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地理、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入手,探析赵国为何会“一都独大“

从地理、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入手,探析赵国为何会“一都独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411 更新时间:2024/2/8 6:27:51

[var1]

一、历史背景

春秋和战国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为界,由此开始,赵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不断成长壮大。赵国的都城也随各方面局势变化而迁徙,依次为晋阳、中牟和邯郸。赵国于公元前479年定都晋阳,历经赵襄子和赵献侯;公元前423年迁都中牟,历经赵献侯,烈侯,武公;公元前386年迁都邯郸,直到赵灭。

由此可见,这三座城市并没有在赵国同一时间段作为其都城,而秦、燕、楚等国都在同一时期有多座都城。在多都并存制度的滥觞时期,赵国这种“一都独大”现象尤为明显,令人深思,那么产生于赵国的一都独大是如何产生的呢?

刘庆柱曾说:“古代都城是古代国家的政治权利中心,是集中体现物化载体的国家政权形式 ,因此,一般而言,都城的兴废与国家政权的建立、灭亡同步古代朝建立的第一行动和标志,往往是‘定都’,而都城被攻陷、覆灭则意味着王朝的终结。”由此可见,都城于一个国家而言,极其重要。都城乃一国政治中心,由每个朝代的开国君主及其辅佐大臣为适应其政治和经济之需而建。每个都城的建立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化、军事等方面密切相关。

对都城的研究,选址问题是其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因此,笔者首先谈论赵国“一都独大”的地理因素。当然在古代,军事武器和交通工具没有现代发达的情况下,地理位置便尤为重要了。所以这里也连带着说了赵国“一都独大”的军事因素。地理和军事有所交叉。

[var1]

二、都城选址的地理因素

作为一国首都,历朝历代,其都处于王朝统治的核心地位,因此,它的选址和布局格外严格。都城作为国家政治中心,要绝对安全,因此地形面积要大,面水背山,以满足生活需求和发挥抵御保护作用。赵国第一个都城晋阳位于汾河谷地,第二个都城中牟位于黄淮平原,第三个都城邯郸位于漳水以北,西边是太行山,东边是华北平原。赵国的都城选址越来越物产丰富且非常安全。

并且都城选址还要考虑天下居中,以便控制全国。都城必须处于一国中心,还必须要是一个交通枢纽。晋阳位于太原盆地的最北部,汾水以西,这就意味着,定都晋阳,可以在太原盆地占领居高临下之地。而且晋阳以北有大量空余之地,赵简子定都晋阳也有将其作为基地向北扩张的目的。这也在之后灭代发挥了巨大作用。灭代之后,赵国疆域扩大,晋阳又位于太原盆地一隅,继续将其作为都城并不合适。

当时,天下“中心”一般被认为在河南一带,然而当时韩魏两国瓜分河南,赵国被排斥在外,因此赵国迁都中牟,意在逐鹿中原,占领河南。其次,迁都中牟,也能将军事力量集中在中牟,筑起一座围墙,防止魏国北上占据河北。并且,当时赵国北部有中山国一大隐患,中牟位于太行山区易守难攻,可以防止中山国南下。中牟这样一个既防魏北上又防中山南下的好地方,着实适合作为首都。再后来,赵敬候迁都邯郸。

邯郸,从交通位置看,位于太行山贯穿南北的交通要道上,还有漳水、沁水的水上要道,真真一个交通枢纽好地方,假若以此地为基础形成全国的交通网络,就可以更好的保证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除去邯郸进可威逼齐、魏,退可凭险而居积蓄力量的军事意义和战略地位这一因素。此时魏赵中隔着漳水,呈对峙局面。

赵国本土基本在漳水以北,而中牟在漳水以南,这是如果继续以中牟为都城,便不利于对全国发号施令,并且中牟三面被魏国领土包围,实在是不安全:而邯郸位于漳水以北,且此时中山国被魏国灭,而且是这两国之间还隔着赵国,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中山国迟早会落于赵国手中,原先由于忌惮中山国而没有把邯郸这一战略重地作为都城,这时便再不用担心中山国的军事威胁。

[var1]

