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口气看懂泓水之战,宋襄公打仗的时候,为啥还要和敌国讲仁义

一口气看懂泓水之战,宋襄公打仗的时候,为啥还要和敌国讲仁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549 更新时间:2023/12/10 21:36:00

[var1]

这场战争双方的主角,分别是宋国和楚国。

这场战争有意思的地方,并不在于战争发生的原因或者经过。打仗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大致就是宋国和楚国都想在中原地区称霸一方,结果楚国打赢了,宋国打输了。

真正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打仗的方式。

双方交战过程当中,宋国这边,在楚军过河以及派兵布阵的时候,都没有发起进攻。直到楚军彻底摆好了阵势,才下令开战,结果就被楚军打得大败。所以后世往往都嘲笑宋国军队的指挥者宋襄公,认为宋襄公太过迂腐,连打仗都不懂变通,活该失败。

[var1]

那么,这位被嘲笑了两千多年的宋襄公,真的有那么傻吗?为什么宋襄公在楚军准备的时候,没有下令发起进攻?难道宋襄公的仁义,真的就那么迂腐吗?

实际上,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宋襄公确实比较傻。但如果我们回顾当时那段历史,把视角带入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就会发现,这场战争之所以会打得十分有趣,并不是因为宋襄公迂腐,而是因为两个不同时代的规则,进行激烈碰撞的产物。

想要说清楚这件事,我们还得从宋襄公本人,以及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说起。

[var1]

宋襄公是春秋时期宋国的第二十位国君,史书上没有记载,宋襄公的详细生年。但我们目前知道,宋襄公应该是在公元前651年即位,此后一直在位十四年的时间。

如果我们把历史的尺度调大一些,回顾一下宋襄公生活的这个时代,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个时代其实非常特殊,正处于一个变革的大时代。

公元前771年,也就是宋襄公即位一百多年以前,随着西周的京城镐京被犬戎攻破,西周的最后一位天子周幽王被杀,西周正式覆灭。此后,周幽王的长子姬宜臼在诸侯们的推举下,再次继承了天子之位,并且把都城迁到了洛邑,后世史称周平王。

[var1]

因为洛邑在镐京的东方,所以在这之后的周朝,也就被称之为东周。而这次迁都,后世则是称之为平王东迁。

平王东迁这件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转折点。因为这次搬家,意味着周王室的力量,彻底衰落了下去。而且,在周平王即位的同时,周平王的一个叔叔也被其他诸侯,推举做了周天子,后世史称周携王

此后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周王室一直都是两王并立的局面。这种局面,无疑导致周王室进一步衰落了下去。直到二十年之后,在晋国的帮助下,周平王才终于干掉了周携王。但到了这个时候,周王室的威严,无疑是衰退得更加严重了。

[var1]

周平王总计在位五十年时间,在位期间虽然做了很多努力,但却始终无法逆转周王室的衰落趋势。而等到周平王去世之后,因为太子同时去世,所以他的孙子周桓王继承了王位。周桓王即位之后,因为年轻气盛,想要干出一番事业,直接和周王室最重要的支持者郑国闹翻了。

闹翻了的结果,就是郑国和周王室打了一仗,后世史称繻葛之战。在繻葛之战当中,周桓王虽然已经集结了所有能动用的力量,却仍是败给了郑国。而且在战争过程当中,周桓王还被箭矢射中,差点就丢掉了性命。所以,等到繻葛之战结束以后,众多诸侯国瞬间意识到,原来周王室其实也不过如此,并不强大。

所以,此战之后,周王室便彻底丧失了对整个天下的控制权。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正式到来了。

[var1]

繻葛之战发生于公元前707年,也就是宋襄公即位56年以前。从这时开始,周天子彻底变成了庙里的神像,大家敬他却不怕他。因为周王室的衰落,以往旧有的那套规则,开始彻底失效。新时代的规则,也逐渐孕育而出。

在这个新的时代开始之初,很多诸侯国开始兼并周围其他弱小的诸侯国,借此壮大自身。但很快,大家就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如果盲目扩张,很容易会导致自身被其他诸侯国敌视。一旦得罪的诸侯国多了,很容易引来其他诸侯国的围攻。

[var1]

在当时那个时代,还没有任何一个诸侯国,能够同时抗住其他所有诸侯国的联手进攻。而且,周王室虽然已经衰落,但还是拥有天下共主的地位。一旦某个诸侯国,把其他诸侯国都得罪了,这时候周王室再站出来振臂一呼,号召大家去进攻这个诸侯国。那这个诸侯国就算再怎么强大,也一定会被大家围殴到灭国。

既然如此,那些有志于扩张的国家,又该怎么兼并其他国家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之后,大家很快找到了答案:既然打着自己的名义,很容易引来其他诸侯国的围攻。但打着周天子的名义,不就可以避免这个结果了吗?

