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靖康之耻和土木堡之变,哪个更让人感到屈辱?

靖康之耻和土木堡之变,哪个更让人感到屈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190 更新时间:2024/1/17 9:22:30

个人认为:

屈辱的靖康之耻

个人认为,靖康之耻更加屈辱。

其实北宋的宋徽宗虽然轻佻,但本也是一个理想爆棚的皇帝。虽然后世对宋徽宗的评价是:宋徽宗喜欢书画艺术,导致耽误了朝政。事实上宋徽宗虽然是一个艺术家皇帝,但骨子里,宋徽宗则想做到“功绩、艺术两开花”——即在皇帝领域,做一个可以比肩秦皇汉武的君主,在艺术领域,做一个可以比肩前朝书画大师的艺术家。

不过,很多事情,理想归理想,能否落实,还要看自身的天赋以及客观环境,当然还有努力程度。比如说相信每个高中生都渴望考上清华北大。但是,真正能考上的有几个?能说没考上的那些就没有理想追求,就不努力?

宋徽宗当皇帝的时候,北宋其实已经处于积重难返的状态。早在宋仁宗在位期间,北宋就处于财政吃紧状态。为此,北宋先后推行了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试图通过这些革新来增强北宋的国力。不过即便如此,到了宋徽宗登基初年,北宋其实已经处于虚弱的状态。

宋徽宗登基后,依旧采取宋哲宗时代的对外方针:对西夏用兵。宋军在西夏境内长驱直入,甚至将西夏一度推向灭国的边缘。这一切的业绩,让宋徽宗深感欢喜。不过,因为辽国的干涉,北宋终究没能灭亡西夏。

就在宋徽宗感到欢郁闷的时候,北方的邻邦大辽发生了变化:女真人建立了金国,并攻占了辽朝很多地区。于是宋徽宗派人联系上了金国,这才有了历史上的联金灭辽。

北宋的精锐对付西夏还算可以,但是对付辽金则明显逊色。因此北宋进攻辽朝残军,最终被辽军杀败。而对于军力不济的现实,宋徽宗没有意识到危机。反而在辽朝灭亡后,多次给了金兵南征的口实。最终,引来了靖康之变。

当金兵南下的时候,忌惮金兵实力的宋徽宗失去了登基初期的理想抱负,甚至连抵抗都不敢。为了避开金兵,宋徽宗甚至强行禅位给太子宋钦宗,而后自己准备出逃。不料,在金兵二次南下的时候,宋徽宗父子连带北宋宗室、大臣悉数被金朝俘虏。

这无疑是很可耻的。

荒唐的土木堡之变

个人认为,土木堡之变,可以用荒唐来形容。

话说明朝末年,吴三桂请清军入关帮忙打李自成。当时的清朝基本上完成了汉化改革,同时,清朝还收降漠南蒙古,迫使漠北蒙古臣服。而当时的明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以及处于崩溃边缘。但即便如此,清朝事实上的话事人多尔衮起初也没敢产生利用入关吞并清朝的野心。

明英宗时代的明朝,其实力不管咋说也比崇祯帝自杀后的残明强N个重量级,而蒙古瓦剌部的实力当然也没有入关时候的清朝强。所以,瓦剌的话事人也先,但凡没傻到家,也不会幻想能灭亡明朝。

但是,也先偏偏有了这个想法。而这个想法的产生,是因为也先感觉自己运气爆棚。甚至怀疑他所信仰的长生天要把明朝赐给自己。不然,自己无法解释自己何德何能,能在土木堡歼灭明朝数十万精兵,还俘虏了明英宗。

因为这事儿,不可思议的同时还充满荒唐。

话说明朝太祖、太宗两朝,对北元残余势力始终没有放松警惕。比如明太祖时期,对北元直接发兵讨伐。到了太宗时期,明军在武力讨伐蒙古各部的同时,还注意均衡处理:比如鞑靼部强悍,就支持瓦剌打击鞑靼;瓦剌部强大,就支持瓦剌打击鞑靼。

到了明仁宗父子在位期间,明朝对蒙古各部的均衡处理有些松懈,这导致了瓦剌做大。不过,即便是瓦剌强大,在当时充其量就是个寻常边患。

对于瓦剌这样的边患,其实派遣能征善战之辈,对其进行几轮讨伐,就足以削弱其气焰。但是,不谙世事的明英宗,在好大喜功、不知天高地厚的宦官王振的忽悠之下,决定带着数十万明军御驾亲征。

虽然明军十分精锐,但是,明英宗和王振都不懂带兵打仗。更要命的是,由于明英宗御驾亲征,因此明英宗和王振还积极给明军各部下达军令,在明英宗和王振的胡乱折腾之下,明军的战斗力非但遭到严重削弱,甚至明军还多次处于险地。

瓦剌也先了解到这一切,顿时深感他所信仰的长生天要保佑自己当“后元”的皇帝。于是在土木堡设伏,一举歼灭数十万明军精锐,还俘虏了明英宗。明朝一度处于灭亡的边缘。

土木堡之变,前后都充满了荒唐、可笑、可悲和不可思议之处。

更多文章

  • 李善长之死是咎由自取,还是朱元璋的帝王权术?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元璋处理李善长,朱元璋郭子兴与李善长,李善长死前替朱元璋说话

    想了解李善长的个人价值,首先得明白李善长在朱元璋心中属于哪一步棋。李善长是从朱元璋刚开始打天下的时候加入的,是正儿八经的老革命。而且这个人在后勤、行政方面的能力很强,所以朱元璋十分器重他。再加上李善长跟朱元璋一样是淮西人,所以朱元璋对他格外信任。因而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政治集团,在朱元璋当吴王的那会儿

