却与臣子有别,你要在背后戳他的背脊,不就是在戳皇帝本人的背脊吗?康熙皇帝一生自傲自负,怎么能轻易忍受如此对待。胤礽,可是他亲自册立的储君啊,这是打脸皇帝的决策,是对皇帝的否决啊。

但是老八胤禩所做的程序并不错,并且他做得很得体,正是因为牵连到太子,所以他才独自连夜呈报康熙皇帝,将所能扩散的负面信息减少到最低,看起来,他正是为了维护皇室,维护康熙皇帝才如此行事。所以,康熙皇帝唯有嘉奖晋升他的爵位以示表彰。

但是,知子莫如父。尽管老八胤禩用正确的方法查出了太子的“把柄”,但是康熙皇帝知道这是老八有意借着刑部冤狱案撬翻太子,所以“其心可诛”。这样的事情对于老八而言,是留不下把柄的,你没有任何理由否定他的做法正确与否。相反,他第一时间将肖国兴的供状交给康熙皇帝处理,是做得相当到位的。

如果该案由老四胤禛来审理,依着老四的性格,必定查个底儿掉,那么肖国兴依然会供出太子胤礽的事。如此,肖国兴的供词就成为一个“烫手山芋”,隐瞒在手,其罪更大。那老四胤禛唯一可做的同样是第一时间呈报康熙皇帝处理。这样,也会招致康熙皇帝的忌惮,以为老四胤禛也是冲着撬翻太子而去的,那就在康熙皇帝心里失分了。

这件事处理起来确实很难,老八想不到的是,他自己在康熙心中的“画像”:一个阴险且冲着夺嫡去的最大的不安分份子。老四胤禛则是一个为君分忧的有为皇子。所以,老四要真的接手刑部冤狱案,未必如同邬思道所言,这一切皆取决于皇子在康熙皇帝心中的最终“画像”。只是因为当时老四背景尚浅,寄宿太子名下,唯有以“避”之方能化繁为简,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对于刑部冤狱案,看起来也只是老八胤禩绕过老十三诱审肖国兴有点阴损,但是事实上肖国兴也经不起老四胤禛的审理。老八在这一案件的整个处理过程中是没有犯错的,且做得十分得体。无奈,老八胤禩在康熙皇帝心中早已成为夺嫡分子的“画像”,成为他“其心可诛”的根由。既然案件处理本身没错,康熙皇帝又有何理由圈禁老八呢?

老十三胤祥遭受圈禁,第一次是一废太子期间,在理藩院有过短暂的关押,第二次则是二废太子后,长达十年的圈禁。

第一次,是因为八大山庄事件中,老十三为老四避险,和太子胤礽交往,但是这个短暂的关押对老十三影响并不大,不久康熙皇帝还对他进行了表扬,赐予贴身玉佩,放了他。

第二次,则是因为刺杀郑春华。关于郑春华的事康熙一直讳莫如深,早就知道后来的一切,老十三要是真的杀了郑春华,也许还没事儿,正是因为他没有刺杀郑春华,康熙皇帝才对他进行了圈禁。所以,所谓暗杀郑春华,只不过是康熙皇帝的一个由头,他圈禁老十三的真正目的在驾崩的当晚,对老四胤禛已经说得非常明白了,就是磨炼锻造他。

前面说过,康熙皇帝对待皇子们的态度最终取决于皇子们在他心中的“画像”:老大胤褆简单粗暴,对夺嫡是赤裸裸的,必将最终失败,所以一废太子就给他永久圈禁了,也算是保护了他;皇太子胤礽不修德,卖官鬻爵,与庶母私通,不是仁君之选,所以才有两次废立,最终被废;老三胤祉工于诗书,没有皇帝的气度,故有申斥但也无妨;老四胤禛,性格虽然急躁,但是能为朝廷和皇帝分忧,刚毅耿直,是默定的储君人选;老八胤禩虽宽仁却纵容废弛,夺嫡之心昭然若揭,不是储君之选,老九老十不过老八的附庸而已;老十三是“侠王”,血气方刚,心底光明,但是缺乏磨炼,是老四的好帮手;老十四胤禵气度不凡,但却器量狭窄,难堪大任......

