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皇太极死后,豪格和多尔衮争帝位都没成功,豪格为何会同意多尔衮当摄政王?

皇太极死后,豪格和多尔衮争帝位都没成功,豪格为何会同意多尔衮当摄政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722 更新时间:2023/12/13 10:28:19

皇太极死后,豪格和多尔衮争抢帝位,两人都有军队,僵持不下,谁也不让。

当时,豪格有5旗,多尔衮只有2旗。

可最终,多尔衮提出让6岁福临继位,豪格居然同意了。

更不可思议的是,选辅政大臣时,多尔衮占了1个,豪格非但没反对,还把另1个名额让给了济尔哈朗。

因为这个举动,后来,豪格的亲信被多尔衮杀的杀、贬的贬。

他自己也落得一个惨死狱中,福晋们尽数被叔叔瓜分的局面。

而这一切,都是从多尔衮当上摄政王开始的。

那么,问题来了。

本来占有优势的豪格,为什么要这样不争不抢呢?

我认为,豪格的不争不抢,主要有三个原因,最后一个原因最关键。

原因一,豪格的实力支撑不起他与多尔衮抗衡

豪格与多尔衮争皇位,双方势力要是打起来,豪格的赢面很大。

因此,单论实力,豪格完全可以碾压多尔衮。

但是,如果登基的是6岁福临,一切就不一样了。

皇太极死后,豪格与多尔衮的阵营基本是这样排布的:

两白旗,是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三兄弟的势力,属于“死忠粉”级别。不管多尔衮是要皇位,还是要当摄政王,都全力支持。

正蓝旗,是豪格的亲信,全力听从豪格指令。

镶蓝旗,由郑亲王济尔哈朗统领,坚决支持豪格。但济尔哈朗,与皇太极的关系非常好,只要对满清有利,基本不会反对皇太极的儿子。

两黄旗,原本是皇太极的亲信部队,皇太极死后,表示支持豪格当皇帝。但最低的底线是,必须是皇太极的儿子继位。

“吾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不立帝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

正红旗,在代善手中,对于继位者没有特别明显的偏好,相对中立,反正也轮不到自己。但因为豪格当年参与了逼死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加上多尔衮能力太强,他更偏向于豪格,并不支持多尔衮。

《清史稿》:“(代善称)睿亲王若允,我国之福。否则当立皇子。我老矣,能胜此耶?”

如果是争皇位,豪格还能带着两蓝旗、两黄旗和多尔衮的两白旗好好打一架,说不准正红旗也会帮着豪格。

但如果是争抢摄政的权位,两黄旗基本会选择袖手旁观。

对于他们来说,只要皇位还在皇太极的儿子手中就行,至于朝堂上的权位、势力,根本不值得两黄旗拼命。

因此,如果是为争抢摄政的位置,豪格百分之百能够鼓动的人就是自己的正蓝旗,镶蓝旗大概率也会支持,但镶蓝旗的支持是有所保留的支持,绝对不可能以死相争。

而到了两白旗这里,不管是在皇位上还是摄政王的位置上,他们三兄弟都会紧紧抱团,两白旗绝对是一把指哪打哪的好枪。

且不说两白旗本就是实力最强的军队,他们的军心还齐,对上正蓝旗和摇摇摆摆地镶蓝旗,自然是铁胜。

这样一对比,豪格要想反对多尔衮当摄政王,根本就是实力不足。

更何况,多尔衮扶持的福临继位,也和孝庄达成了协议。

在真正做决定的时候,孝庄绝对也是支持多尔衮摄政的。

作为当前科尔沁草原首领的血亲,孝庄背后所代表的是科尔沁。

有了这层关系,豪格更是望尘莫及。

原因二,辈分上差了一截。

豪格要想阻止多尔衮当辅政大臣,的确实力不足,但如果他想要一个自己人也当辅政大臣,和多尔衮分庭抗礼,就相对容易多了。

毕竟,此前是豪格在于多尔衮争皇位,最后让福临当皇帝属于双方的妥协。

既然两个人都在妥协,多尔衮能辅政,豪格自然也能辅政。

只不过,按照历来辅政的规矩,一般都是朝中有名望的老臣,最好辈份上要比皇帝大。

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是福临的叔叔,完全符合这个要求,辅政摄政都没有任何问题。

但豪格,是福临的亲哥哥,又参与过皇位之争,他如果直接辅政,难免对福临的皇位有很大威胁。

于是,豪格的阵营中就派出了济尔哈朗,让他来当这个辅政大臣。

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从小就被努尔哈赤养在宫里,和努尔哈赤的儿子们同吃同住。

在辈份上,他和皇太极基本是属于一辈的。早年间,他跟随努尔哈赤征战,立下不少功勋,是清朝初年八大铁帽子王中唯一一个非帝王直系的子孙。

《清史稿》:郑献亲王济尔哈朗,舒尔哈齐第六子。幼育于太祖。封和硕贝勒。

有了这层关系,济尔哈朗来当辅政大臣的位置,再好不过。他地位、有功勋,还有辈分,也更加不容易被多尔衮压制。

至于多尔衮,济尔哈朗当辅政大臣,他完全没有反对的余地,合情合理,也刚好能堵住豪格的嘴。

原因三,豪格的性格软弱。

古话说,性格决定命运。

豪格最终功败垂成,和他的性格有密切关系。

当时,豪格想要皇位,但又不敢强硬地据理力争。

在和多尔衮争抢的白热化阶段,支持者们争得面红耳赤,豪格自己却退缩了,表示自己“福少德薄,非所堪当”,随即离开了大殿。

正是这句话给了多尔衮借口,导致两黄旗摇摆,说出底牌“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继位就可以”,豪格这才失去了皇位。

