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山西高平再现尸骨层,长平之战中,白起坑杀赵卒真有40万之巨吗?

山西高平再现尸骨层,长平之战中,白起坑杀赵卒真有40万之巨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855 更新时间:2023/12/16 15:52:42

[var1]

山西高平发现0.6米尸骨层

提起长平之战,稍微了解点历史知识的人,都能说上个一二:战国末年两大诸侯强国——秦国和赵国,为争夺上党郡在长平发生了战争。秦国用反间计使得赵王临阵换将,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下了老将廉颇。赵括一改廉颇坚守不出的策略,向秦大举进攻,秦将白起佯败将赵军引向秦垒。战争以四十余万赵降卒被白起坑杀而结束。

长平位于今天山西高平市。1995年,专家就在高平市永录乡将军岭下发现了“一号尸骨坑”。但永录一号坑仅发掘遗骸130多具,离历史上记载的“四十余万”相差甚远,为此越来越多的人对此提出了质疑。

有句话说,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那么,我们耳熟能详的长平之战的历史是否就是真实的史实吗?也不尽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回2200年前发生的这场无比残酷的战争。

一 、白起坑杀40余万赵卒的数字到底有没有水分?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秦人围赵括,赵括军降,卒四十余万皆阬之。

[var1]

1995年发现的永录一号坑

对于这种说法,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是夸大了的,并不可信。理由有二:

一是赵国投入长平之战的兵力应远远不足40万。据研究人员推测,赵国在战国时期的总人口约为200多万,其中应服兵役人口约为50-60万。然而,赵国当时四面受敌,尚有边关、首都等地需要防卫,不可能将举国兵力投入长平之战。此外,长平之战结束后不久,赵国先后与秦国、燕国发生战争,都取得了胜利。这说明长平之战之后,赵国尚余有不少兵力,并非十之七八都被坑杀于长平。

二是在冷兵器的时代,坑杀40余万人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何况这40余万人也并不就会束手就擒。结合1995年发现的永录尸骨坑数量,以及近日高平发现的0.6米厚度尸骨层,其实都离40余万的数量相差甚远。

二、 赵括是不是真的只会“纸上谈兵”?

一说起长平之战赵国一方的失败,不少人都将之归罪于只会空谈的赵括,也由此诞生了一个成语:“纸上谈兵”。

[var1]

“纸上谈兵”的赵括

但是这样的评价,对于赵括真的公平吗?历史上的赵括,真的是一无是处的空谈家吗?

这种将失败归于一人的说法显然是不客观的。与强秦相比,赵国经历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之后,也仍然处于“老二”的尴尬地位。特别是长平之战进入了相持阶段,军粮的缺乏促使赵国急于决战,这才是赵孝成王责备廉颇守而不战,以致临阵换将的主要原因,并非全是中了秦国反间计的缘故。

仓促上任的赵括,唯有选择决战一途。主动出击被围后,赵括选择了与官兵们同生共死,坚守了40多个日夜,并身先士卒率军冲击秦军,最终身中数十箭而死。

回顾历史上真实的赵括,也并不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无用之徒。他不仅熟读兵书,也曾跟随父亲赵奢四处征战。公元前280年,赵括随父亲攻打齐国,用释放俘虏、往城里抛粮的方法,攻下了最擅守城的墨家子弟把守的城池。公元前270年,赵括向赵奢献策,击败了从韩国借道的秦军。

在长平之战中,据《白起传》记载的白起的说法,秦军虽然大获全胜,也付出了“秦卒死者过半”的代价。廉颇坚守不出时,两军伤亡应不大,这些阵亡人数绝大部分应是赵括接手后两军拼死决战造成的。

三 、平原君赵胜到底是“翩翩浊世佳公子”还是“利令智昏”之徒?

长平之战中,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平原君赵胜。

[var1]

平原君赵胜

赵胜,战国四公子之一。但是太史公给予的评价却不高,甚至用了“利令智昏”四个字。

太史公的原话是这么说的:“平原君,翩翩浊世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并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这样的评价可谓相当负面,几乎将赵国长平之战失败的原罪都归咎于平原君。

冯亭为韩国上党郡守。上党在当时是韩国的领土,但相当于是一块飞地。韩国无法守卫,决定将上党归于秦国。但是上党郡守冯亭和上党吏民不甘心降秦,要将上党交给赵国。长平之战的导火索也源于此,秦国到口的肥肉飞了,自然不爽,派兵来攻。

赵胜时为赵国宰相。赵孝成王问计于赵胜的时候,他想都没想,就张口说:“此大利,不可失也。”并亲自出马上党受地。

后人就此,指责平原君不该贪图上党郡,引火烧身。然而,如果我们了解到上党郡是秦国通向赵国的门户,就知道赵国是不可能放弃上党郡的。战国人周固曾说,秦一旦占有上党、太原两地,就控制住了齐、楚、三晋的命脉。

此后,长平之战第二年,邯郸被围,平原君不仅到楚国谈合纵,解了邯郸之困,还散尽家财,组织了三千敢死军,最终等到了楚、魏的援军,保存了赵国。

更多文章

  • 山西疑现长平之战骸骨坑:尸骨曾被人收购做饲料,现拟建文化公园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长平在现在什么地方,长平遗址,长平古战场骸骨坑

