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马嵬驿兵变、逼死杨贵妃,为啥可以视为太子李亨的成功危机处理?

马嵬驿兵变、逼死杨贵妃,为啥可以视为太子李亨的成功危机处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492 更新时间:2023/12/20 8:04:49

为啥这么讲?绝大部分军事行动,背后都由政治动机驱动;马嵬驿兵变的发生,禁军只是执行者,而主导者则是那股试图改变李隆基逃跑路线的势力,其核心就是太子李亨。对于他而言,这是一场至关重要的危机处理:

杀掉杨家、缢死杨贵妃,既为了断绝大唐军政核心流窜西南的趋势,更为了终结过去20余年的权臣体系、打破李隆基早已岌岌可危的威信,让主张积极平叛得自己获得绝大部分军民的支持,从而夺取国家权力、挽救大唐危亡。

从“九州道路无豺虎”的开元盛世,到“洛阳宫殿烧焚尽”的安史之乱,唐朝为啥走到这一步?

从表象来看,是源于数十年的穷兵黩武,让大量武力充沛、但缺少教育的胡人掌握了军队权力,在权势、欲望的驱使下,他们调转矛头、目标瞄准繁华的大唐腹心地区。

背后根本的动因,则是大唐皇权扩张的副作用。开元年间,清明的政治、繁荣的社会,离不开皇权、相权的均衡,帝王自我节制、出身科举系统的官僚掌握权力,姚崇、宋璟、韩休张说张九龄等名相轮番主导朝廷,让那个阶段的唐王朝具备了高度的政治活力;

但从开元22年(公元734年)起,随着李隆基进取心的消退,皇权开始肆意膨胀,为了压制出身科举系统的官僚集团,李隆基重用源自恩荫系统的官员,由此形成了以李林甫为首的权臣体制。

科举、恩荫两大体系在政治上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大多依据儒家传统理论、主张以国家大局为着眼点,甚至不惜对抗皇权;而后者则无条件强调皇帝的个人意志和决定权,并且以此为武器党同伐异、巩固自身势力,因此必然导致政治的衰退,并且为王朝埋下了重重隐患。

其中影响最致命的,当属蕃将掌兵现象。为了打压政治对手、断绝边将因功入朝为相的可能,李林甫顺从李隆基制衡朝廷势力的心思,推行了由蕃将出任藩镇长官的政策,最终养成了安禄山

而在李林甫死后,杨国忠继承了权臣体系。除了像李林甫那样善于逢迎外,杨国忠出身外戚,让他得以背靠李隆基身边备受恩宠的“诸杨”富贵集团,获得了更大的权力,也造成了更大的破坏,可谓青出于蓝。安史之乱的爆发、随后平叛的一系列失误,都与他有关。

天宝4年(公元745),杨贵妃姐妹四人共享皇恩、权势滔天,她们身在蜀地的族兄杨国忠(当时名叫杨钊)奉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的委托,携带重金入京,通过收买杨氏姐妹、巴结李林甫、迎合李隆基,日渐飞黄腾达,仅用不到1年就迁升为度支员外郎、兼侍御史,成为朝廷重臣。 由于他善于敛财,越发得到李隆基信任,甚至被授予剑南节度使之职(遥领,不到任)。

这样的人身兼军政大权,无疑是唐王朝的悲哀。公元751年,杨国忠举荐的鲜于仲通率军攻打南诏,遭遇惨败;但他指鹿为马、伪造战功,诱骗朝廷继续征召人马、远征南诏,导致大量百姓客死异乡;

公元752年,随着李林甫死去,杨国忠升任正宰相,大唐朝政日益混乱。他对内瞒报水灾、饥荒,导致民不聊生;对外不顾现实困难继续对南诏用兵,结果因长途跋涉、粮草不支、水土不服等原因,唐军几乎全军覆没,但杨国忠仍恬不知耻地伪造捷报。两次失败,使得唐朝在西南向战略大溃败。

杨国忠最大的罪过,就是激发了安史之乱,并且误导了朝廷的平叛战略。

虽然继承了李林甫的权臣身份,但杨国忠无法像李林甫那样成功驾驭安禄山。也许是“由爱生恨”,杨国忠从此对安禄山进行打压、制衡,双方矛盾日益尖锐。于是,到了公元755年,安禄山正式以讨伐杨国忠为名、提前发动叛乱。