三、其他因素

除去地理因素,都城的选择还与政治王权关系重大。战国时期,中国正处于一个大分裂时代,诸侯争霸,混战不断。贵族封建制度走向衰亡,而中央集权制开始形成。此时,分封制土崩瓦解,诸侯野心不断膨胀,企图吞并他国扩张土地实现大统天下的愿望。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在中央上,诸侯主张融合,实行新型政治制度,即中央集权制,从而实现区域性乃至是全国性的统一;在地方上,开始出现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制(中央垂直管理下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从而使得地方处于中央的管辖之下,这就降低了陪都的地位而独“宠”首都,甚至是让陪都消失。

赵国也不例外,赵国三分晋朝而成,吸取晋朝政治制度的教训,着力加强君主专制。如荀子所说:“君者,国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而长久者。”(《荀子.致士》)赵国开始以此为理论改革自己的政治制度。在中央上,赵国承袭王位宗法制,实行新的官僚制度,形成以相为首的文官体系和以武为首的武官体系相互制约的局面,官分文武,在适应政治军事需要的同时加强君主专制,一举两得。在地方上,赵国在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变县统郡为郡统县,实行本段开头所说的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君主直接任命。由此,中央和地方形成一个强大的政治机制,使赵国在中央便能有效控制全国,陪都作为一个国家的辅助性政治中心,也就发挥不了其作用了。

第三,就是经济因素了。都城除了是国家政治中心,还是经济中心。在古代,以小农经济为主,农业位于“三业”之首,并且当时赵国非常注重农业发展。这其实也与上面所说的地理因素有很大的关系,要想农业发展得好,就要有一片肥沃且大的土地:再说手工业等其他副业的发展 ,也要依靠交通,实现商品交换,也与地理位置有关,那上面都已说过,此处就不再详细解说了。

第四,文化因素。都城也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中心。赵国的都城不断向中原靠拢,也是因为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并且当时宗法观念淡薄,要知道,一个国家的首都往往位于开国宗主发源之地,然而赵国却多次迁都,可见宗法意识的淡薄为其迁都提供了可能性。

[var1]

四、结语

总而言之,赵国“一都独大”的现象总共包含了地理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是当时形势的集中反映。可见,对于都城的研究,牵扯甚大,需从多方面因素进行考量。

参考文献

1:《战国策》

2:《左氏春秋》

更多文章

  • 为何老师从不提起,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后续?学者:代价实在太惨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从完璧归赵中分析蔺相如的特点,蔺相如完璧归赵签文解释,蔺相如为何能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81年,然而赵国灭国于公元前222年,期间只有60年的时间,至于爆发那场战国最著名的大战,长平之战,只短短19年不到。[var1]有人说,正是渑池会盟,赵国得罪了秦昭王,才让两国爆发战争,还不如将和氏璧献给秦王,服个软,或许避免了战争和干戈,这种说法当然是错误的。首先我

  • 介子推曾割股奉君救过重耳,晋文公即位之后为何烧死了介子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介子推的死亡真相,介子推的历史地位,关于介子推的记载

    重耳就是大名鼎鼎的晋文公,是各个春秋五霸版本中都公认的霸主,他的一生可以是传奇的一生。因此就有人拍了一部长达七十二集的《重耳传奇》的电视剧,我一集都没有看完,不仅演员阵容有点水,剧情也太拖沓了,典型的历史灌水剧,我对这部剧的了解,大部分也是看别人的吐槽,其实我能理解他们的吐槽,出品方对整部剧的拍摄肯

  • 从苏秦两次回家,看人性的丑陋,刺激,过瘾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苏秦回家被嫌弃,人性丑陋的一面显示得淋漓尽致,苏秦个人修养

    [var1]苏秦早年师承鬼谷子,和张仪、孙膑、庞涓都是师兄弟。苏秦学成之后,变卖产业,西去秦国去游说秦惠王。苏秦提出“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的主张,和后世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蓝图如出一辙;怎奈秦惠王刚刚除掉商鞅,对游说之士心有余悸,且自量“并天下”的时机尚未成熟,就委婉拒绝了苏秦的主张。[var1]

  • 乐毅连克齐国70余城为何独留2座?这背后隐藏的是他无比狠毒的心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上真实的乐毅,乐毅的最著名战绩,乐毅伐齐历史回顾