而同样的事情,在多尔衮要当辅政大臣时再一次发生了。

福临继位,多尔衮一派和豪格一派各出一个辅政大臣,自然是毋庸置疑。

但是这个辅政大臣安排谁来当,完全有商量的余地。

豪格作为福临的兄长,不太合适,将位置让给了济尔哈朗。

他自然就可以顺势提出,多尔衮也曾经被议论过皇位,当摄政王不利于皇位稳定,应该另选他人。

而在多尔衮的阵营中,不管是多铎还是阿济格,谋略和多尔衮都无法相提并论。

如果豪格能够在多尔衮要辅政的时候态度强硬,达成另外一番局面也未尝不可。

只可惜,性格软弱的豪格再一次选择了退缩。

或许,豪格只是想要稍微自谦一下,表示自己的宽容和大方。

但是,在皇位争夺赛、权位争夺赛时,自谦是有了万全胜算之后才能说出口的话。

而豪格自己,在面对计谋多变的多尔衮时,完全没有到达万全胜算的地步。

后来,多尔衮整治豪格,也是慢刀子割肉,用借口一点一点将豪格身边的亲信铲除。

豪格心中明白一切,却不够心狠,更不够护犊子,最终谁也保不住,看着亲信离自己而去: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因反叛被处置,图赖、图格尔、遏必隆被废黜,索尼、鳌拜等人被报复……

这一点,多尔衮和他恰好相反。

不太聪明、总是和他作对的哥哥阿济格犯下大罪,多尔衮也会迂回地保住他的性命,而后再找理由恢复了他的爵位。

但是豪格,做事情束手束脚,不够心狠也不够大胆,更不能豁出去保住身边人,最终只能众叛亲离。

就连原来一贯支持他的济尔哈朗,到后期也开始摇摆了。

这样的豪格,简简单单带兵打仗,应该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将军。但如果他要当皇帝,当权臣,恐怕都没办法长久。

正如邱尚周所说,优柔寡断是豪格最大的致命伤。有这一点的人,不可能成大事。

“原本胜算很大的豪格,却成了最大的输家。优柔寡断的豪格在争夺皇权的大战中缺乏豪气和勇气。他输了,怪他缺乏统筹全局的“大德”,不懂斗争的多变性,缺少控制局势的韬略”

总结一下

争夺帝位时,如果没有6岁福临这个变故,豪格的实力是碾压多尔衮的。

但他没有强硬争夺,而是自谦,给多尔衮留下了话柄,硬是推出了6岁的福临。

此后,在争夺摄政王过程,豪格的实力已无法和多尔衮相提并论,但也并非没有一争之力。

他完全可以自己当不上摄政王,也不让多尔衮当,亦或者两人都担任摄政王。

但他再一次退缩了。

不争不抢,最后被多尔衮算计。

他的性格,是他最终失败的关键因素,在多尔衮打压他的亲信时,他都忍气吞声,从未想过站出来维护自己亲信的利益。

而多尔衮不同。

哪怕哥哥多次犯下大罪,他都想办法保住了他的性命,还恢复了他的爵位,哪怕这个哥哥给他找了非常多的麻烦。

两人传递出去的信号,注定了多尔衮这边的人心越来越齐,而豪格这边的人心越来越涣散。

最终,豪格死于监狱之中,也算是命中注定。

性格决定命运,如果你是豪格,你会怎么做呢?

更多文章

  • 皇太极总把不喜欢的妃子送人,为什么没有把孝庄送走?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皇太极跟孝庄的关系,皇太极与孝庄感情,皇太极为什么和孝庄有关系

    大玉儿,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此时的她,是皇太极的庄妃。她非常聪慧,经常为皇太极排忧解难,得知皇太极想要劝降洪承畴,便主动请缨献身。洪承畴是明末非常著名的将领,也是铁骨铮铮的硬汉一条。在松锦战役中,他被皇太极活捉,皇太极想要劝降他,可他硬是绝食数日,坚决不投降。后来,洪承畴的属下叛变,告知皇太极,自己

  • 康熙帝用了什么心思将皇位传给雍正,雍正又是如何明白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康熙为什么把皇位给雍正,康熙为什么会选择雍正继承皇位,康熙用了什么心思把皇位传给雍正

