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庞煖败燕,合纵诸侯伐秦,赵悼襄王余晖,六国与秦的大势

庞煖败燕,合纵诸侯伐秦,赵悼襄王余晖,六国与秦的大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809 更新时间:2024/3/8 21:50:11

[var1]

到秦王政登基之初始,列国仍旧一如既往的纷乱,不过,纵观山东六国对秦国的野心虽然心有不甘却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暴露在秦攻击之下的韩国惶惶不可终日,只能虚与委蛇,魏国自马陵战败,魏武卒覆灭,河西之地被夺至今,仍然是伤重未愈,只能苟延残喘;至于赵国,在长平惨败后,国力大减,再也不复对秦的正面角逐,不过赵人顽强,纵一败再败却也表现出其独有的傲骨。

燕国羸弱不谈,楚齐两大国却因为地缘关系,也希望用绥靖政策来规避战争,纵有战力、国力却也是畏秦如虎,大有醉生梦死,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执着。

[var1]

作为前沿哨站的赵国,到赵悼襄王登基之时,交到其手中的不过是一残破的国家,长平之战,45万精锐损失殆尽,赵武灵王留下的家底彻底宣告败亡,接着又是邯郸保卫战,燕赵之战,一系列的战役下来,邯郸纵然保住,却也是民生凋敝,家家挂孝,朝堂一片愁云惨雾。

纵然恢复数年,赵国仍旧羸弱,东方诸国,不再有慕赵、畏赵之心,反而小觑了起来。燕王就在赵国王权更替之际,想要分一杯羹,在了解到赵的统帅为80岁左右的名不见经传的庞煖时,于是问计于剧辛,剧辛的回答简洁而明了:“易与之。”

剧辛何许人也?他是法家代表,有著作《剧子》九篇,是曾服侍过赵武灵王的人物,由此看来也是一个名气颇大的人才。

[var1]

至于庞煖,同样是曾服侍过赵武灵王的,他们两人过去还是同僚,能被赵武灵王所重用之人绝非泛泛之辈,说明都是当时的贤能之才。不过从剧辛对庞煖的评价来看,说明他还是处在过去的认知之中。

也难怪,自从沙丘之乱后,赵武灵王所汇聚而来的文武就各奔前程了,剧辛投奔了燕国,而庞煖自此之后五十多年来历史再无评价,有超过半个世纪的空白期,而今在他人的引荐下才走入了赵国宫廷,被赵悼襄王所重用,那他到底会成为孙武一样的传奇还是赵括这样的纸上谈兵浮夸呢?

事实证明,庞煖绝非庸碌之辈,他一战而杀剧辛,败燕二十万大军,庞煖终不负赵国。

庞煖的大胜给了赵国朝堂一剂强有力的兴奋剂,也给了诸侯国以强悍的震慑,看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赵国还是有中兴之望的。

[var1]

赵悼襄王的名声在历史上并不算好,因为他重用奸佞郭开,一上台就解除了廉颇的兵权,连带着另外一位有才的将领乐乘也离开了赵国。这一骚操作,被诸侯认为是自掘坟墓之举,毕竟千金易得,一将难求,这兄弟开局就弄走了两,难怪燕王会派剧辛攻打赵国。

赵国趁着胜利,组织了合纵抗秦,庞煖出任统帅,但结果也就呵呵了,不过在最后庞煖怒齐附秦,也就在撤军之时攻取了齐国的饶安,如此看来赵国除了秦外,仍旧是战力最强的诸侯。

虽然赵悼襄王名声不怎么样,但在对外的姿态和对秦的态度来看,不失为是战国末期诸侯国中有雄心的王了,至少他还有着不屈服秦的傲骨以及抗秦的执行力。

[var1]

接连的军事行动,不管是主动亦或是被动,赵国都一再展现出战力和不屈,此可以看成是赵国的光耀,可也不过是即将落日的余晖。

战国争霸,说白了就是人才的竞争,纵看六国与秦,到嬴政登基剪除国内政治纷争,排除政敌,秦国一片大好,人才济济一堂,文有李斯、尉缭、蒙毅等能臣,武有李信、蒙恬、王翦王贲父子、任嚣、杨端和等名将,粮仓有巴蜀、关中等,国内带甲百万,经济富庶,这一切无不炫耀着一颗星星的冉冉升起。

而反观六国,几没有能够拿得出手的文臣武将,且君王多昏聩无能,国内矛盾积聚,战力最强的赵国,也不过是一老将庞煖,虽然边将李牧正值壮年,毕竟独木难支,加上大奸臣郭开上下其手,大肆攻讦,一国乃东方诸国之缩影。

[var1]

两相比较,秦独领风骚,而诸侯衰,已然是无可避免的根本事实,这是天下大势之所在。

更多文章

  • 魏国灭亡后,还有哪些以“魏”为名的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魏国是魏的什么国,魏国灭亡后的现状,魏国分成哪三个国

