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死后,豪格和多尔衮争抢帝位,两人都有军队,僵持不下,谁也不让。
当时,豪格有5旗,多尔衮只有2旗。
可最终,多尔衮提出让6岁福临继位,豪格居然同意了。
更不可思议的是,选辅政大臣时,多尔衮占了1个,豪格非但没反对,还把另1个名额让给了济尔哈朗。
因为这个举动,后来,豪格的亲信被多尔衮杀的杀、贬的贬。
他自己也落得一个惨死狱中,福晋们尽数被叔叔瓜分的局面。
而这一切,都是从多尔衮当上摄政王开始的。
那么,问题来了。
本来占有优势的豪格,为什么要这样不争不抢呢?
我认为,豪格的不争不抢,主要有三个原因,最后一个原因最关键。
原因一,豪格的实力支撑不起他与多尔衮抗衡
豪格与多尔衮争皇位,双方势力要是打起来,豪格的赢面很大。
因此,单论实力,豪格完全可以碾压多尔衮。
但是,如果登基的是6岁福临,一切就不一样了。
皇太极死后,豪格与多尔衮的阵营基本是这样排布的:
两白旗,是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三兄弟的势力,属于“死忠粉”级别。不管多尔衮是要皇位,还是要当摄政王,都全力支持。
正蓝旗,是豪格的亲信,全力听从豪格指令。
镶蓝旗,由郑亲王济尔哈朗统领,坚决支持豪格。但济尔哈朗,与皇太极的关系非常好,只要对满清有利,基本不会反对皇太极的儿子。
两黄旗,原本是皇太极的亲信部队,皇太极死后,表示支持豪格当皇帝。但最低的底线是,必须是皇太极的儿子继位。
“吾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不立帝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
正红旗,在代善手中,对于继位者没有特别明显的偏好,相对中立,反正也轮不到自己。但因为豪格当年参与了逼死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加上多尔衮能力太强,他更偏向于豪格,并不支持多尔衮。
《清史稿》:“(代善称)睿亲王若允,我国之福。否则当立皇子。我老矣,能胜此耶?”
如果是争皇位,豪格还能带着两蓝旗、两黄旗和多尔衮的两白旗好好打一架,说不准正红旗也会帮着豪格。
但如果是争抢摄政的权位,两黄旗基本会选择袖手旁观。
对于他们来说,只要皇位还在皇太极的儿子手中就行,至于朝堂上的权位、势力,根本不值得两黄旗拼命。
因此,如果是为争抢摄政的位置,豪格百分之百能够鼓动的人就是自己的正蓝旗,镶蓝旗大概率也会支持,但镶蓝旗的支持是有所保留的支持,绝对不可能以死相争。
而到了两白旗这里,不管是在皇位上还是摄政王的位置上,他们三兄弟都会紧紧抱团,两白旗绝对是一把指哪打哪的好枪。
且不说两白旗本就是实力最强的军队,他们的军心还齐,对上正蓝旗和摇摇摆摆地镶蓝旗,自然是铁胜。
这样一对比,豪格要想反对多尔衮当摄政王,根本就是实力不足。
更何况,多尔衮扶持的福临继位,也和孝庄达成了协议。
在真正做决定的时候,孝庄绝对也是支持多尔衮摄政的。
作为当前科尔沁草原首领的血亲,孝庄背后所代表的是科尔沁。
有了这层关系,豪格更是望尘莫及。
原因二,辈分上差了一截。
豪格要想阻止多尔衮当辅政大臣,的确实力不足,但如果他想要一个自己人也当辅政大臣,和多尔衮分庭抗礼,就相对容易多了。
毕竟,此前是豪格在于多尔衮争皇位,最后让福临当皇帝属于双方的妥协。
既然两个人都在妥协,多尔衮能辅政,豪格自然也能辅政。
只不过,按照历来辅政的规矩,一般都是朝中有名望的老臣,最好辈份上要比皇帝大。
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是福临的叔叔,完全符合这个要求,辅政摄政都没有任何问题。
但豪格,是福临的亲哥哥,又参与过皇位之争,他如果直接辅政,难免对福临的皇位有很大威胁。
于是,豪格的阵营中就派出了济尔哈朗,让他来当这个辅政大臣。
