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他名气高过孔子, 门下学生比孔子多, 孔子得势后将其诛杀暴尸三天

他名气高过孔子, 门下学生比孔子多, 孔子得势后将其诛杀暴尸三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796 更新时间:2024/1/25 20:56:23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各家学派群起而争,宣传各家思想,开展讲学活动,还设有专门的学社供各派进行交流辩论。各个流派争奇斗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var1]

“诸子百家”并非指真有百家门派,主要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为代表,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各家思想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中,各取所长,融汇发展,共同构成的中国古代封建思想的基础。

[var1]

百家之中,以儒家思想流传最广,影响至深,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除最初秦始皇登基后采用李斯建议“焚书坑儒”,对儒学发展造成重创以外,各朝各代几乎都对儒家学说推崇备至。影响之深,即便近代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些偏激的批判了传统儒学,但仍然改不了中国人深入骨髓的中庸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曾经跟随老子学习,在列国间周游斡旋,相传他门下弟子三千,其中有贤者七十二人。毫无疑问,孔子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几乎没有哪位思想家、教育家能够与他相比。他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我们至今都能够从他的身上,他的思想中获得受益终生的东西。他的思想体系为“仁,义、礼、智、信”,至今都可奉为修身立世的几大准则,他重视人的行为品格的培养,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友爱,相互理解。孔子还第一次打破了旧时贵族垄断教育的桎梏,将“学在官府”推广到了“学在民间”,开办私学。

[var1]

我们在孔子的身上能够看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好学精神,他以挽救当时混乱的社会秩序为己任,周璇六国,奔波数年,虽然他所提倡的回归周礼并非救世之良策,但施仁政确为后世君主采用。孔子尚在世时就已经名声在外,受到很多人的尊敬,但这样的他却始终保持着一份谦逊的态度,乐于向他人求学,《师说》中写到: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身上诸多美好品质都值得我们借鉴,但有一件事,为后世很多人称为是他的污点,那就是他在继任鲁国大司寇后斩杀少正卯一事。

[var1]

少正卯是春秋时期鲁国的著名大夫,他被称为“闻人”。他与同时代的孔子各自开办私学,广授门徒,少正卯的门徒甚至多于孔子,有时候他的课堂还能够吸引孔子的门下前去听讲,从这个角度来讲,孔子与少正卯之间存在嫌隙也是有迹可循的。恰恰是这份竞争关系在,才会让日后孔子得势后不久,便以“君子之诛”的名义将少正卯斩杀,并暴尸三日这一举动,为人诟病,称孔子是在公报私仇。就叫他的弟子子贡等都不免疑惑,对此,孔子的回答是:少正卯有才能,但心术不正,又擅长诡辩,能够祸乱人心,生出造反之事。

[var1]

这个历史事件究竟如何,历史学家们至今都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少正卯其人的确堪称小人,也有人说这个事件并没有确定的证据,另一种说法是少正卯与孔子两人思想冲突,多不可信,试问百家之中,有哪两家是相同的吗?历史的魅力,也许就在于我们永远看不透古人,永远无法重现当日的景观。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陕西发现传说中的“黄帝城”,占地约425万平,《山海经》没骗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黄帝城的传说,黄帝城遗址故事,陕西黄帝城在哪里

    [var1] 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石峁遗址,石峁遗址距今大概在4000年左右,后来更是被列为了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而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还是,这座石峁遗址很可能是《山海经》中记载的“黄帝城”哦,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只能说明《山海经》确实是没骗人,这世上果然存在黄帝的都城-昆仑城。 而这座石峁遗址的确

  • 为何说荆轲刺秦王注定是场悲剧?翻开史料,一人没来一人没用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荆轲刺秦王是真实历史么,荆轲刺秦王历史评价,荆轲刺秦王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var1]上面这段是荆轲刺秦王(始皇帝)的一些细节,而笔者说这些的

  • 从地理、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入手,探析赵国为何会“一都独大“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赵国的三个政治中心,赵国现在的位置,赵国地理条件

    [var1]一、历史背景春秋和战国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为界,由此开始,赵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不断成长壮大。赵国的都城也随各方面局势变化而迁徙,依次为晋阳、中牟和邯郸。赵国于公元前479年定都晋阳,历经赵襄子和赵献侯;公元前423年迁都中牟,历经赵献侯,烈侯,武公;公元前386年迁都邯郸,直到赵灭。由此可见

