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元朝铁骑中,士兵常带的“深簷胡帽”含义是什么?背后又有何含义

元朝铁骑中,士兵常带的“深簷胡帽”含义是什么?背后又有何含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646 更新时间:2024/2/6 12:53:59

明朝初建时期,明成祖朱元璋曾发布禁止“胡服”的诏令时,特定指出了元代流行的“

深瞻胡帽”

。而这种帽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俗称“帽笠”,在不同地区,也叫

“方笠”、“四角笠子”。

帽笠本来是女真的服饰

,后来深受蒙古人喜爱,并被接受。随着蒙古铁骑征战,帽笠遍及全中国,中亚以及波斯地区。明朝成立后,将“帽笠”视为元代“胡化”的重要象征,从而走出历史舞台。对“帽笠”的研究我们更能看到蒙古种族的兴衰,以及化的变迁。

(一)为什么帽笠会被定为胡服?

1、元代“瓦楞帽”的误解

循名责实,

“深薝胡帽”的显著特点便是“深薝”,

这种奇特的帽式广泛出现于元代时期的画像中,说明这种帽式在元代甚为见。致力于中国服饰研究的学者们看到元代人们所戴的四角、方形的帽式时,便对其命名为“瓦楞帽”。可当时

出土的文物、物件中,大部分本身都没有名字,

很难证实“瓦楞帽”的名字。

但随着学者们深入研究,在日本洪武四年刊本

《魁本相对四言杂字》、

以及哥伦比亚大学

《新编对象四言》

中,出现了证明,十分清楚的将这种帽式命名为“帽笠”。

“瓦楞帽”

一词出现于明朝,在蒙古、元代时并未出现。明代的“瓦楞帽”形状像瓦楞,帽顶上折叠,因此被称为“瓦楞”。由此可见,

元代的“帽笠”与明代“瓦楞帽”并不是同一物

。可在我国许多服饰史著作中,大部分都认为明代的“瓦楞帽”等同于元代的“帽笠”,因而造成了一个误会。因此,我们对于古代帽式应该有一个认知,元代的“帽笠”并不等同于明代的“瓦楞帽”。

2、盛行于元的“深薝胡帽”

帽笠刚开始是女真的服饰,我们可以从

《柳塘牧马图》

中看到女真骑士戴着帽笠征战沙场的画面,也从很多古代历史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这种女真的帽式早在蒙、元之前就传到了北方,并且燃起了“戴帽之风”。

绝大多数北方人民都喜欢戴帽笠,

提起帽笠似乎无人不知。从看到古代北方人民戴帽笠耕地的画像中,我们便知道“帽笠”已经成为了北方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帽笠的出现更受到了蒙古人的青睐,蒙古人也开始仿效穿戴。等到蒙古人统一中原创立元朝后,帽笠也随之盛行起来。据《草木子》中提

到“元代的官民都是戴着帽子的,有的帽子是四角方形的,也有的帽子是圆形的,还有的为半圆形”

。由此可知,

“帽笠”已经在元代“活”了起来。

帽笠在元代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变化形式。而且在元代,人们都喜欢用一些翡翠,玛瑙去装饰帽子,帽子由此变得有价值。

3、明朝对胡服态度的矛盾

明朝建立之初,明成祖朱元璋便认为衣冠应都像唐朝一样,因为我们是汉人,而唐朝更是大汉族,所以从衣冠方面更能体现汉族文化。所以便下令,如果有穿胡服的人,甚至姓氏是胡氏,立刻定罪。朝廷更认为要消除蒙古族的文化遗存,所以将

帽笠定为胡服,必须整治

。然而有意思的是,明朝内部对消除胡风的态度并不严格,

明朝规定大臣的有些装束更来自于元朝特色的胡服。

由此可知明朝对胡服态度矛盾,我们也知道了帽笠被定为胡服的原因。从明朝中找经验,我们不应该摒弃少数民族,我们坚持五十六民族一家人,我们应该与少数民族和谐相处,

我们应保留各种民族的服装衣冠,

因为这些都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帽笠横行于蒙元的根本原因

1、元朝为什么对戴帽笠的高度重视?

帽子在元朝可不是简简单单的用来遮蔽阳光的、保暖的。帽子在元代可不只是生活用品,明朝著名史学家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写到,

“元时除朝会后,公贵人俱戴大帽,视其鼎之花样之等威”

。这句话意思是元朝时期除了朝廷会议,王公贵人都要戴着大帽笠,把它们看做头鼎的花样来比谁威风。

由此可知,元代的头顶帽笠装饰已经用来展示各级之间的差别更

体现着权力、身份地位的差别。

因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元代的帽笠更体现了一种权威的象征。

2、元代不同的帽笠间的不同等级

帽笠在元代盛行后,随着经济发展,元代开始对帽笠进行装饰,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帽式,也随之有了等级差别。据《元史》中写道

:“皇帝曾经用稀有的宝贝珍珠来装饰他的冠帽,用来彰显皇威”