于是,历史上最早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出现了。

[var1]

第一个熟练掌握这套操作的人,是历史上那位著名的齐桓公。齐桓公登基于公元前685年,此时距离那场繻葛之战,已经过去了22年,周天子的威势已经进一步衰落。当年那位被射中肩膀的周桓王已经去世多年,此时正是周桓王的儿子周庄王在位期间。

为了带领齐国扩张,齐桓公主动带头,去朝拜周天子,然后打着周天子的名义,联合其他小国,打击自己的敌人。不得不说,有了周天子这杆大旗之后,齐桓公这边的声势确实暴涨了很多,其他诸侯国也确实更愿意依附于强大的齐国。

最重要的是,这些小国每次跟着齐国打仗,自己都能得到一些好处。有好处的事情,谁不愿意做呢?而在这个过程当中,齐国作为盟主,无疑可以分到最大的一块蛋糕。所以会盟的次数越多,齐国的威势也就越强,领土面积也越来越大。

[var1]

就这样,几次会盟之后,齐桓公就逐渐称霸天下,成了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

齐桓公的成功称霸,无疑是给整个天下,做出了一个表率。大家忽然意识到:原来像齐桓公这么做,可以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所以接下来,整个春秋时代,就是一个群雄争霸的时代了。

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宋襄公即位了。

公元前651年,随着宋国的老国君宋桓公去世,宋襄公正式即位。这一年,齐桓公已经在位35年了。也就是在这一年,齐桓公在葵丘举行会盟,被周天子赐予了祭庙所用的胙肉以及天子车马。在以往的时代,这已经是诸侯能够得到的最高奖赏了,有点类似于后世的权臣被赐予九锡。这次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主事业,正式达到了顶点。

[var1]

但同时,在这之后,因为齐桓公逐渐衰老,再加上辅佐齐桓公称霸的名臣管仲去世,齐国的霸业也开始逐渐衰落。八年之后,齐桓公病重期间,他的几个儿子为了争抢国君的宝座,更是相互混战,搞得齐国一片混乱。

经过这场内乱之后,齐国的霸主地位,瞬间就丢了。而对于这个空出来的霸主,几个强大的诸侯国全都是虎视眈眈,打算夺取这个霸主之位,成为下一个霸主。而当时的宋国,便是其中之一。

在后世很多人的印象当中,宋国似乎并不是什么强大的国家。战国时期的战国七雄,也没有宋国这个国家。所以很多人感觉,宋国好像一直都比较弱,只是一个小国而已。

这个印象,其实是错误的。

[var1]

实际上,在整个西周以及春秋初期,宋国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国。在整个西周时代,周王室分封的所有诸侯国当中,只有八个国家的诸侯是公爵,宋国就是其中之一。

能被封为公爵的诸侯,地位都是极为超然的。就拿宋国来说,宋国的初代国君,之所以会被封为公爵,不是因为他们为周王室立下过什么大功,而是因为他们是商汤的后裔。

简单来说,当年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成为了新的天下共主。而商朝灭亡之后,为了安抚这些商朝的旧部,周武王不得不册封商纣王的儿子,作为第一代宋国国君,同时给了他一个公爵的爵位。后来这位纣王之子造反,被周公平定,但即便这样,周王室还是不敢彻底灭绝商汤这一系的传承,只能选出纣王的哥哥,作为第二代宋国国君。

[var1]

至于其他几位爵位是公爵的诸侯,同样来历不凡:焦国是炎帝之后、蓟国则是黄帝之后、祝国是帝之后、陈国是舜帝之后、杞国则是大禹的后人。

简单来说,能被封为公爵的,祖上都是极为显赫的。就算是当年帮周武王灭商的姜太公,事后被封在了齐国,但也只不过给了一个侯爵而已。就算到了齐桓公时代,齐桓公生前的爵位,其实同样也只是侯爵而已。如果严格来说的话,那齐桓公举行会盟的时候,大家应该称呼他为齐侯。直到齐桓公去世之后,按照当时的礼制,可以将其追谥为公,这时候才可以称之为齐桓公。