面临这种巨大危机,身为宰相的杨国忠多次作出作物判断、影响了李隆基的决策。比如,当李隆基计划让太子留守国事、自己御驾亲征时,杨国忠害怕被太子夺权,鼓动杨氏姐妹打消了李隆基的这一想法(可见双方的矛盾);

随后哥舒翰率重兵镇守潼关,唐军将安禄山大军阻挡在关中之外,但杨国忠却煽风点火,鼓动唐玄宗命令哥舒翰出关决战,结果大唐主力一战尽失、长安门户大开,这才有了接下来仓皇西逃的结局。

大唐落得此般田地,杨国忠罪无可赦。军队对他恨得牙痒痒,太子李亨、李隆基身边的亲信都欲除之而后快。

杨国忠之所以鼓动唐玄宗逼迫哥舒翰兵出潼关,主要是为了先下手为强。当哥舒翰被任命为潼关唐军统帅后,就有将领建议他留下三万军队守潼关,其后率领精锐前往长安、诛杀祸首杨国忠;王思礼主张派出30名精骑劫杀即可。对这些建议哥舒翰均不置可否,由此让获知消息的杨国忠主动出击,通过影响李隆基而败送十余万唐军性命。

想要杀杨国忠的,远不止前线军人。《旧唐书·王毛仲传》提到,李隆基的亲信、禁军统帅陈玄礼“欲于城中诛杨国忠,事不果,竟于马嵬斩之”;其他篇幅提到“玄礼密太子诛国忠父子”、“玄礼与飞龙马家李护国谋与太子,请诛国忠”。由此可见,马嵬驿兵变得爆发,自然是太子李亨、禁军的联手行动。

与军人相比,李亨诛杀杨国忠的理由更加充分。潼关失守后,杨国忠鼓动李隆基逃向蜀地——因为那里是他自己的大本营。然而,自古躲到蜀地的政权有哪个能够与中原相抗衡?杨国忠不过是想依靠蜀地天险保住小朝廷,以保住自己的富贵罢了,为此不惜丢弃那些正在与叛军殊死搏斗的军民。

因此,一旦大唐朝廷到达蜀地,几乎等同昭告天下:李氏向安禄山认怂,平叛武装的士气必将受到重大挫折,而李亨本人也再无翻身的机会。想要改变这一切,最直接的办法莫过于诛杀鼓动西逃的杨国忠;既然要杀杨国忠,那更要铲除他权力来源的土壤——在李隆基身前受宠的诸杨,否则日后她们兴师问罪可如何是好?

同时,诛杀杨贵妃,也撕掉了李隆基最后一点威信:连自己最宠爱的女人都保不住,你还好意思当皇帝?所以,在马嵬驿之变后,众多军民旗帜鲜明地支持太子李亨北上率兵平叛,从那个时候起,大唐实际上就是“双皇帝”了,并且躲到蜀地的那位很快名存实亡。所以说马嵬驿兵变、诛杀杨贵妃,实为李亨与他的支持者的一次危机处理,大唐的命运由此改变。

更多文章

  • 安史之乱,安禄山假如消灭了全部唐军主力,会对历史产生哪些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安史之乱安禄山的下场,安史之乱军事实力,安史之乱有哪些资料

    唐玄宗剧照“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正在长安沉湎于莺歌燕舞之中的唐玄宗,听闻安禄山反叛的消息后,大惊失色。慌忙命令前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等人,先后率领大军前去平叛。可以说封常清、高仙芝等当时唐朝边镇名将,在与远比自己的强大的多安禄山叛军交锋时,打的还是不错的,虽然东都洛阳丟了,但退守潼

  • 唐王朝十大节度使中哪位节度使拥兵最多,战斗力最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唐的藩镇节度使,唐朝后期最强节度使,剑南道节度使和黔中道节度使

    这十大节度使,各自承担战略任务,又因任务不同而各具鲜明的特点。十节度使1、河西节度使。711年,唐睿宗以贺河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统赤水、新泉、玉门等8军及张掖、交城、白亭3守捉。这也是大唐设立的第一个节度使。因此,凉州也有“天下第一节度”之称。之所以在此设立第一个节度使,是因河西特殊的战略

  • 李世民死因谜团被揭开,死的太蠢难怪没记载,如今咱爸妈也得当心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世民尸骨面部复原,隋唐英雄李世民死因,李世民吻玳姬原版

