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穆公爱惜人才,临死前却要求3个人陪葬,让秦国260年无力东征

秦穆公爱惜人才,临死前却要求3个人陪葬,让秦国260年无力东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464 更新时间:2024/1/15 19:05:22

[var1]

这片浩瀚的历史之海由无数的社会演变和朝代更替组成,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之中充满了无数的朝代更替,朝代的兴衰和灭亡就像是海洋的潮起潮落,海浪的高低大小就像是朝代巅峰时期的社会地位高低。

这片海洋,从秦朝开始,到清朝结束,而在秦朝之前所经历的一切,就像是汇集成汪洋大海的一条又一条支流,经过时代的演变,汇集在一起才有了后来的统一国家,而这些支流之中最强大的,那就是战国后期的秦国。

我们知道,秦国之所以变为秦朝,是因为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经过数十年的征战最终实现了战国七雄的统一,而秦始皇之所以能够做到如此的丰功伟绩,除了自身的优秀才华之外,国家兵力和财富所代表的强大综合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var1]

这里就要说到秦国的发展史了,其中秦穆公为了秦朝的发展做出了相当突出的贡献,但是其去世的时候却做了一件对秦国伤害很大的事情,爱惜人才的秦穆公,临死前却要求3人陪葬,而使大秦260年无力东征。

活人祭祀的兴衰

不得不说,秦穆公采用的这种活人祭祀的制度非常残忍,但其实这种制度在之前就有了,毕竟当时还处于先秦时期,也就是从原始社会过渡到了奴隶制社会,对于殡葬和祭祀方面还是相当看重的,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活人祭祀的行为。

其实这种恐怖的祭祀手段是因为人们对死亡的浅显认知,从而引发了对殡葬超出常态的重视,早在西周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祭祀相关的要求和职位,甚至连当时十分珍贵的青铜器都被当做是祭祀的器物,其实并不是人们着眼死者为大。

[var1]

而是压根就不承认死亡的存在,他们认为人在失去生机之后,会去到另外一个世界继续自己当前的职业,而用于祭祀的物品可以通过祈祷带到自己将要去的另外一个世界,在重新奋斗的时候就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所以在早年的时候,祭祀活动是相当隆重的,对于寻常百姓人家,都会用一些瓜果蔬菜,纸钱粮食作为祭品,因为家里的经济条件有限,所以只能提供黄泉路上的使用。

对于一些颇有家资的富贵人家来说,祭祀时候就相对比较阔绰了,除了瓜果蔬菜之外,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是应有尽有,不仅如此,有些富贵人家还专门令人做出闪闪发光的金银烧给已故之人,一说是用作路费,二是在另一个世界打通关系用。

[var1]

而在当时的君祭祀的时候,就出现了活人祭祀的行为,尤其是君王驾崩或是朝中大臣离世,大都会采用活人祭祀的方式,因为在他们看来,今生已经习惯了有人服侍的贵族,到了另一个世界依然应该有人服侍左右,所以就采用了“活人殉葬”。

但当时的人选大都是战争中取得胜利之后掠夺自战败一方的奴隶,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战败国一方的俘虏都是他们的战利品,沦为奴隶之后的他们与牲畜基本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用于祭祀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秦穆公用来殉葬的,却是本国的重要人才。

秦穆公的重要作用

秦朝后来的强大与秦穆公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其实是当时五个霸主之中最逊色的一个,因为他的做法比较特立独行,其他的霸主都是在中原地区不断发动战争,以求王图霸业,但是秦穆公不一样。

[var1]

他将目标放在了比较偏远的少数民族,通过不断的征战和获胜不但让秦国所在地区的边疆获得了稳定,甚至还扩充了相当一部分地盘,当然这些都是次要的,秦穆公最大的作用并不是在军事上,而是在政治上的建树。

秦穆公在政治上非常有战略眼光,他打破了原有的旧格局,不再拘泥于本国人只为本国人出力的陈规,而是开创了客座幕宾的制度,简而言之,就是主要你有才华,你就可以来秦国出谋划策,然后获得一定的报酬,这种行为类似于现在大学中的客座教授。

这种制度的推出,让许多多自己国家郁郁不得志的人才涌秦国,出谋划策并且择优而用,在这种制度的促使下,秦朝的人才越来越多,制度越来越完善,为后续的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但是奇怪的是,如此重视人才的秦穆公,为会让他们陪葬呢?