也就是说,齐桓公活着的时候,最多只能称齐侯,死后才能被尊称为齐桓公。

[var1]

相比之下,宋国的国君,却可以直接称之为宋公。单从爵位的角度来说,宋国其实要比齐国高一个档次。至于地盘方面,宋国同样不弱于齐国。在齐桓公称霸之前,宋国甚至还要比齐国更强大一些。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宋国。

也正是因为背靠强大的宋国,所以当齐桓公去世之后,当时的宋襄公,才敢于觊觎霸主的地位。而当时有资格和宋国争夺霸主之位的国家,大概也就只有晋国、楚国以及郑国这几个国家而已。至于秦国,当时在众多诸侯国当中,只能算是比较弱小的一个,再加上地理位置比较偏远,暂时还不具备争夺的资格。

[var1]

那么,面对这种时代背景,宋襄公又该如何实现自己的称霸美梦呢?

第一步,宋襄公选择了插手齐国内政。

自从齐桓公去世之后,齐桓公的几个儿子,开始相互混战,谁也不服谁。这场混战,直接导致齐国国力大幅衰退。就在齐桓公去世一年之后,宋襄公率兵进入齐国,拥立齐桓公所立的太子昭即位,这就是齐孝公。

拥立齐孝公这件事,说起来也是很复杂。简单来说,当年宋襄公刚刚即位的时候,齐桓公就举办了那场葵丘会盟。在这场会盟当中,齐桓公对刚刚即位的宋襄公,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肯定,同时还委托宋襄公,帮忙照顾一下自己的太子。

[var1]

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时齐桓公说这话的时候,很可能只是想客气一下。毕竟当时的齐桓公,也没想过自己去世之后,会是那么混乱的局面。但这件事,却给了宋襄公插手齐国内政的理由。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齐国内乱之后,太子昭直接逃往了宋国,请求宋国出兵支持。

面对这样的机会,宋襄公自然不会拒绝。在这之后,宋襄公当即发出号召,邀请其他诸侯国和宋国一起,派兵进入齐国,支持太子昭即位。不过当时的宋国,号召力还比较有限,所以也没几个国家愿意听从宋襄公的安排,最后也就只有卫国、曹国和邾国这三个国家,派来了一部分军队,算是响应了宋襄公的号召。

[var1]

虽然没几个国家支持,但仗着宋国的强大,宋襄公还是派出了军队,正式进入了齐国。照理来说,以宋国的国力,如果要和齐国正面开战的话,肯定不是齐国的对手。但问题是,这场仗是齐国内乱,很多齐国高层贵族,都支持太子昭,或者对太子昭抱有同情的心理,根本不可能站出来抵挡宋国军队。

所以最后,宋襄公轻易带领宋国军队,平定了齐国的内乱,将太子昭送上了齐国国君的宝座。这件事做完之后,宋襄公瞬间就名声大噪,一时之间成了最有希望继承霸主之位的人选。

但同时,除了宋襄公之外,还有一个国家,此时也非常强大,而且对霸主之位势在必得,成了宋国的劲敌。这个国家,就是南方的楚国。

[var1]

此时的楚国,虽然地处南方,但经过漫长的发展之后,国土面积已经非常大,国力十分强大。而且,当时除了楚国之外的几个大国,几乎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齐国正在内乱,晋国刚刚从内乱当中脱离出来,秦国此时还比较弱,郑国则是已经衰落……

总之,当宋国决定争夺霸主之位的时候,楚国几乎是此时唯一一个能和宋国抗衡,并且一较高下的诸侯国。

正是因为楚国的存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整个中原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站队现象。一部分诸侯国,站队到了宋国这一边。而另一部分诸侯国,则站队到了楚国那一边,形成了两大集团。

[var1]

在这个站队的过程当中,宋襄公的表现其实非常糟糕。这主要是因为,此时的宋襄公,还没有摆脱自己的公爵身份。在以往的时代,单凭公爵这个爵位,宋国的国君就可以稳压其他诸侯国。这就导致宋襄公在拉拢其他诸侯国的时候,也会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