。皇帝也曾将其价值连城的宝玉、红玛瑙装饰在帽顶上,以用来赏赐王侯以及有功劳的大臣。但也同时规定,

百姓的帽笠必须为普通,不准在上面用珠宝进行装饰

由此可见,

我们看到了等级差别,

带有蓝钻石,红钻石的皇冠则代表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有一些玛瑙,珠宝修饰的帽子,代表了有高贵身份的大臣。而最为普通的帽子,则为简单的一级,既为平民百姓。

3、元代对不同帽笠间的命名

元代人们开始对帽子进行命名,

因为帽子有了等级之间的差别

,元朝人们也在想,总不能都以一种名字命名,也体现不同高贵的身份。所以元世祖忽必烈的冠帽有了名字,此名叫“钹笠冠”当年皇后察必发现,这种冠帽中央较高,如同半扣的鸡蛋,底部有类似遮阳帽的圆沿,远看起来就如一只铜拔,所以起名为

“钹笠帽

”。这个名字让忽必烈十分喜欢。

还有官员的帽子起名为

“宝顶金钹笠”是蒙古人借鉴金代而创造的官员帽子

,还有的帽子起名为暖帽,是人们去打猎时一时兴起所起的名字。我们从元朝各代给帽子的命名,我们便可知道元代人们对戴帽笠高度重视,更体现于形象。

(三)帽笠的广泛传布与文化间的影响

1、蒙古征服与帽笠在亚洲的传布

晚期时,金朝已经占据多半个中原,此时

戴帽笠仍然是北人的服饰标志

,与宋人的衣冠完全不同。随着蒙古部落的兴起,铁骑踏入中原,带有异族色彩的帽笠却成为了南方的一种时尚。等到蒙古确立统治以后,帽笠在全国流行起来,少数民族的文化也渗入中原。

但此时的大疆国土并未满足蒙古人的野心,

蒙古人喜欢征战,

便继续向上前进,试图征服亚欧。蒙古远征一直打到了欧洲,灭国无数,当然蒙古文化也随之跟到了欧洲,但由于蒙古人喜欢闪电战,所以边打边征,并

没有将蒙古文化稳固于欧洲。

随着蒙古铁骑的前进,帽笠已经传布到东边高丽地区,以及西部波斯地区。高丽屈服于蒙古的武力,当时忽必烈下令允许高丽不改冠服,但是高丽忠烈王为了表示彻底降服,便下令让全国上下人民去蒙古化,

从君王到大臣到百姓都必须穿戴蒙古人的衣服,戴帽笠,接受蒙古的习俗,不改者立刻斩杀。

由此可知,随着蒙古族的征战,

戴帽笠的文化习俗早在古代就传入亚洲地区。

因此,当今的我们更应该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并且可以采用一些方式如举办少数民族文化节、参观博物馆来向世界各地传播中华文化。

2、帽笠的淡出与夷夏意识的消长

明朝成立后,面对着元代旧部的威胁,相出的解决策略之一,便是重新高举“华夷之辩”的旗帜,明朝认为必须革除蒙元服饰,便发布禁令,去除蒙元,接受明代服饰,同时也出现了明朝新的帽式“明代瓦楞帽”,元代的帽笠逐渐淡出。几十年之后,明朝人对深薝胡帽完全陌生。明丽关系确立后,

高丽也向明朝表示“慕华向华”之心,革除蒙元服饰。帽笠也随之淡出。

可以说,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别是蒙古族文化

因为明朝的“华夷之辨”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当初横行在中原的蒙元文化在明朝建立后也大大削弱。从明朝人不理解帽笠是什么这一小小方面,我们可得知,夷夏意识强烈,儒家文化再次遍布中原。

结论:

从小小的帽笠物件却反应出来了大历史,我们可以知道,蒙古族的帽笠原来起源于女真,元代时期帽笠变化多种多样,并传到了亚洲。

新建元朝时提倡戴帽笠,掀起一股“蒙古风”。直到蒙古帝国的崩溃,

也表示着多种文化融合并存的时代结束,明朝成立后,更是摒弃蒙元文化,并大力提倡夷夏文化,戴帽笠的观念也随之消失。

由此可知,

小小的帽笠见证了蒙元时代前后的盛衰与文化的变迁。

因此,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我们应该保护,因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都是我们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保护并传播于世界各地,让世界看到中华文化。

更多文章

  • 元朝灭亡的时候,蒙古四大汉国为什么不来救援?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元朝四大汗国排名,元朝分了多少个汗国,元朝几个汗国灭亡日期

    最初,成吉思汗分封了四大汗国,后因蒙哥大汗去世,争夺大汗,四大汗国支持了不同的阵营。最终忽必烈成为大汗,改大蒙古国为大元,新的四大汗国也逐渐产生。这四大汗国分别为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及窝阔台汗国。金帐汗国又称钦察汗国,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封地,经术赤次子拔都西征后,占据东欧和中欧地区,成为

  • 元朝和清朝两个统一王朝的建立对汉人意味着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元朝汉人只剩800万了吗,元朝和清朝有多厉害,清朝对元朝的统治制度