[var1]

对人才的重视

就人才笼络与看重方面要说是第二,估计没有人敢称第一,因为其对人才的爱惜程度是前所未见的,当年秦国的战斗力还并不是很强大,毕竟常年在边远地区称王,放做事谁都会看他不顺眼,认为其欺负弱小。

而当时的公所带领的晋国,是非常强大的,毕竟晋国在战国后期还分裂成为了三个大国家,所以当时的晋文公就经常对秦国进行挑衅,秦穆公这边呢也自然不是好惹的。双方很快就爆发了战争,但由于秦国当时的实力问题,很快就处于劣势。

不久之后,秦国不但战败,就连当时作战的三个大将军也被晋国俘虏了,当时秦穆公那叫一个气啊,但是后来两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晋国内部出现了混乱和争斗,秦穆公当时还进行了一定的帮助,两国之间的关系又变好了。

[var1]

此后晋献公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秦穆公,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秦晋之好了,既然两国之间的矛盾化解了,那么当年被晋国俘虏的秦国将军也就顺理成章的放了回来,面对这三个战败成为俘虏的人,秦穆公的做法让人钦佩。

按照古代战场上的规矩,如果成为俘虏,吃了败仗,那即使后来回国之后不满门抄斩也是要终生不用的,但是秦穆公不一样,他不但不计较这三人的过失,反而穿上素衣,亲自出门去迎接他们回家,依旧担任将军的位置。

并且在此后生活中,对于有利于国家的人才,那时相当的看重和爱护,但是在秦穆公死前的弥留之际,却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要求。

[var1]

用于陪葬的人才

公元前621年,引导秦国走向春秋霸主的秦穆公离世,在死之前,秦穆公下令让177人为他陪葬,其中不止包含了战胜所得的奴隶,还有秦国的大量人才,其中还包括被称为秦国三良的奄息、仲行、针虎,这是令后世的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

毕竟直接让大量有才华的人集体殉葬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情,尤其是奄息、仲行、针虎三人,都属于当时秦国翘楚的人才,在政治方面的巨大作用都是有目共睹的,为当时秦国的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却被秦穆公一声令下,集体死于非命。

关于秦穆公这样做的原因有很多猜测,首先就是潜在威胁论,因为早期秦国的幕宾制度,所以导致在秦国的政治体系中有很多其他国家的人才,这些人与其说是为秦国,不如说是看上了秦穆公的个人魅力,秦穆公可以掌控,但是他的后人不一定。

[var1]

所以为了在统治方面为子孙后代扫清障碍,秦穆公壮士断腕,选择让他们陪葬。

第二点原因,就是永不背叛论,这一点和此三人的关系比较大,就是说秦穆公在临死的时候考验三人的忠心,当时的情况逼得三人为证明是忠心为国,所以只能选择以死明志,总之后来历史上批评秦穆公的人有很多,毕竟对于人才的肆意屠杀是不合理的。

对秦国的影响

不得不说秦穆公的这种做法影响了秦国后续二百多年的时间,因为秦穆公残忍的人才殉葬制度,一度导致了秦朝幕宾制度的失效,活人祭祀引发的恐怖让其他国家的人才不敢再来到秦国献计献策,因为下场可能和那些人一样。

[var1]

毕竟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就算是没有这种想法,但是你心中的计策和才华就可能是潜在的威胁,所以多数人才宁愿空怀才华与抱负也不愿到秦国献计献策。即使是本国的人才也因为这件事情不再愿意摄政。

因为当时很多的人都是见秦穆公重视人才才去当幕宾的,然而如今的秦国三良都被当做是阻拦而除掉了,那其他才华不如此三人的人就更加的担惊受怕。

社会上的这种现象一度导致了秦朝好几代接班人上台之后朝廷人才空缺,加上自己的平庸导致秦朝的衰落,而后也就有了秦始皇的老爹在战败之后被送去赵国当人质的惨烈局面。

[var1]

总结

所以应该明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一旦对怀疑的人采取过于激烈的措施,那么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就像秦国一样,一次殉葬衰败两百余年。

更多文章

  • 赵梅阳:商鞅【8540】——人死政存(2022年05月17日)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国商鞅是被谁处死的,商鞅杀多少人能被授予军功爵位,商鞅变法后秦国败得最惨的一次

    时间:2022年5月17日……以此送给我那遥遥无期的奋斗征程……[var1]人死政存商鞅变法弱民智,相见恨晚孝公痴。作茧自缚莫须有,积怨蓄祸太子师。赵梅阳诗墨韵禅心何旺智书[var1]商鞅(约公元前390-公元前338),姬姓,公孙氏,名鞅,魏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

  • 一口气看懂泓水之战,宋襄公打仗的时候,为啥还要和敌国讲仁义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泓水之战被仁义束缚的宋襄公,泓水之战因谁空谈仁义错失机会,宋襄公为什么要打楚军

    [var1]这场战争双方的主角,分别是宋国和楚国。这场战争有意思的地方,并不在于战争发生的原因或者经过。打仗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大致就是宋国和楚国都想在中原地区称霸一方,结果楚国打赢了,宋国打输了。真正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打仗的方式。双方交战过程当中,宋国这边,在楚军过河以及派兵布阵的时候,都没有发起进