大家站队,本来就是为了获得利益,谁又甘心做别人的小弟呢?对于这个道理,宋襄公或许明白,但是明显不如之前的齐桓公懂得那么透彻。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站队宋国这边的诸侯国越来越少,楚国那边的盟友却越来越多。

到了这个时候,双方的高下其实已经分出来了。此时的宋襄公,如果能及时摆脱以往那种高高在上的心态,花心思去拉拢其他诸侯国,或许还有翻盘的希望。但是结果,宋襄公非但没有去拉拢其他诸侯国,反倒想以武力胁迫盟友,逼周围的几个诸侯国就范。

[var1]

这样一来,自然就更没有哪个国家,愿意站队到宋国这边了。就连之前宋国鼎力支持平定内乱的齐国,此时也开始作壁上观,不再参与宋国组织的会盟。

更讽刺的是,此时的宋襄公,依然认不清形式,非要强行以自己的公爵身份,再次召开会盟。结果,在这次会盟当中,楚国直接出其不意的派遣军队,奇袭会场,抓住了宋襄公。

在会盟当中,抓住其他诸侯国的国君,这种事情,在以往的时代是从未出现过的。在会盟开始之前,宋国国内其实也有人提醒过宋襄公,认为宋襄公应该带一部分军队前去。但结果,宋襄公却始终坚持老旧的思维,认为楚国不敢拿他怎么样。

[var1]

所以,最后宋襄公就成了楚国的阶下囚。当时的楚国,已经打算趁机攻入宋国,一举解决心腹大患。但楚国的这个想法,却招来了其他诸侯国的集体反对。其他诸侯国,其实也怕楚国就此一家独大。所以最终,在鲁国国君的调停下,楚国最终还是释放了宋襄公。

这次会盟被抓,对于宋襄公来说,无疑是一个耻辱。所以接下来,宋襄公回国之后,就开始想办法找场子。既然会盟号召不管用,那接下来就只能继续亮肌肉了。于是,宋襄公将矛头对准了郑国。因为郑国正处于衰落状态,而且当时的郑国,也已经投靠了楚国,算是楚国阵营的头号跟班儿。

在宋襄公看来,直接击败郑国,其他国家就会忌惮宋国,不敢再站队到楚国那边。但宋襄公却偏偏忘了,一旦宋国进攻郑国,楚国绝对不可能坐视不管。到那个时候,宋国和楚国的正面交锋,也就不可避免了。

[var1]

于是,随着宋襄公出兵,历史上那场著名的泓水之战,就此爆发了。

当宋国出兵之后,郑国果断向楚国求援,楚国也果断派出大军,维护郑国这个小跟班。不过,楚国大军并没有增援郑国,而是直接去打宋国本土。这一招后来在战国时代,就成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成了三十六计当中的一计。但实际上,早在数百年前的春秋时代,当围魏救赵这场战争还没发生的时候,就已经有人这么玩了。

得知楚国进攻宋国腹地之后,宋襄公自然只能及时撤兵,生怕宋国本土有所损失。而当宋国军队撤退的时候,楚国则是趁机进攻,双方的主力军队,就这样在泓水地区相遇了。

[var1]

接下来,就出现了历史上最讽刺的一幕。

开战之前,宋国因为先抵达战场,所以率先摆好了阵势。直到宋国军队严阵以待之后,楚国军队才开始渡河。此时的宋国大军,如果趁势发起进攻,说不定就能一举击败楚军,宋襄公也能完成自己的称霸梦想,彻底改变春秋时代的历史。

但可惜的是,宋襄公接受的教育,不允许他这么做。

作为一个公爵国君,宋襄公从小被灌输的思想,就是以往的那种旧思想,规则意识特别强烈。在西周时代,诸侯国之间理论上其实是不允许随便交战的。因为从西周开国的时候开始,周王室为了更好地统治天下,就开始推行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

[var1]

这套‘礼乐制度’,可不单单是指宴会时要遵循的一些礼仪,更近似于所谓的法律。这套制度本身,其实包含了方方面面的规则,其中也包含了如何打仗。

在这套制度下,诸侯国之间,是不允许随便交战的。如果诸侯国之间存在矛盾,需要先由周天子进行调停。如果实在无法调停,双方可以开战,但战争只是为了解决争端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为了直接击败或者吞并对方。比如说,双方开战之前,敌方大将甚至需要先给对方的国君行礼,以此来表示尊重。