    汉人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1.游牧民族快速发展,与汉文明的差距在缩小。辽国、蒙古帝国、后金并不比同时代的汉人政权差。2.汉人政权坚持中央集权,作为汉人政权唯一的发展方式,拒绝必然导致分裂的殖民式扩张。3.汉人认识到扩张的成本太高,收益太低。朱元璋颁布15个“不征之国”。4.汉人没有更高级更先进的学习对

  • 你被明朝的锦衣卫追杀该怎么办?锦衣卫:我允许你先跑八百米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真锦衣卫与假锦衣卫的区别,锦衣卫长途奔袭之战,锦衣卫追杀王爷视频

    明朝有三大男团他们分别是东厂、西厂还有锦衣卫。那今天咱们就主要来说一下锦衣卫。在三大男团中锦衣卫是最高冷帅气,但是也是最心狠手辣的。说起锦衣卫在大家的印象里,是不是就会想起电视剧锦衣之下里面超级帅气的陆绎大人呢。锦衣卫这个职业不是虚构的在古代是确实存在的,其帅气程度有没有陆绎大人那么帅还有待考证。锦

  • 万历援朝战争:明朝虽胜利,但吃了暗亏,埋下日后江山易主的种子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万历抗倭援朝过程,万历时期发生的战争,明代万历的战争

    明朝的抗倭援朝的战争,因为发生在爆发在万历二十年(1592,壬辰),所以又称万历朝鲜战争、万历援朝战争;朝鲜称“壬辰倭乱”,日本称“文禄?庆长の役”。 这场战争是由日本人丰臣秀吉发起的,原因很简单,日本从公元1467年应仁之乱起经历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战国时代。丰臣秀吉在乱世中崛起,并逐步统一了日本,然

  • 明代宣城籍处士李和甫墓志与户役制度解析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第1192期一、墓志录文李处士墓志铭 登仕佐郎、国子学录、广信李奎撰/ 奉议大夫、刑部郎中、同郡徐行书 / 翰林检讨管助教事、四明张山篆/ 正统丙辰之秋七月二十五日,宣城李处士以疾卒于金陵之寓舍,其孤景贤/介乡友太学上舍戴恕衰绖诣予,以礼部郎中黄养正所铭处士寿藏、及工部/主事艾凤翔所述处士传哭拜,请

  • 千古忠臣方孝孺,被诛十族下场凄惨,873个冤魂是谁之过?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方孝孺死得不冤,方孝孺被谁杀,方孝孺诛十族有多惨

    永乐大帝众所周知,朱棣并不是朱元璋钦点的皇位继承人,他的帝位是从侄儿朱允炆手中夺过来的,继位并不合法。朱棣担心世人说他不孝不仁,就想找个在海内外有广泛声望的大儒来替他草拟一份继位诏书,堵住世人的嘴,收买一下人心。在讨论草诏之人选时,文武大臣们说:“草拟继位诏书意义重大,须得方孝孺这样名满天下的人来执

  • 被迫沦为娼妓的太后,被敌人轮番羞辱,赵构生母一生有多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赵构 简介,赵构生母真实照片,赵构的重要成就

    太后沦为娼妓,其实不是生母新鲜事。早在北齐时,就有个太后在亡国之后做了娼妓。这北齐的太后就是高湛的皇后胡氏,胡氏是胡人,性情比较开放,私生活也很混乱。在北齐未亡国之前,胡氏就是一个非常淫乱的女子,经常背着丈夫与其他人私通。而在丈夫死后,胡氏就更加明目张胆,直接将情人带到了后宫。在北齐灭亡后,胡氏不仅

  • 安徽一座宋代佛塔,塔体镶嵌八千余尊佛像,免费开放却鲜为人知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最神秘的四座佛塔,塔儿湾宋代佛塔,安徽著名佛塔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蒙城。蒙城,古称山桑、漆园、涡阳、淝水,是安徽省亳州市下辖县,地处淮北平原中部,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蒙城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都是有史有据的。在其境内挖掘的尉迟寺遗址,出土的文物证实,4500多年前,这片土地已经有古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史料记载,蒙城的名字,自殷商以来,

  • 他是同郑和出行的普通百姓,最后留在海外,其后代却直接当了总统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太监郑和的后代,郑和的简历是什么,郑和是名臣吗

    马三宝的出现改写了中国历史上的远航史,这个人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郑和。他在海上开阔出来的新航线,整整比西方的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还早了87年。正因为有了三下西洋的航行,让世界的一些角落出现了黄皮肤的身影。虽然说前些天备受争议的华裔面孔杨安泽,在美国的不当言论被人们当作是欺师灭祖的行为。但是这样没有中国心的

  • 海权时代下的台湾,被欧洲两大国抢着要,为何不受明朝重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台湾纳入版图吗,欧洲与台湾局势最新消息,台湾面积相当于欧洲哪国

    十七世纪,西班牙与葡萄牙的时代逐渐淡去,荷兰想要顶替他俩,成为新的世界霸主,在实力上开始成型,这个时期依然是,谁在海上吃的开,谁就有特权,只不过海盗式的殖民统治有了更高阶的玩法儿。由于,《马克波罗游记》的发行大火后,欧洲大陆的人们都想一睹遍地是赏金的东方圣地,大家都想去捞一捞金,但不是谁都能去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