  • 春秋五霸里哪位霸主是最厉害的?哪个霸主的影响力更大?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春秋五霸谁最有名,春秋最厉害的霸主,春秋五霸为什么能称霸

    秦穆公春秋五霸的版本有很多,除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实至名归以外,别的几位霸主历来都各有争议,今天咱们以《四子讲德论》里评选出来的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为蓝本,探讨一下五霸里最厉害的霸主是哪一位,相对于其他几位霸主哪位霸主的影响力更大一些。首先第一位齐桓公,齐桓公是春秋时期

  • 宋朝:一个被历史低估的“幸福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宋朝最无能的朝代,宋朝历史上真实的情况,宋朝的历史其实很简单

    这道来自知乎的热题,回答指向略出乎意料。有人倾慕大汉风骨,有人向往大唐气象,但多数网友希望穿越至宋朝——尽管处于非国力鼎盛期,但打开《清明上河图》卷轴品一品,柳岸长堤、望楼饭铺,桥头观水、小憩闲坐的人们是如此怡然自得。如果有一份“幸福朝代排行榜”,宋朝一定榜上有名。电视剧《清平乐》细腻再现了宋朝从朝

  • 王阳明的最后一日:浑身溃烂大夫都跑光,仅留下八字便撒手人寰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阳明为何死前溃烂,易中天评价王阳明,王阳明死于哪种病

    除了那些著名的小说作家以外,还有一个人的知名度,甚至不在皇帝之下,而且有人也说这个人的存在,就像是明朝的一盏明灯一样,因为当时的国家对人民的思想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可以说,它就是一个国家的灵魂,而得到这么高荣誉的这个人的名字,就叫做王阳明。王阳明是明朝最著名的思想家,之前有一句老话说的好,那就是一

  • “大宋第一炮手”到了梁山,为何一直打酱油?李逵酒后抖出真言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水浒中李逵的重要事件,梁山好汉评价李逵,梁山好汉最惨烈的三次混战

    “凌老头就会编些瞎话唬人!他要是真有那么厉害,早就是大将军了,怎么还缩在这山沟沟里种田养鸡?”江南郊外的一处篱笆院前,七八个孩子嬉闹着跑开了。凌振苦笑一声:好汉不提当年勇,看来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凉风有信岁月无情,曾经的辉煌早已随着两鬓的青丝远去了,当年那威震四方的轰天雷凌振已经死了,现在苟活于世间的

  • 拐走李自成妻子的叛徒高杰,与李自成的妻子,最终两人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高杰本人相片,李自成老婆邢氏与高杰的下场,高杰和李自成什么关系

    明朝末年,一句“迎闯王不纳粮”成功将李自成在民间的地位推举的非常之高。明末的苛捐杂税的情况非常严重,百姓被榨干了血汗钱,难以维持生计。当得知加入起义军之后再也不用上交粮食了,百姓和流民们仿佛看到了一条生路,纷纷加入了李自成的起义军。李自成虽然推翻了明朝统治,但是也没能创造更多的辉煌,反而留下了许多笑

  • 西夏没有因亡国而灭种,元朝有唐兀卫还有唐兀血统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西夏的历史记录,西夏从哪个皇帝开始衰败的,西夏王朝的真实历史

    与辽、宋、金长期三足鼎立的党项西夏国,1227年被蒙古毁灭。 因偏向西隈,又作为长期臣属辽、宋、金成为属国。 蒙古人的修史不仅让他修专业史,还在辽史、宋史、金史中的外国列传给西夏留下了一席之地。 毕竟属国的性格太低,如果属国想修历史,那二十四史中外国列传中的属国们,就会竭力追求自己独特的历史。 关于

  • 岳飞冤死后,三代不做宋将,清朝出3位虎将,可最后却被处以死罪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细说岳飞之死不为人知的秘密,谁为岳飞之死最大的责任,历史上真实的岳飞被谁杀了

    1141年的时候,宋金战争已经持续了十多年了,当时的金国已经没有能力再去跟宋国抗衡了,眼看就可以取得最终的胜利了,但是此时的赵构既担心自己以后的位子不好坐,也担心自己没有儿子,就算是打下了江山也是替别人打的,所以他积极主张以求和的方式来结束战争。金人提出的条件是宋国必须杀了岳飞,然后才同意求和,秦侩

  • 北宋武官有多惨?第一猛将狄青军功赫赫,却被文官集体干掉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北宋大将军狄青部下,北宋抗辽将领狄青,北宋时期有没有狄青

    狄青是个传统意义上的武将,具备良好的作战指挥能力以及英勇无畏的作战气概。在史书中,他一出现就带着面具,披头散发。在战场上总是让敌人闻风丧胆。可惜他躲得了西夏党项人的明枪,却躲不了朝廷文官集团的暗箭。狄青最初投身军旅时的长官是范仲淹,两人一同驻守在西北前线,抵抗西夏的入侵。同时也就在此时,范仲淹写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