简单来说,西周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在礼乐制度的约束下,其实更像是一种打仗游戏。这种游戏本身,往往不涉及平民,仅限于贵族内部。而且,战争也不是为了消灭对方,而是单纯为了解决问题。

[var1]

但是,随着周王室衰落,传统的礼乐制度,早已经彻底失效了。礼乐制度想要得到执行,首先需要周王室特别强大。如果有哪个诸侯国不遵从这套制度,周天子可以直接组织军队去讨伐。但到了东周之后,因为周王室已经彻底衰落,所以这套礼乐制度,也已经彻底失效了。

对此,宋襄公其实并不是不清楚,但他依然不能不遵守。因为宋襄公的出发点,就是打着恢复礼乐制度的大旗,以此来争取其他诸侯国的支持。如果宋襄公本人都不遵守规则,那其他诸侯国自然就更不可能遵守规则了。要是那样的话,宋襄公称霸这件事,本身就站不住脚了。

所以,宋襄公最希望看到的,是宋国军队严格遵守了礼乐制度之后,还能在战场上正面击败楚国。只有这样,他的称霸梦想才是有效的。

[var1]

但问题是,此时的楚国军队,可没有那么多约束。楚国军队早已经抛弃了传统的礼乐思想,转为追求绝对的胜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战争,其实也是新旧两种思想的交战。宋襄公所代表的,是传统的礼乐制度。而楚国军队代表的,则是礼乐崩坏之后,新的春秋法则。

至于结果,显而易见,追求绝对胜利的楚国军队,在战斗力上更胜一筹。最终,等到楚国军队顺利过河,并且真正结成阵势之后,宋国军队就再也不是对手了。就连宋襄公本人,都在战争当中,被射中了大腿。而他称霸的梦想,也随着宋国军队的战败,彻底成了泡影。

说到底,在春秋时代想要称霸,最关键的并不是遵守规则,而是要自身够强,拳头够大。所以泓水之战以后,所有诸侯国都意识到,以往的规则已经彻底失效。在如今这个时代,只有自身实力够强,才是真正的硬道理。

[var1]

纵观泓水之战的前因后果,我们不难发现: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宋襄公,其实并不是真傻。与其说他不懂战争,倒不如说他是一个旧时代制度的捍卫者。宋襄公的努力,都是为了捍卫旧时代的制度,因为只有捍卫旧时代的制度,才能保证他公爵的身份,远超其他诸侯国的国君,维护宋国的利益。

这样的宋襄公,战败是很正常的。但要说他只是单纯的傻,这恐怕就是真的误会他了。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春秋五霸里哪位霸主是最厉害的?哪个霸主的影响力更大?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春秋五霸谁最有名,春秋最厉害的霸主,春秋五霸为什么能称霸

    秦穆公春秋五霸的版本有很多,除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实至名归以外,别的几位霸主历来都各有争议,今天咱们以《四子讲德论》里评选出来的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为蓝本,探讨一下五霸里最厉害的霸主是哪一位,相对于其他几位霸主哪位霸主的影响力更大一些。首先第一位齐桓公,齐桓公是春秋时期

  • 宋朝:一个被历史低估的“幸福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宋朝最无能的朝代,宋朝历史上真实的情况,宋朝的历史其实很简单

    这道来自知乎的热题,回答指向略出乎意料。有人倾慕大汉风骨,有人向往大唐气象,但多数网友希望穿越至宋朝——尽管处于非国力鼎盛期,但打开《清明上河图》卷轴品一品,柳岸长堤、望楼饭铺,桥头观水、小憩闲坐的人们是如此怡然自得。如果有一份“幸福朝代排行榜”,宋朝一定榜上有名。电视剧《清平乐》细腻再现了宋朝从朝

  • 王阳明的最后一日:浑身溃烂大夫都跑光,仅留下八字便撒手人寰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阳明为何死前溃烂,易中天评价王阳明,王阳明死于哪种病

    除了那些著名的小说作家以外,还有一个人的知名度,甚至不在皇帝之下,而且有人也说这个人的存在,就像是明朝的一盏明灯一样,因为当时的国家对人民的思想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可以说,它就是一个国家的灵魂,而得到这么高荣誉的这个人的名字,就叫做王阳明。王阳明是明朝最著名的思想家,之前有一句老话说的好,那就是一