  • 崇祯皇帝殉国,清军入关,大明并没完全灭亡,还有一人没有登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末崇祯殉国,崇祯帝死亡之谜,历史上崇祯死在哪

    清军入关图但是,清军在解决南明的时候并不是十分的简单,大体来看,清军是胜利方,但胜利的道路却十分坎坷、曲折,在这期间,南明也做了十分顽强的抵抗,也取得过十分不错的战绩,比如说,抗清名将李定国,他带领的军队骁勇善战,每战每胜,衡阳之战打的王尼的八旗军溃不成军,要知道当时的八旗军可是十分有的强悍、凶狠,

  • 司马光究竟有没有杀掉阿云?一个小姑娘的案子如何牵扯到皇帝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北宋阿云案,司马光阿云案原文,阿云最终结局

    一个小人物的命运,能向我们展示那段黑暗的历史。《宋史》记载,熙宁元年,登州有一个名叫阿云的小姑娘,母亲刚刚去世还在服丧期间,家里的其他长辈就安排她和一名韦姓男子订婚了。但是,阿云并不想嫁给这个男子,因为“恶韦丑陋”——也就是觉得韦姓男子太丑陋了,所以趁着该男子熟睡之时,拿刀连砍十多次。但是因为体弱胆

  • 刘伯温临终前送朱元璋一筐鱼,17年后朱元璋才领悟,却悔之晚矣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伯温死前给朱元璋送了一筐鱼,朱元璋与刘伯温斗智斗勇,朱元璋和刘伯温谁更聪明

    人生贵在相知,绝不可以用任何的东西来衡量的。世界上所有的相遇,绝对不可以只是简单的巧合,而是冥冥之中的注定,而这一份相遇,会在你的人生路上面给你起到很大的作用。友谊是一种相互吸引的感情,更是可遇不可求的,一旦抛弃,日后很难再遇见。朱元璋与刘伯温之间的交情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两个人曾经是最要好的朋友,

  • 一皇不如一皇,南宋亡得不冤!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南宋皇宋宫,真实的南宋历史,南宋的统一与灭亡

    文章配图《江山秋色图》局部01南宋的第一任皇帝宋高宗赵构,一味对金国屈膝求和,为求偏安江南不惜害死岳飞父子,在教科书上的名声很差。但就私德而言,赵构本性不坏,甚至还有几分暖男的光环。赵构早年任康王时娶妻邢秉懿,两人情投意合极为恩爱。靖康元年,赵构奉命出使金国,第二年金国攻陷了汴梁,将宋徽宗父子及其皇

  • 刘伯温死前托人送给朱元璋一筐鱼,朱元璋不解其意,17年后恍然大悟!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伯温死前给朱元璋送了一筐鱼,朱元璋与刘伯温斗智斗勇,刘伯温有没有辅佐朱元璋

    他一路辅佐老朱开创大明王朝,在早期的的发展阶段,他不仅为老朱指明方向,还在重大战役中出谋划策帮他度过危机,因此深受老朱的器重,上位以后成了朝廷的重臣。一路走来,他算是老朱身边除马皇后之外最亲近的人,所以对于他的脾气也非常了解。儿子听从父亲的话将书籍和那筐鱼交给了前来探病的使者,带回去之后老朱十分疑惑

  • 郑成功39岁猝死,临死前为啥下令:杀死自己的妻子、长子和孙子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郑成功犯了什么罪,郑成功葬在哪,郑成功临死视频

    一提到台湾,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郑成功。郑成功一生功绩无数,不仅抗击过外族的入侵,而且还赶跑了荷兰的侵略者,将台湾地区重新纳入了我们中国的统治范围,有力的证明了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却在不到40岁的时候便去世了,他在临死之前还突然下令处死自己的妻子、儿子和孙子。这是为何?

  • 多尔衮虽没登上皇位,但对皇上言听计从,都是为以后的“报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多尔衮野史秘闻,多尔衮的悲催人生,多尔衮自述

    由此可见,顺治帝会把他的所有荣称和封号都废除掉,也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了,那么他到底是怎么死的,史册上也没有具体的记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下吧!我们都知道当初皇太极其实是将皇位传给多尔衮的,但可惜后来由于他太过于年幼,于是王位就被努尔哈赤给抢了,但也正是因此,他的野心才会变大,虽然说最后还是没能当

  • 和珅为何往灾民的米汤里掺沙子?做的“坏事”人人鼓掌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和珅往粥里放沙子全集,和珅给灾民撒米汤,和珅是怎么拯救灾民的

    当年闹饥荒的时候,乾隆皇帝派他去赈济灾民,而他却在灾民喝的米汤中掺进了沙子,当时很多人都对此不理解,甚至在私底下骂他。那么和珅又为什么这样做呢?其实往粥里掺沙子,真正的灾民是不会嫌弃食物里有石头沙子的,那种感觉恐怕也只有真正了解“饿”是什么滋味的人才知道,而混在里面骗吃的人就不会再吃了,这样就可用很

  • 他只当了15年皇后,却成为清朝唯一的没有谥号的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大清唯一被废的皇后,清朝后宫十大皇后,清朝最惨皇后排行榜

    纳喇氏,又称为那拉氏,乌拉那拉氏,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是佐领那尔布之女,满洲正黄旗人,她生性温柔,美丽大方,入宫时较早,在乾隆还是皇子之时,便通过选秀的方式被雍正帝看中赐给弘历(乾隆帝)做侧福晋。乌拉那拉氏在宫中一向本分守己,从不与宫中妃嫔生事,在乾隆二年(1737年),在乾隆帝册封后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