  • 为何老师从不提起,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后续?学者:代价实在太惨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从完璧归赵中分析蔺相如的特点,蔺相如完璧归赵签文解释,蔺相如为何能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81年,然而赵国灭国于公元前222年,期间只有60年的时间,至于爆发那场战国最著名的大战,长平之战,只短短19年不到。[var1]有人说,正是渑池会盟,赵国得罪了秦昭王,才让两国爆发战争,还不如将和氏璧献给秦王,服个软,或许避免了战争和干戈,这种说法当然是错误的。首先我

  • 介子推曾割股奉君救过重耳,晋文公即位之后为何烧死了介子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介子推的死亡真相,介子推的历史地位,关于介子推的记载

    重耳就是大名鼎鼎的晋文公,是各个春秋五霸版本中都公认的霸主,他的一生可以是传奇的一生。因此就有人拍了一部长达七十二集的《重耳传奇》的电视剧,我一集都没有看完,不仅演员阵容有点水,剧情也太拖沓了,典型的历史灌水剧,我对这部剧的了解,大部分也是看别人的吐槽,其实我能理解他们的吐槽,出品方对整部剧的拍摄肯

  • 从苏秦两次回家,看人性的丑陋,刺激,过瘾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苏秦回家被嫌弃,人性丑陋的一面显示得淋漓尽致,苏秦个人修养

    [var1]苏秦早年师承鬼谷子,和张仪、孙膑、庞涓都是师兄弟。苏秦学成之后,变卖产业,西去秦国去游说秦惠王。苏秦提出“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的主张,和后世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蓝图如出一辙;怎奈秦惠王刚刚除掉商鞅,对游说之士心有余悸,且自量“并天下”的时机尚未成熟,就委婉拒绝了苏秦的主张。[var1]

  • 乐毅连克齐国70余城为何独留2座?这背后隐藏的是他无比狠毒的心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上真实的乐毅,乐毅的最著名战绩,乐毅伐齐历史回顾

    稷下空多士,谁为国重轻。列城七十二,死者一书生。——刘克庄《杂咏一百首·王燭》春秋没有哪个诸侯国一直兴盛。战国也没有哪个诸侯国一路衰亡。总是处于战国七雄末席的韩国和燕国,也都曾让其余诸侯国瞩目过。赵国、魏国、齐国、楚国,也都曾有一统华夏的能力,只是历史的天平倾向了秦国而已。尤其是战国后期的齐国,曾一

  • 为何稷下学宫的成功,曾经的霸主地位,都未让齐国称霸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齐国的稷下先生,稷下学院和玄雍的关系,稷下学宫出了哪些人才

    [var1]第一,秦国变法成功,社会稳定发展秦国的国力得到稳定发展的基础,应该与商鞅变法的成功有分不开的关系。商鞅变法的使得秦国从经济、政治、土地、军事、思想,甚至于社会风俗都做了改变,直接具有了和各大强国争霸的权利。[var1]1.经济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当时的时代处于中国社会的

  • 长平之战,赵国的名将除了廉颇和赵括,难道再无别人能用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廉颇和赵括谁强,长平之战赵国真的能赢吗,赵国的廉颇与赵括

    在秦赵长平之战中,双方都用上了倾国之力,最后赵国成年男子尽丧,而秦国也是惨胜。有人说赵国之所以会失败,赵括是第一负责人。因为他自己的战略失误,使仅次于秦国的战国第二大国赵国一落千丈。 在长平之战前期,赵括的母亲曾跟赵孝成王说不要用赵括。可是赵王还是坚持用赵括,那么赵国当时除了廉颇和赵括就真的无将可用

  • 长平之战,秦国耗费举国之力攻打赵国,为何楚国不趁虚袭取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没有长平之败赵国能一统天下吗,赵国长平在哪,秦赵长平之战赵国必败么

    [var1] 当时的秦昭王为了打赢赵国,亲自去河内征兵,而且征兵的年龄竟然已经下放到了15岁,由此可见,当时秦国为了打赢长平之战已经消耗到了什么地步!而地广人多的楚国,为何不趁秦国攻打赵国的时候,袭取秦国呢?按理来说,这时候的秦国已经出动了全部主力对付赵国,国内根本没什么军事力量,要是楚国这时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