康熙皇帝对皇子们的“画像”决定了他对皇子们的态度,对于皇子们的处理,同样出于他内心的这种“画像”。

那么既然已经“画像”,为什么康熙对赤裸裸夺嫡的老八胤禩打而不灭,却对心底光明的老十三胤祥进行圈禁呢?简单来说,是以下原因。

康熙晚年最头痛的就是“九子夺嫡”,皇太子胤礽在的时候,尚且你争我夺,皇太子被废之后,更是呈白热化状态。皇帝有一招“帝王之术”叫制衡,明珠索额图朋党之争的时候,这种制衡表现得尤为突出,皇帝成为鹬蚌相争的受益人,自然能够更好的驾驭朝政。这种“制衡术”同样适合于九子夺嫡。

皇太子胤礽在的时候,大爷党、八爷党成为制衡太子党的立面。老大圈禁后,太子最终被废后,八爷党一党独大,康熙皇帝头更疼了,于是借助西藏叛乱,将老十四胤禵分离出来,加封大将军王,以此来制衡八爷党。因为老四胤禛的“画像”最终为储位继承人,所以当满朝的目光都聚焦到八爷党和大将军王身上的时候,老四安然无恙的被保护。

当所有人都回过味来的时候,老四胤禛已经登基了。所以,对明显“其心可诛”的老八胤禩,康熙皇帝选择打而不灭,就是树立一个“标靶”,转移夺嫡目光,来保护真正的继承人胤禛。对于老十三,圈禁既是对他的保护,也是对他的磨炼,最终目的也是为胤禛留下一个得力的帮手。

更多文章

  • 乾隆真是薄情,永琪死后唯一的女儿沦为孤儿,还被封了个寒酸称号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乾隆最宠的儿子永琪,永琪死后乾隆怎么样了,永琪的死对乾隆打击多大

    在《还珠格格》中,我们认识了乾隆皇帝最看重的一个儿子,五阿哥永琪。永琪是电视剧的男主角,在乾隆的儿子当中,他也是主角。乾隆的子嗣很多,但是大多不成器,而永琪,是乾隆最看重的一个皇子。如果不是因为永琪的生母地位低微,那永琪可能很早就被当成太子来培养了。不过很可惜,永琪英年早逝,并没有给乾隆一个培养继承

  • 曾国藩偷偷给活人写挽联,对方竟然真的离奇死亡!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曾国藩给活人写挽联,曾国藩写的挽联16字,曾国藩为什么要写挽联

    挽联,那可是写给死人的东西。这大过年的,老曾咋不干点正事儿呢?自己还好心来给他拜年,这也太晦气了!汤鹏气不打一处来,老曾啊老曾,我从来也没得罪过你啊,你这么咒我,咱们再也不是朋友了!他拂袖而去,留下尴尬的曾国藩独自凌乱,两人自此绝交。其实曾国藩真的没有恶意。他这人啊,就是有一个难以启齿的癖好——写挽

  • 雍正王朝:八爷党造谣康熙传位十四子,为何不直接说传于老八?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康熙与老八,雍正王朝康熙给八阿哥下了一个套,康熙为什么让太子打击老八

    在《雍正王朝》里,也就是康熙自知时不多,就开始着手安排皇位继承的事宜了!为了保证新皇上做好登基准备,特意叫张廷玉把诏书写了二万个字!当时康熙快要咽气时,说:传四阿哥时,老十故意装痴:哦传位给十四阿哥!老九附和!目的是:故意气康熙!故意搅乱局面,故意混水摸鱼!为什么这样说呢?一,康熙的临危传位,让八阿