    清末明初天嘏所著的《满清外史》中,记录了“雍正篡改遗诏上位”一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仔细想想,这个传说有些站不住脚,清朝皇帝的遗诏用汉、满两种文字完成,而且遗诏中还会写上皇子的名字,如何能改?其实康熙早就打算把皇位传给雍正,为此他布局了很久。雍正也心照不宣,不动声色地做好了准

  • 康熙驾崩时,若不传位给雍正,雍正会造反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康熙有传位给雍正吗,康熙什么时候打算传位给雍正,康熙不传位雍正会起兵吗

    而在此之前,雍正帝为了争夺皇位做了很多安排,比如年羹尧和隆科多两人一外一内,掌握了西北军中的部分兵权,以及京城的卫戍权,如果遗诏里面写的名字不是他,他是有造反机会的。但是,这不代表康熙帝如果不传位给雍正帝,雍正帝就一定会造反,至于为何,且听我细细道来。自从康熙五十一年太子太子胤礽再次被废之后,康熙帝

  • 康熙找来30名年轻宫女,一月死了4个,学者:他在做“人体实验”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许多人说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位面之子,他运气好到爆棚。清朝的康熙帝也不差,他从小开始就多次渡过劫难,登基后运气更是好得不得了,在平定吴三桂的叛乱中,连老天都帮他,势如破竹的反清势力在吴三桂的突然病逝下就那么土崩瓦解了。年少时期的康熙曾险些病死,得了一种叫天花的疾病,古代没有疫苗,这种病的死亡率极高。有

  • 百战百胜的明朝猛将,杀陈友谅助朱元璋称帝,死后得厚葬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元璋灭掉陈友谅,朱元璋怎么杀陈友谅的,朱元璋跟陈友谅实力图

    将遇良主常遇春自幼出生于贫苦的农民之家,他小的时候在目睹了社会的动荡后,不甘心一辈子只做农民,所以他便刻苦的跟随别人练习武术,由于家境贫寒,所以常遇春只得在闲暇之余帮别人打杂来换取学费。随着常遇春的长大,因为自幼刻苦练武的关系,他身高臂长,力量惊人,并且他还善于骑射,对于各种武器都很精通。随着社会阶

  • ​朱元璋靠郭子兴起家,为何还要灭其族,他们之间不得不说的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和郭子兴的恩怨,朱元璋是怎么对待郭子兴后人,郭子兴为何要帮朱元璋

    当时明朝还未崛起时,正值元朝末年,但由于元朝的统治者昏庸无能,导致人心不满,各省便开始不断有人起义,而郭子兴看到当时政局动荡不安下的老百姓过的苦不堪言,于是为了能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不顾父母强烈反对,毅然坚决的把家中值钱的财物全部变卖出去,带领着和他有相同抱负的兄弟们投入到了起义大军中,郭子兴他们

  • 明朝首富沈万三富可敌国,放到现在能有多少钱?难以置信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其一,朱元璋是穷苦农民出身,本身就非常痛恨官僚和富商,其次朱元璋攻打苏州城时,作为富民之首的沈万三对张士诚给予财力上的支持,对固守苏州城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也使得朱元璋对其怀恨在心。其二,朱元璋定都后想要建造南京外城,因为国库空虚,沈万三表示愿意帮忙修建三分之一,于是两个工程同时开工,但出人意料的是沈

  • 沈万三是如何富甲江南的?发迹于一“鬼屋”,难怪朱元璋要抄他家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沈万三和朱元璋关系,沈万三为什么可以富甲天下,沈万三靠朱元璋发家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富贵人家门前的酒肉香气一阵阵的传出来,而路边却不断有被冻死的人。也是杜甫感慨当时的社会阶层差距过大所做。确实,在那个等级制度森严的年代,贫穷的人直接被饿死冻死,而富有之人如沈万三这般,可以说是富甲江南,家财万贯。那么问题来了,

  • 金朝能迅速灭掉北宋,为何抵挡不住蒙古铁骑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金朝灭北宋兵力,金朝为什么能打北宋,金朝灭亡北宋的详细经过

    由此,只需要两年时间,金国就迅速灭掉了北宋。除了消灭北宋之外,金国还基本上消灭了辽国。金天会三年(1125年)二月,金军于应州(今山西应县)境俘天祚帝,辽朝灭亡。并且,强大的金国还迫使南宋称臣,并且让西夏、高丽等国臣服。那么,问题来了,金国能灭掉北宋和辽国,为何却打不过蒙古铁骑呢?一诚然,蒙古骑兵是

  • 水浒传,周桐有5个徒弟,一个是林冲,一个是武松,还有三个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水浒传里周侗简介,水浒周侗的四个徒弟,水浒有周侗吗

    记名徒弟:行者武松,关门弟子:岳飞水浒传中,记录周桐这个人物不是很多,比较多的笔墨记载周侗故事的,大概就是说岳全传,这本书里明确记载岳飞是周侗的徒弟,而且岳飞手下几位将军,如王贵等等也都是周侗的徒弟,只是没得真传。还有牛皋,也可以算是岳飞代替周侗收的带拉师弟。所以如果这本书可信,那么周侗就不止上面说