    [var1]其实我们翻翻史书,历史上还有不少以“魏”为名的国家,分别是战国魏国、曹魏、冉魏、翟魏、北魏、东魏、西魏、元颢的南魏、隋末瓦岗魏国等。为什么这么多政权喜欢以“魏”为名呢?大约是因为“魏”是“大”的意思。《史记》记载:“魏,大名也。”东汉大儒服虔也在作品里写道:“魏,喻巍巍高大也。”一、曹魏

  • 他身为孔子后裔,却曾在泉州施行残暴的军阀统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民国时期孔子后人,福州孔子后代今何在,历史上有名的孔子后人

    在这武夫当国的时期,人性总不免变得更加残忍冷酷。今天,我们要分享这一位曾经统治泉州大地的北洋军阀,是位孔子后人,但他在泉州的所作所为却和“温良恭俭让”是沾不上的,他就是时任北洋军阀陆军第十二师二十四旅旅长的孔昭同。[var1]一、火拼民军独霸一方时间要从1923年10月说起,当时的军阀头子孙传芳在周

  • 他学生比孔子多,名气比孔子大,孔子当官后却杀了他,名字很耳熟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不少学者,都纷纷开门收纳自己的弟子,而在鲁国,当时最著名的老师便是少正卯,当时的人们,多以官职配名相称,而少正是职务,卯是名字,少正卯拥有着渊博的学识,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听众。[var1]史书上关于少正卯的出生年月,以及辩论学识,都没有讲述,然而这依然不影响他时不时的被后世拿出来做

  • 先把赵姬送给嬴异人,后又将嫪毐送给赵姬,喜欢赵姬的吕不韦为何如此操作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吕不韦和赵姬偷偷约会被嬴政发现,赵姬是吕不韦的姬妾吗,赵姬是嫁给了秦王还是吕不韦

    [var1]前言对于吕不韦相信没有人会陌生,而吕不韦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吕不韦可以说在当时是一个多生意的奇才,而且在吕不韦看来,什么都是可以拿来做生意的,包括他后来进入政坛的初衷也是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var1]期初只是想找个靠山吕不韦是个生意人,在古代商人是被看不起的,士农工商这个排序把

  • 大宋:韩非子的亡国之征与北宋的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韩非子亡国之道,北宋亡国前的最后辉煌,北宋亡国之战

    [var1]祭祀在封建时代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活动,《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人认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就是祭祀和军事,否则国家会不稳定甚至灭亡。韩非子和《左传》对于祭祀鬼神的态度表面上有一些矛盾,一个认为祭祀会导致亡国,一个认为祭祀可以保证国家稳定。韩非子说的是迷信

  • 他名气高过孔子, 门下学生比孔子多, 孔子得势后将其诛杀暴尸三天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各家学派群起而争,宣传各家思想,开展讲学活动,还设有专门的学社供各派进行交流辩论。各个流派争奇斗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var1]“诸子百家”并非指真有百家门派,主要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为代表,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各家思想在长时间的历史发

  • 陕西发现传说中的“黄帝城”,占地约425万平,《山海经》没骗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黄帝城的传说,黄帝城遗址故事,陕西黄帝城在哪里

    [var1] 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石峁遗址,石峁遗址距今大概在4000年左右,后来更是被列为了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而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还是,这座石峁遗址很可能是《山海经》中记载的“黄帝城”哦,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只能说明《山海经》确实是没骗人,这世上果然存在黄帝的都城-昆仑城。 而这座石峁遗址的确

  • 为何说荆轲刺秦王注定是场悲剧?翻开史料,一人没来一人没用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荆轲刺秦王是真实历史么,荆轲刺秦王历史评价,荆轲刺秦王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var1]上面这段是荆轲刺秦王(始皇帝)的一些细节,而笔者说这些的

  • 从地理、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入手,探析赵国为何会“一都独大“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赵国的三个政治中心,赵国现在的位置,赵国地理条件

    [var1]一、历史背景春秋和战国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为界,由此开始,赵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不断成长壮大。赵国的都城也随各方面局势变化而迁徙,依次为晋阳、中牟和邯郸。赵国于公元前479年定都晋阳,历经赵襄子和赵献侯;公元前423年迁都中牟,历经赵献侯,烈侯,武公;公元前386年迁都邯郸,直到赵灭。由此可见

  • 为何老师从不提起,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后续?学者:代价实在太惨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从完璧归赵中分析蔺相如的特点,蔺相如完璧归赵签文解释,蔺相如为何能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81年,然而赵国灭国于公元前222年,期间只有60年的时间,至于爆发那场战国最著名的大战,长平之战,只短短19年不到。[var1]有人说,正是渑池会盟,赵国得罪了秦昭王,才让两国爆发战争,还不如将和氏璧献给秦王,服个软,或许避免了战争和干戈,这种说法当然是错误的。首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