  • 清朝早灭亡了,为什么赌王何鸿燊可以娶4个老婆?不犯重婚罪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呢,何鸿燊的第一个妻子是在建国前娶得,之后的几位妻子也都是在1949年后才娶得,而在1949年后中国的一夫多妻制度也早已被取消,而且何鸿燊是在没有和第一个妻子离婚的情况下,就已经娶了第二个妻子,难道他不犯重婚罪吧?实际上还真没有,香港在回归之前,是英国的殖民地,而英国其实也很早就已经废除了一夫多

  • 长平之战白起放240名少年回国后,嬴政在赵是何处境,赵人为何不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长平之战白起能一举灭赵吗,长平之战秦国白起,长平之战后白起能打过赵国吗

    无悔青春月,拼搏追逐梦想如果要问前段时间什么历史剧最火?当属由延艺等人执导,张鲁一、段奕宏等人领衔主演的古装历史剧《大秦赋》。作为一个忠实的秦粉,这部历史大剧则不可错过,在看这部大剧之前,不少人都认为这其实就是孙皓晖小说《大秦帝国》的终篇。但是从第一集开始,我们便会发现,它没有出现根据《大秦帝国》改

  • “老而不死是为贼”,孔子是在骂老人吗?真正的意思很多人都不知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孔子对老人的经典语录,孔子说老而不死是为贼什么意思,孔子对老人的尊重

    无数人以他的言辞标准为准则来要求自己,希望能够成为一个谦谦君子,但是他的一些话却让我们有些疑惑,比如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难道是孔子在骂老人吗?[var1]老人变坏了在如今的社会上,关于老人的新闻也有非常多,而这些新闻渐渐的也变了味儿,不再是之前的人们帮助老人精神值得表扬,老人作为弱

  • 被扁鹊斥责,死于举鼎而被当笑谈,历史中的短命秦武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举鼎而死的秦武王死后族灭,秦武王举鼎而亡完整版,秦武王举鼎引出的典故

    秦武王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短命君王之一,他生于公元前329年,卒于公元前307年,根据《史记索隐·秦本纪》中的记载,秦武王的本名叫嬴荡。除了本名之外,秦武王在史料当中还很多不同称呼,《史记·秦始皇本纪》将他称为秦悼武王,《世本》将他称为作秦武烈王,《越绝书》称呼他为秦元武王。[var1]秦武王登基的时

  • 秦穆公爱惜人才,临死前却要求3个人陪葬,让秦国260年无力东征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穆公最后的荒唐决定,秦穆公临死前的下场,秦穆公死后三位良臣殉葬

    [var1]这片浩瀚的历史之海由无数的社会演变和朝代更替组成,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之中充满了无数的朝代更替,朝代的兴衰和灭亡就像是海洋的潮起潮落,海浪的高低大小就像是朝代巅峰时期的社会地位高低。这片海洋,从秦朝开始,到清朝结束,而在秦朝之前所经历的一切,就像是汇集成汪洋大海的一条又一条支流,经过时代的

  • 赵梅阳:商鞅【8540】——人死政存(2022年05月17日)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国商鞅是被谁处死的,商鞅杀多少人能被授予军功爵位,商鞅变法后秦国败得最惨的一次

    时间:2022年5月17日……以此送给我那遥遥无期的奋斗征程……[var1]人死政存商鞅变法弱民智,相见恨晚孝公痴。作茧自缚莫须有,积怨蓄祸太子师。赵梅阳诗墨韵禅心何旺智书[var1]商鞅(约公元前390-公元前338),姬姓,公孙氏,名鞅,魏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

  • 一口气看懂泓水之战,宋襄公打仗的时候,为啥还要和敌国讲仁义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泓水之战被仁义束缚的宋襄公,泓水之战因谁空谈仁义错失机会,宋襄公为什么要打楚军

    [var1]这场战争双方的主角,分别是宋国和楚国。这场战争有意思的地方,并不在于战争发生的原因或者经过。打仗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大致就是宋国和楚国都想在中原地区称霸一方,结果楚国打赢了,宋国打输了。真正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打仗的方式。双方交战过程当中,宋国这边,在楚军过河以及派兵布阵的时候,都没有发起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