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田文镜在后续会落下不好的名声,其中雍正也要负极大的责任,只是对于史官来讲,皇帝的所作所为在记录的同时要适当美化,所以后人将大部分错误全部归到了田文镜身上。但是单纯的看田文镜此人,他会后续走上被骂的道路,其中一大部分责任也在于雍正。田文镜究竟做了什么事让康熙和乾隆都不削一顾?今天咱们就来一同聊一聊
田文镜受到雍正认可
田文镜入官场时正值康熙在任期间,他担任了多个朝中任职,出身平凡且没有参加科举的他,可以拥有如此成就已经实属不易。只是对于官员来讲,职位高低并不重要,是否可以得到皇帝的赏识才是最重要的,只是可惜的是在种种原因的影响下,田文镜始终没有得到康熙的赏识,所以他的职位虽然在不断变化,但是始终无法直到朝廷的正中心。直到雍正继位前,田文镜始终处于不高不低的位置,直到雍正掌权后,他的春天终于到来。
突破九子夺谪大关的雍正,在上任后自然是很难信任周边的人,再加上因为竞争而导致分派严重,所以雍正最初是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就是在此时五十多岁的田文镜被雍正看中,对于雍正而言,他希望可以拥有信任之人,所以不会在乎背景等问题,务实的田文镜和李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受到重视。真正令雍正注意到田文镜,是因为他将其他官员谎报的灾情如实上报,从而令他获得了忠君爱民的称号。
而后续雍正的改革政策当中,田文镜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河南省的亏空问题,令雍正头疼不已。显然基层出身的田文镜极为清楚这种亏空形成的原因,他全力参与到清查工作当中,成功地将亏空的钱财逐一讨回,帮助雍正成功地抓到一批贪污人员。虽然他此举是为了大清朝,但是因为行事不顾及后果,所以在河南地区,田文镜得罪了大批的官员,也为他后续走下坡路奠定基础。
田文镜骂名形成
虽然许多人对他看不惯,但是因为雍正极为认可他的能力,所以田文镜的仕途极为顺利,而雍正的重用也令田文镜就得更加忠心。为了可以更好地帮助雍正,田文镜在处事方面变得更加偏执,为了达到目标得罪更多的人,雍正得知此事后虽然劝解,但是却并没有强硬阻止,毕竟田文镜这种偏执,对于雍正来讲是一种忠诚的体现,令多疑的雍正可以放心。
雍正的维护令田文镜越来越不知尺度为何,后续在河南的行事更加独断专行,此时的田文镜已经是无人不恨的存在。田文镜在河南任职期间,已经不在乎任何人的看法,只一心效忠雍正,从而令他受到御史的弹劾,对此雍正还是选择袒护,甚至给了他巡抚中第一的评价。过高的帽子终于成为了压死田文镜的最后一颗稻草,因为雍正的过高评价,令田文镜更加对重视自己的政绩,所以当河南水灾到来之际,他第一想法是隐瞒灾情。他认为灾情是不祥之瑞,是对他政治生涯的否认,所以不敢说出实情,直到事情再也无法隐瞒。
田文镜从未全力救灾,仅在极为严重的地区设立粥棚,从而令百姓过得苦不堪言。为了证明自己是有能力之臣,刻意的隐瞒实情,置百姓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后续雍正得知此事后,并没有对田文镜问责,反而是给他找了台阶,令此事简单略过。综合所有来看,田文镜之所以会在后续拥有如此表现,就是因为雍正的刻意纵容和捧杀,最终令田文镜已经忘记初心,一心只想给雍正制造祥瑞,营造自己是爱国爱民的好臣子形象。
田文镜受后人指责
此时年迈的田文镜,自知已经无法胜任重要职位,一直在请辞的状态,但是雍正却迟迟不答应,或许他也与田文镜一样的心情,为自己营造国泰民安的假象。虽然最终雍正还是批准了田文镜的请辞,但是此时的田文镜已经是最后的弥留之际,即便是不离开职位,也不会有任何的影响存在。但是却给了雍正很好的理由,在其死后为其修立专祠,甚至还追赠谥号。
只是雍正的重视并没有换来其他官员的认可,据野史记载称因为田文镜生前得罪过多的人,在其死后竟无一人吊唁。而雍正去世后乾隆继位,田文镜的处境就更加不堪了,不仅被乾隆评价还不如李卫,更是被官员联名要求,将田文镜从贤良祠当中迁出去。迁出贤良祠就等同于否认田文镜的生前所有作为,同时也是在对雍正的一种否认,所以乾隆在思考过后,还是选择拒绝迁出事宜。
虽然田文镜还是在贤良祠中,但是在史官的笔下,田文镜就是另外一番处境了,夸张地讲历史的记录当中,田文镜的为官是相当差的。另外其家乘也没有过多的任何的资料记载,也就意味着他不被后人所认可,无论雍正对他评价如何,在后世人的眼中,田文镜几乎就是一无是处之人,不知田文镜得知此事后,内心会是怎样的想法。
总结:
对于田文镜而言,他后续之所以会改变行事作风,主要就是受到了雍正的影响,他过于看重雍正的看法,才会试图去掩盖一些事实。无论后人如何看待他,对于田文镜而言,他到死都在听从雍正的安排,这足以说明这二人的君臣关系是极为牢固的,他们互相成全互相认同,虽然这其中有许多的错误之处,但是这二人的君臣之名却是极为牢固的。或许雍正也正是因为此点,才会在各种问题面前全力维护田文镜,一代名臣就这样背负着争议被后人所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