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的“武圣”地位和姜太公、李靖、关羽获取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后三者皆是得到了天下皇帝、天子的“册”封。是全国性的。比如唐代皇帝册封姜太公、册封李靖;北宋皇帝册封姜太公。明代皇帝册封关公,这种影响更主要的在庙堂、朝堂。
小时侯,看金庸武侠剧,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岳飞明明没有封王、封圣;却被金庸描述成“岳王爷、岳武穆”?后来又不明白,为什么关羽终其一生也没有封王称帝,却被民间称为“关帝”。在山东以北的北方,就没有祭祀岳飞的传统,也没有祭祀岳飞的岳王庙。但不妨碍中国的大西北有岳王庙(祭祀岳飞)。特别是在湖北一带,关于岳飞岳王爷的传说,得到了民间极其推崇的认可。因此在南宋可以影响到的疆域范围内,称岳飞为“武圣”、“岳王爷”并无不可。
姜子牙,所谓呼风唤雨不如说是会看天气预报,看了看天,然后推算出要什么天气,在古代步兵为王的年代,这样的领先是非常可怕的,同时他应该在冶金方面有所成就,所以可以获得比商朝好的武器,然后在谋略方面决定也肯定有优势的。飞熊、飞虎的原型,都是姜太公。根据考证,武成王、飞熊所指向的原型:要么是丁公吕汲,史书称之为:吕候(姜姓齐国吕氏)、吕候汲;封神榜影视剧中的“武”吉。我们要了解了吕候汲的武力征讨之功,就会绝对的认可这个“武”字的称呼;要么就是吕候汲的父亲。
申公豹、姜太公、飞熊、武成王的原型是同一个人,不然很难解释:为什么在周封天下,天下诸侯皆攀附黄帝子孙姬姓的时候,独吕氏齐国传承蚩尤炎帝姜姓之说;很难解释为什么申国不是姬姓,不是其他姓而是姜姓。
如果申国先祖和齐国先祖是两位姜姓功臣,那么在西周两百多年内,为什么没有发生争权、兼并、灭国,姜姓齐国在山东一带至少灭了可考的姜姓封国就在两个以上。只能说明齐国和申国同宗且利益互补,互为犄角,也就是同一个先祖且利益互补。且共祖在周文王以后而非以前。因此得出:要么“申公”豹原型是姜太公后人,要么“申公”豹原型也是姜太公。
总之,正式承认姜子牙为武圣的是唐朝唐玄宗,武庙也是那时候建立的,唐肃宗时正式与文庙并列,姜子牙唐朝时受封武成王,成为武圣人,以前实际也多有追封但立庙还是在唐朝,到明时武庙被废了,朱元璋也去了姜子牙王号,直到后期关羽出名设关帝庙。到清康熙尊关羽为夫子与孔子并称,雍正时追封关羽为武圣以关帝庙为武庙与孔子的文庙并列,到民国时关岳合并并称武圣,关岳庙就成了民国之后的武庙。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易游戏忘川风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