    稷下空多士,谁为国重轻。列城七十二,死者一书生。——刘克庄《杂咏一百首·王燭》春秋没有哪个诸侯国一直兴盛。战国也没有哪个诸侯国一路衰亡。总是处于战国七雄末席的韩国和燕国,也都曾让其余诸侯国瞩目过。赵国、魏国、齐国、楚国,也都曾有一统华夏的能力,只是历史的天平倾向了秦国而已。尤其是战国后期的齐国,曾一

  • 为何稷下学宫的成功,曾经的霸主地位,都未让齐国称霸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齐国的稷下先生,稷下学院和玄雍的关系,稷下学宫出了哪些人才

    [var1]第一,秦国变法成功,社会稳定发展秦国的国力得到稳定发展的基础,应该与商鞅变法的成功有分不开的关系。商鞅变法的使得秦国从经济、政治、土地、军事、思想,甚至于社会风俗都做了改变,直接具有了和各大强国争霸的权利。[var1]1.经济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当时的时代处于中国社会的

  • 长平之战,赵国的名将除了廉颇和赵括,难道再无别人能用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廉颇和赵括谁强,长平之战赵国真的能赢吗,赵国的廉颇与赵括

    在秦赵长平之战中,双方都用上了倾国之力,最后赵国成年男子尽丧,而秦国也是惨胜。有人说赵国之所以会失败,赵括是第一负责人。因为他自己的战略失误,使仅次于秦国的战国第二大国赵国一落千丈。 在长平之战前期,赵括的母亲曾跟赵孝成王说不要用赵括。可是赵王还是坚持用赵括,那么赵国当时除了廉颇和赵括就真的无将可用

  • 长平之战,秦国耗费举国之力攻打赵国,为何楚国不趁虚袭取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没有长平之败赵国能一统天下吗,赵国长平在哪,秦赵长平之战赵国必败么

    [var1] 当时的秦昭王为了打赢赵国,亲自去河内征兵,而且征兵的年龄竟然已经下放到了15岁,由此可见,当时秦国为了打赢长平之战已经消耗到了什么地步!而地广人多的楚国,为何不趁秦国攻打赵国的时候,袭取秦国呢?按理来说,这时候的秦国已经出动了全部主力对付赵国,国内根本没什么军事力量,要是楚国这时出击,

  • 长平之战,廉颇是如何布置防线的,有漏洞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长平之战廉颇的三道防线,秦赵长平之战详解,廉颇是长平族的族长吗

    [var1] 韩国的地形像一个葫芦,上下两头大,中间小。秦国计划猛攻韩国中部狭窄处的各要塞,最后攻占中部的大城野王城,将韩国分割成都城新郑所辖区域和上党郡南北两块土地,这样一来上党郡就成为韩国的一块飞地,然后再迫使韩国将上党郡这块大蛋糕拱手送上,秦国就能占领一半韩国的领土。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占

  • 长平之战遗址,挖出历史有名的万人坑,学者:白起被人误解两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长平之战考古真相,白起长平论兵完整视频,长平之战历史上真实的白起

    [var1] 长平一战赵国40万人投降了白起,但是白起觉得降兵太多,决定全部杀掉。于是他就用计引诱他们进入了事先挖好的大坑,然后全部活埋了。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战斗的遗址现在也早已经成为了良田,只是我们现在都能感受到那场战争的残酷。 [var1] 但是一次无意中的发现却让人怀疑白起是不是真的活埋了这

  • 长平之战赵国损失惨重,为何三十年之后赵国才被秦国所灭?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没有长平之败赵国能一统天下吗,赵国长平在哪,秦赵长平之战赵国必败么

    没错,长平之战的胜利属于秦,但毕竟这是一场惨胜,秦军本身士卒死伤过半,粮草消耗巨大,无力继续攻邯郸灭赵。赵国又一度表示要割地求和,所以,秦王决定暂时收手。然,赵国虽然惨败,骨气却还很硬,旋即表示:不赔款也不割地,要打哥奉陪。所以,长平之战结束没多久,秦赵便爆发了邯郸之战。换句话说,这就是灭国之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