    李世民算是史上难得的能文能武,且在这两个领域都做到了顶尖的帝王。李唐的江山说实话,大部分功劳都得算在李世民头上;除开打天下的功劳,在治理朝政,安定天下方面,李世民也是个中好手。最重要的是,他难得很清醒,一般帝王都追求长生不老,像是秦始皇派徐福率童男童女去海外寻访仙山、汉武帝为了长生不老将女儿嫁给道士

  • 大唐名相狄仁杰举贤不避亲,却惨遭姨娘打脸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武周时期,狄仁杰任职宰相,为人正直耿介,常常犯颜直谏,而女皇武则天非但不怒,反而对这位喜欢挑刺儿的老臣非常敬重和信任,多次采纳了他的谏言,从不直呼其名,而称呼他为“国老”。狄仁杰晚年时期,多次请求辞去官职,武则天始终不同意,特许其上朝不必行跪拜之礼,并亲切地对他说过:“朕看了你跪拜在地,朕的身体都有

  • 他是隋唐中隋朝名将,因为手里有四件宝贝名震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隋唐十大顶级高手,真正的隋朝名将,隋唐有名的名人

    尚师徒是《说唐全传》中虚拟人物,隋唐第十条好汉,他武艺高强,是临潼关总兵,人称''四宝大将''。尚师徒为虎牢关总兵,出场时为伍云召因父亲伍建章被杀而据南阳关造反,韩擒虎挂帅攻打南阳关不利,调尚师徒和新文礼前来助战。新文礼与尚师徒到后,与韩擒虎、宇文成都合围南阳关。伍云召败逃后,尚师徒就回虎牢关镇守。

  • 唐朝一丑小伙,因为一个包裹找回信心,成为大唐著名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朝宰相崔琬个人资料,唐朝宰相朱敬则,唐朝时期有名人物

    史料记载,裴度年轻的时候,长得瘦弱矮小,其貌不扬(朝天鼻),古代人迷信,非常注重面相,有人就认为裴度是天生穷酸相,一辈子也不会发达。一开始裴度并不相信这些,他坚信只要刻苦读书,总能考中进士,飞黄腾达。可惜天意弄人,裴度考了几次进士,都以失败告终。一连串的打击,让裴度也开始怀疑自己:难道我裴度真的注定

  • 李治性格仁弱,竟敢与父亲的才人武媚私通,有何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武媚简历,李治的照片,李治晚年的生活视频

    武则天剧照然而,李治这个乖孩子,也有惊世骇俗之举,竟在父亲生病侍疾期间,与父亲的才人武媚私通!不过,这段不伦之恋的结果比较美好,李治发现了自己的挚爱。李世民驾崩后,武媚被迫在感业寺出家,李治并没有忘记这段旧情。于是,武媚从感业寺回到皇宫,一步步从宫女、昭仪到皇后,没有辜负自己在感业寺青灯古佛之下对李

  •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其他的藩王为什么不出兵支援朱允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棣封赏靖难功臣,朱允炆能打赢朱棣吗,朱棣如何处理靖难遗孤

    朱元璋的很多儿子在朱允炆继位时成为了藩王,朱棣名义上是不满侄子削藩而发动的“靖难之役”,本质上就是为了篡夺皇位,这一点其他藩王不可能看不出来。朱允炆即便再过懦弱,也不可能一位藩王的支持都得不到,可为何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之时,明明是皇权正统的朱允炆却得不到任何藩王的出兵支援呢?政治在任何时刻都是残

  • 李自成提出了3个不过分的退兵要求,被崇祯拒绝,难怪大清会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自成的经历总结感悟,李自成当时实行什么政策,李自成真实地位

    想要和崇祯进行和谈,当时的李自成提出了三个要求。第一,跟崇祯要一百万的军饷,来犒劳这些手下的农民军。第二,让崇祯皇帝把西北地区交出,由他来统治,做一个土皇帝。第三,很简单,就是不用去朝见皇帝。提出这三个条件之后,李自成还提出了一个事情,那就是这些条件达成之后,他可以同意皇帝的调派,率领大军和满清的大

  • 金国骑兵里让宋朝军队闻风丧胆的兵器,大宋也有但是派不上用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与强大的经济、文化实力不相称的是宋朝薄弱的军事力量。宋朝几百年,屡屡遭受临近部落国家的骚扰,苦不堪言。南宋之后,更是苦苦支撑半壁江山。宋朝军队力量弱与它开国以来实行的政策息息相关,赵匡胤武将出身,通过“陈桥兵变”当上了皇帝。为了防止以后的人用同样的手段取代后代的地位,宋朝对军队实行严格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