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从小就被努尔哈赤养在宫里,和努尔哈赤的儿子们同吃同住。
在辈份上,他和皇太极基本是属于一辈的。早年间,他跟随努尔哈赤征战,立下不少功勋,是清朝初年八大铁帽子王中唯一一个非帝王直系的子孙。
《清史稿》:郑献亲王济尔哈朗,舒尔哈齐第六子。幼育于太祖。封和硕贝勒。
有了这层关系,济尔哈朗来当辅政大臣的位置,再好不过。他地位、有功勋,还有辈分,也更加不容易被多尔衮压制。
至于多尔衮,济尔哈朗当辅政大臣,他完全没有反对的余地,合情合理,也刚好能堵住豪格的嘴。
原因三,豪格的性格软弱。
古话说,性格决定命运。
豪格最终功败垂成,和他的性格有密切关系。
当时,豪格想要皇位,但又不敢强硬地据理力争。
在和多尔衮争抢的白热化阶段,支持者们争得面红耳赤,豪格自己却退缩了,表示自己“福少德薄,非所堪当”,随即离开了大殿。
正是这句话给了多尔衮借口,导致两黄旗摇摆,说出底牌“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继位就可以”,豪格这才失去了皇位。
而同样的事情,在多尔衮要当辅政大臣时再一次发生了。
福临继位,多尔衮一派和豪格一派各出一个辅政大臣,自然是毋庸置疑。
但是这个辅政大臣安排谁来当,完全有商量的余地。
豪格作为福临的兄长,不太合适,将位置让给了济尔哈朗。
他自然就可以顺势提出,多尔衮也曾经被议论过皇位,当摄政王不利于皇位稳定,应该另选他人。
而在多尔衮的阵营中,不管是多铎还是阿济格,谋略和多尔衮都无法相提并论。
如果豪格能够在多尔衮要辅政的时候态度强硬,达成另外一番局面也未尝不可。
只可惜,性格软弱的豪格再一次选择了退缩。
或许,豪格只是想要稍微自谦一下,表示自己的宽容和大方。
但是,在皇位争夺赛、权位争夺赛时,自谦是有了万全胜算之后才能说出口的话。
而豪格自己,在面对计谋多变的多尔衮时,完全没有到达万全胜算的地步。
后来,多尔衮整治豪格,也是慢刀子割肉,用借口一点一点将豪格身边的亲信铲除。
豪格心中明白一切,却不够心狠,更不够护犊子,最终谁也保不住,看着亲信离自己而去: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因反叛被处置,图赖、图格尔、遏必隆被废黜,索尼、鳌拜等人被报复……
这一点,多尔衮和他恰好相反。
不太聪明、总是和他作对的哥哥阿济格犯下大罪,多尔衮也会迂回地保住他的性命,而后再找理由恢复了他的爵位。
但是豪格,做事情束手束脚,不够心狠也不够大胆,更不能豁出去保住身边人,最终只能众叛亲离。
就连原来一贯支持他的济尔哈朗,到后期也开始摇摆了。
这样的豪格,简简单单带兵打仗,应该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将军。但如果他要当皇帝,当权臣,恐怕都没办法长久。
正如邱尚周所说,优柔寡断是豪格最大的致命伤。有这一点的人,不可能成大事。
“原本胜算很大的豪格,却成了最大的输家。优柔寡断的豪格在争夺皇权的大战中缺乏豪气和勇气。他输了,怪他缺乏统筹全局的“大德”,不懂斗争的多变性,缺少控制局势的韬略”
总结一下
争夺帝位时,如果没有6岁福临这个变故,豪格的实力是碾压多尔衮的。
但他没有强硬争夺,而是自谦,给多尔衮留下了话柄,硬是推出了6岁的福临。
此后,在争夺摄政王过程,豪格的实力已无法和多尔衮相提并论,但也并非没有一争之力。
他完全可以自己当不上摄政王,也不让多尔衮当,亦或者两人都担任摄政王。
但他再一次退缩了。
不争不抢,最后被多尔衮算计。
他的性格,是他最终失败的关键因素,在多尔衮打压他的亲信时,他都忍气吞声,从未想过站出来维护自己亲信的利益。
而多尔衮不同。
哪怕哥哥多次犯下大罪,他都想办法保住了他的性命,还恢复了他的爵位,哪怕这个哥哥给他找了非常多的麻烦。
两人传递出去的信号,注定了多尔衮这边的人心越来越齐,而豪格这边的人心越来越涣散。
最终,豪格死于监狱之中,也算是命中注定。
性格决定命运,如果你是豪格,你会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