    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交战的双方分别是秦国与赵国。根据史书记载,赵国在这场战役中投入了45万人。不过,由于赵军主帅赵括轻敌冒进,将赵军主力带入秦军的包围圈之中,导致赵军无法突围逃跑,最后全部被白起秦军主帅下令“坑杀”。2000多年来,每当人们提起这场惨烈的长平之战都能感受到不寒而栗的残忍。不过

  • 山西娄烦县由来:被赵国消灭的失传古国,名字却被沿用下来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娄烦古国,娄烦县位于哪里,娄烦县的典故

    [var1]楼烦国活跃在春秋时期,在如今从晋中、太原到北面呼和浩特这一片地区都是当时楼烦国的地盘,他们主要以游牧为主,精通骑射,在春秋时期他们就经常南下袭扰中原百姓。后来在三家分晋时楼烦国再度趁机南下,将地盘扩展到太原市西北娄烦县一带。当时北方的赵国深受楼烦国的威胁。[var1]后来在赵武灵王继位后

  • 小河墓地为何出土大量干尸?《山海经》或揭开了谜团,专家:太扯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小河墓地考古发现纪实,小河墓地纪录片,小河墓地之谜经典传奇

    [var1]到现在为止,小河墓地都是国内考古界甚至是国外界都无法破解的千年谜团,为此这座小河墓地远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么的简单,当然了它本来就不简单,而是无比的神秘。自从瑞典考古学者贝格曼发现了小河墓地之后,几十年后就一直没有人能找到小河墓地的踪迹,有人说小河墓地是跟随着地表在不断移动的了,这突然让我们

  • 孟子写了一句话,朱元璋看后勃然大怒,下令将其牌位扔出孔庙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元璋孟子知乎,朱元璋为什么不把孟子迁出孔庙,孟子与朱元璋的故事

    [var1]但是,孔子的“仁”和孟子的“仁”有所区别。前者是自觉地道德,后者则兼具教化功能。孟子认为君主施行仁政的前提是先培养出德性,故主张“有德者执政”。他反对用霸力服人,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缓和社会矛盾。所以,《孟子》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

  • 小伙捡到战国宝剑,放弃30万选择上交,看到奖励后说:再也不上交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老农上交祖传宝刀,老汉捡到一把锈剑鉴定后建议上交,捡到青铜器必须上交吗

    所有文物都是国家的瑰宝,属于国家公有财产,任何人都是不能私藏或贩卖的,否则就是违法,将会受到法律的惩罚。不过我国的历史文物非常多,除了被各大博物馆收藏以外,也有一些文物被普通民众私藏着,甚至还有一些依然埋在地下,没能挖掘出来。一般来说,如果普通百姓在地下挖到了文物的话,是需要上交国家的,不过也有一些

  • 孟尝君的最后结局:脱离齐国自立为诸侯,却被齐魏两国联手攻灭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齐国孟尝君简介,孟尝君的封地属于齐国吗,孟尝君在齐国当了几年

    他们大都交游广阔,又善能养士敬贤,是当时所在诸侯国中的翘楚,而其中最具盛名的,无疑就是孟尝君了。[var1]电视剧剧照孟尝君出身于贵族之家,其父靖廓君田婴是齐威王田因齐之子,齐宣王田辟疆的异母弟。他曾历任齐威王、齐宣王两朝国相,在齐国树大根深,是声名显赫的一代权臣。田婴妻妾众多,一口气竟生了四十多个

  • 战国七雄中,秦、楚、齐、燕、赵、魏、韩,你最喜欢哪一个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楚齐燕现在哪里,秦楚齐燕图片,赵魏韩楚齐燕谁最强

    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大大减少,周王室虽然还是名义上的共主,但已经是名存实亡。三家分晋后,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正式形成。这七雄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var1]战国七雄那么在战国七雄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呢?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那就是每

  • 如果《山海经》的记载并不是神话,那人类的历史很可能会被改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山海经算神话故事吗,山海经的历史记载,山海经有文字记载吗

    我们听说过很多古代神话故事,比如“女蜗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通过这些神话故事,给我们展现出了不一样的中国历史。但其实这些和中国真正的历史是无关的,只是古人编造出来的故事而已。这些故事都出自于《山海经》这本书,它在千百年前甚至是禁书,因为里面的很多故事实在太迷惑人心了。在以圣贤书为主

  • 孟子许下一个旷世宏愿:每500年华夏必定复兴!2000年来已成现实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孟子资料简短,孟子经典欣赏,孟子有什么伟大的历史

    此时的华夏大地上,有着大大小小数十个国家,彼此纷争不断,百姓生灵涂炭,后人称之为“战国”。那个时代,是纵横家、兵家主导的时代。那时的江湖,流传着公孙衍、张仪的传说——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则天下息。[var1]无尽的战争,无尽的杀伐,无尽的屠戮,使得所有人都在思考:华夏将何去何从,又将如何振兴?这场文明

  • 从魏将到秦国大良造,又到反秦合纵家,公孙衍为何如此执着?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公孙衍和苏秦合纵谁厉害,公孙衍合纵还是苏秦合纵,公孙衍对秦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var1]公孙衍在魏国时大志难申,只能屈才在军营中担任副将,郁郁不得志让他萌生去意,此时秦惠文王处死商鞅,正四处招揽人才,公孙衍趁此机会离开魏国,向西来到秦国,在这里他见到惠文王,将自己的为秦国制定的东出计划和盘托出,深得惠文王的认同与赞许,并迅速提拔重用他,委任他为秦国大良造,公孙衍也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