  • “大宋第一炮手”到了梁山,为何一直打酱油?李逵酒后抖出真言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水浒中李逵的重要事件,梁山好汉评价李逵,梁山好汉最惨烈的三次混战

    “凌老头就会编些瞎话唬人!他要是真有那么厉害,早就是大将军了,怎么还缩在这山沟沟里种田养鸡?”江南郊外的一处篱笆院前,七八个孩子嬉闹着跑开了。凌振苦笑一声:好汉不提当年勇,看来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凉风有信岁月无情,曾经的辉煌早已随着两鬓的青丝远去了,当年那威震四方的轰天雷凌振已经死了,现在苟活于世间的

  • 拐走李自成妻子的叛徒高杰,与李自成的妻子,最终两人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高杰本人相片,李自成老婆邢氏与高杰的下场,高杰和李自成什么关系

    明朝末年,一句“迎闯王不纳粮”成功将李自成在民间的地位推举的非常之高。明末的苛捐杂税的情况非常严重,百姓被榨干了血汗钱,难以维持生计。当得知加入起义军之后再也不用上交粮食了,百姓和流民们仿佛看到了一条生路,纷纷加入了李自成的起义军。李自成虽然推翻了明朝统治,但是也没能创造更多的辉煌,反而留下了许多笑

  • 西夏没有因亡国而灭种,元朝有唐兀卫还有唐兀血统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西夏的历史记录,西夏从哪个皇帝开始衰败的,西夏王朝的真实历史

    与辽、宋、金长期三足鼎立的党项西夏国,1227年被蒙古毁灭。 因偏向西隈,又作为长期臣属辽、宋、金成为属国。 蒙古人的修史不仅让他修专业史,还在辽史、宋史、金史中的外国列传给西夏留下了一席之地。 毕竟属国的性格太低,如果属国想修历史,那二十四史中外国列传中的属国们,就会竭力追求自己独特的历史。 关于

  • 岳飞冤死后,三代不做宋将,清朝出3位虎将,可最后却被处以死罪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细说岳飞之死不为人知的秘密,谁为岳飞之死最大的责任,历史上真实的岳飞被谁杀了

    1141年的时候,宋金战争已经持续了十多年了,当时的金国已经没有能力再去跟宋国抗衡了,眼看就可以取得最终的胜利了,但是此时的赵构既担心自己以后的位子不好坐,也担心自己没有儿子,就算是打下了江山也是替别人打的,所以他积极主张以求和的方式来结束战争。金人提出的条件是宋国必须杀了岳飞,然后才同意求和,秦侩

  • 北宋武官有多惨?第一猛将狄青军功赫赫,却被文官集体干掉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北宋大将军狄青部下,北宋抗辽将领狄青,北宋时期有没有狄青

    狄青是个传统意义上的武将,具备良好的作战指挥能力以及英勇无畏的作战气概。在史书中,他一出现就带着面具,披头散发。在战场上总是让敌人闻风丧胆。可惜他躲得了西夏党项人的明枪,却躲不了朝廷文官集团的暗箭。狄青最初投身军旅时的长官是范仲淹,两人一同驻守在西北前线,抵抗西夏的入侵。同时也就在此时,范仲淹写下了

  • 忽必烈的掌上明珠,是史上罕见的经常打骂君王的和亲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忽必烈下一代君王,郭破虏和忽必烈女儿,忽必烈传奇1-52集

    中国的历史似乎总在述说男人的功绩,殊不知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亦有许多女子肩负着家国重任,为国家、为黎民百姓、也为政治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忽都鲁揭里迷失,元世祖忽必烈之幼女,其父忽必烈带领雄雄铁骑入主中原,而她却作为元朝的“文成公主”远嫁高丽。世人皆知一代雄主忽必烈文韬武略,统一中国,开创了大元王朝,却

  • 原来你是这样的欧阳修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如何评价欧阳修,对欧阳修生活态度的评价,欧阳修日常生活

    01.知乎上曾经有一个高赞的问答:如果有机会穿越回古代,你最想回到哪个朝代?答案最多的是宋朝。中国的宋朝如同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无论是文学、书画,还是茶道、瓷器,都呈现出爆裂式发展。有人说宋人最懂得生活,最懂得美,如果那时候有微信,相信他们朋友圈里的内容一定不逊于现代人。宋人士大夫间的聚会,可谓是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