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公元前262年,秦国占领了韩国野王,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切断。
韩桓惠王大惊,立马派阳城君到秦国谢罪,提出献出上党,以平息两国的战事。但上党郡的郡守冯亭不愿归降于秦,还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利用赵国的力量抵御秦国,故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赵孝成王和大臣们经过反复商议,觉得能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是大利,何乐而不为?秦国虽有骁勇善战的白起,赵国也有廉颇。于是,赵国接管了上党的十几座城池,同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
[var1]
秦国本来与赵国就有矛盾,赵孝成王的接管上党后,让秦昭王很愤怒,故决定出兵攻打赵国,“长平之战”爆发。经过几年的交战,最终白起俘虏了几十万赵军,并设计坑杀了他们,以秦国的胜利告终。秦国赢得了这场胜利,为其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不久白起却自杀了,让世人很不解。这个谜题一直到上个世纪,才解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考古专家在山西上党地区挖出了两把由韩国制造的青铜戈,分别是“十七年彘令戈”、“二十二年屯留令戈”,两把武器是战国七雄之一。它们的出土,说明了秦国可能不是“长平之战”最大的赢家,而是韩国。
[var1]
为什么这么说呢?史书记载,战国时期锻造兵器有着严格的程序,兵器打造完毕后,上面必须要标注日期、监工人、打造者的名字。由此推断“十七年彘令戈”,大约是在公元前262年的彘地打造的,彘地在上党境内,所以是归韩国管辖。同理,“二十二年屯留令戈”可以说明这兵器的铸造时间是在公元前255年,也就是桓惠王二十二年,在上党的屯留打造的。
这两把青铜戈上面的文字表明:“长平之战”后,秦国没有获得上党的管辖权,并且韩国重新掌管了上党地区。《史记》也记载说秦国打败赵国后,有一段时间的休整,接着开始进攻邯郸,却大败,赵国等国借机占领了不少秦国的领土,韩国也趁机夺回了上党地区。
[var1]
要知道,“长平之战”中,秦军也伤亡了20余万人,秦国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却没有得到上党,总要有人为此承担责任。一直称病重不起的白起,就成了那个替罪羔羊,最终被秦昭王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